海口天后宮,海南明清木雕最多最精美的古廟,始建於元代

三十三隻蟬 發佈 2024-03-17T18:25:20.034399+00:00

海口天后宮位於中山路87號,天后宮,亦稱天后廟、天妃宮、媽祖廟;這座「天后宮」民間也稱為大廟。始建於元代,距今有700多年歷史。總占地面積大約1400平方米,是海南最大的媽祖廟,也是海南最早的媽祖廟,它還是海南古廟中保留最多明清木雕的廟宇,木雕技藝十分精湛,且精美絕倫。

海口天后宮位於中山路87號,天后宮,亦稱天后廟、天妃宮、媽祖廟;這座「天后宮」民間也稱為大廟。始建於元代,距今有700多年歷史。總占地面積大約1400平方米,是海南最大的媽祖廟,也是海南最早的媽祖廟,它還是海南古廟中保留最多明清木雕的廟宇,木雕技藝十分精湛,且精美絕倫。

媽祖信仰源自宋時期的福建莆田,媽祖信仰不僅在中國南傳北播,媽祖宮廟更是傳播到了東南亞等地,尤其在廣東地區傳的最盛,媽祖宮廟遍布廣東各地。

宋太祖建隆元年三月二十三日,官任都巡檢的林願(其父林孚,曾任福建總管)夫人王氏喜得一女,名為默娘。默娘13歲時一個名為玄通的老道士,送了本《玄微秘法》給她修煉。默娘稍大後面,能夠預測到颱風天氣,告誡漁民,不可出海打漁。16歲得遇神人,學的無形法力,之後多年救出海難漁民不計其數。28歲在一場海難中遇難,民間傳聞不是去世,而是飛升成仙了。默娘飛升後,百姓在湄洲建廟祭祀她,這座廟宇就是最早的媽祖廟了。

湄洲媽祖廟建成後,相傳媽祖經常顯靈,每當遇到困難時,口喊「媽祖保佑」,媽祖就會顯現,救人於遇難之中。公元1123年徽宗皇帝下詔封媽祖為「順濟夫人」。明代皇帝封媽祖為「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天妃」。宋、元、明、清等朝代皇帝均有加封媽祖,封號從「夫人」「妃」、「天妃」、「天后」,最後直接到了「天上聖母」,殊榮之高無幾人能及。現今全世界大約有5000座媽祖廟。

海口天后宮,始建於元代。據民國《瓊山縣誌》記載,「商人譚海清等建後寢三間及觀音堂,並塑諸神像。國朝雍正七年監生陳國安、生員楊鳳翔等募建大門三間,十二年,知縣鮑啟泌詳准在海口關稅內支擔規銀四兩四錢半,春秋二祭。乾隆十一年(1746),陳國安復募建廟前鋪尾十間,歲收租銀以供香火。迄今官民渡海來往,必告廟虔祀之,靈異甚著」。

從地方志記載,可以看出多次修建修繕的多是地方官員及商人。海口騎樓老街天后宮附近就設有碼頭,官民渡海來往前,都會來天后宮虔誠祈禱,可見香火鼎盛。明洪武年間商人譚海清等建後寢三間及觀音堂,清國朝雍正七年陳國安、楊鳳翔等建了大門三間。

「天后宮」,清成豐十年(1860年)再次進行了重修,後在抗戰期間曾遭日軍轟炸損壞,2013年進行了復建,復建後也就是現貌。

「天后宮」旁邊有個小巷子,巷子口樹立了一個牌坊,上書「天后宮」三個金色大字;這是個民房版的「天后宮」,建築面積約50、60平方米。在民國到2013年的近百年時間裡,民房版的「天后宮」替代了始建於元代「天后宮」的祀奉功能,所以目前就造成了兩座「天后宮」並列並存的現象。

正門設置在騎樓商鋪外,正門為三開間商鋪,即進到天后宮主殿需要通過一間商鋪。就是中山路街面上的三間騎樓商鋪,應該為清國朝雍正七年陳國安、楊鳳翔等建的大門三間。有騎樓的廊柱,一層為有廊的走廊及街鋪,即一層的商鋪用來日常經營,二層是住人的房間。三個商鋪的門是摺疊門扇,中間的商鋪門楣上面掛有「天后宮」三這個金色大字的木匾旁邊兩間商鋪門楣上面分別掛了一塊木匾。

整個「天后宮」為三進式,硬山頂。正門為南洋風格的騎樓商鋪,共二層,這個也是一進。正門商鋪進來,所看到的一進外立面是中西結合的風格,二層是拱形的陽台,西式陶罐護欄;一層中式柱廊,蓋的是黛瓦,牆面是粉紅色的,廊柱是海南本地產的火山岩雕刻的方柱,樑上有一些木雕刻。

一進建築外觀雖然是南洋騎樓式風格,但是屋面、山牆卻有嶺南建築風格。的屋脊、兩端均有嶺南建築風格的灰塑,是一些卷草紋、祥雲紋、花鳥、金魚、葡萄等圖案。柱子上的對聯均是黑底金字。

二進為一層中式風格建築,硬山頂,整個建築朱紅色為主色調,瓦是黛瓦(黛是黑色的意思)。正門門楣上面掛有一塊「護國庇民」的黑底金字大匾。柱廊及正門柱子共有二副對聯,門是摺疊門扇,雕刻有窗花。廊柱的柱子很古老,應該是清代遺留下來的物件。

一進柱廊梁間的木雕是清代遺留下來的老物件,為透雕,甚至一些人物為圓雕。上面雕刻有三英戰呂布等故事,卷草紋、蓮花圖案、寶瓶、八仙桌、駿馬、個別人物木雕的頭被毀。梁側面有一副人物彩繪畫,畫中有仕女、書生、騎馬人員,典型的彩色國畫。梁端雕刻有篆刻的「壽」字及卷草紋。這些木雕都有一定的寓意在裡面的,樑上的這組清代木雕及繪畫非常的精美,具有很高的歷史研究價值。

二進正廳的左邊有個廂房,為木瓦結構,硬山頂,紅牆黛瓦。廂房被設為文物展廳,裡面主要介紹了海口天后宮的歷史、展示了原天后宮建築構件。這個非常有看點,可以很好的了解媽祖廟的歷史。

文物展廳裡面的有道清代遺留的廟門,兩扇鏽跡斑駁鑲滿門釘的木門。斑駁的木門極富有歲月滄桑的痕跡,恍佛在述說著它曾經的輝煌及滄桑歷史。石門柱上面雕刻有「海闊夜珠光天柱日高生漢氣,花香浪靜樓月朗定禪心」等字對聯,石門柱為清代或明代的物件。

文物展廳的梁間有一些雕刻精美的木雕及屋檐造型。門楣上面的木雕極為精美,堪稱經典藝術品。門楣上面寫有「碑刻遺韻,古樸石雕」等金色大字。

展覽裡面有一些明清遺留下來的「天后宮」石柱、石礎、石樑及石碑,石礎為抱鼓石。這些石頭物件均為海口火山岩石材雕琢而成,看起來非常的古老古樸,富有歷史滄桑感,這些老物件孤寂的安放在裡面,好像在述說它過去的輝煌及所受日軍侵襲的屈辱。

二進的石柱有大部分都是清代的,梁雕也有一部分為清代物件。

二進的木屋構架上面有許多清代的木樑、梁拖及木雕刻,是浮雕與透雕相結合的木雕。上面雕刻的團有水仙、卷草紋、花鳥、祥雲紋等,這些雕塑圖案在海南明清民居裡面是難以見到的,這些雕刻技藝十分精湛。這些精湛的木雕圖案均會有一定的寓意,是不可移動的歷史文物,對研究海南的歷史建築文化有一定的價值。

二進的屋架結構為抬梁式,瓦面從室內看上去是淺白色的。檐畫畫的非常漂亮,是一些水墨畫 ,駿馬、書法、雄鷹、山水、老者等。壁畫是兩個西洋人手托水果畫。山牆上面還設置了火山岩石頭的挑梁石,挑梁石上面雕刻有卷草紋。

梁架構、梁拖的木雕十分精美,一些梁下面還有鰲魚木雕,為圓雕。魚鱗雕刻的栩栩如生。鰲魚是鯉魚跳龍門之後所變成的一種龍,古建建築很多用地方均有鯉魚跳龍門繪畫、雕塑來寓意科舉取士。

鰲魚是古代中國神話傳說中的神獸。相傳,遠古時代,金、銀色的鯉魚想跳過龍門,飛龍門升天為神,它們偷吞了海里的龍珠,只能變成龍頭魚身,稱之謂鰲魚

三進就是主殿,裡面供著「天后」。木構架上面的梁雕十分精美,有好幾處都有傲龍的圓雕木刻。

三進正堂屋頂上面雕刻有雄獅、傲龍、卷草紋、花草紋,石柱子頂端是仰覆蓮花。獅子雕刻的十分威武,爪子作抓握狀,齜牙咧嘴,神奇威嚴。傲龍的頭已毀,十分的可惜。

天后宮後面二進、三進的屋頂都具有典型的嶺南建築風格,屋頂有紅色獅子、花草等灰塑。天后宮的屋頂幾處都長有小樹苗,海南的很多建築屋頂上面都長有一些小葉榕樹,好像本地人都不去拔除掉,可能和海南的民俗有一定關聯,如海南很多人認為「榕樹不容人」。

在廣東、海南民間的確有「榕樹不容人」的說法,風水中榕樹為陰性喬木,容易招致邪祟,榕樹根系發達生命力旺盛,百年甚至千年古樹都比較常見,故有樹精之稱。

舊時在我國西南一帶有個風俗習慣,榕樹只可在寺廟、公共場所才可種植,榕樹能招來些牛鬼蛇神之類,所以一般百姓家裡極少種植。但是在海南的一些小區、公園、道路上均有種植,而海口騎樓老街很多屋頂及牆上有小葉榕生長,榕樹根系發達,容易破壞建築,可卻沒有人拔粗,很有可能是畏懼「榕樹不容人」。其實這樣的風俗大可不信,現在都什麼年代了,無神論都多數年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