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是被諸葛亮氣死?專家:兩人根本不是一個級別,周瑜被抹黑了

趣知史館 發佈 2024-03-17T23:28:43.782347+00:00

如果您喜歡這篇作品,歡迎點擊右上方「關注」。感謝您的鼓勵與支持,希望能給您帶來舒適的閱讀體驗。《三國演義》中,諸葛亮三氣周瑜的橋段可謂十分精彩,它完美的將諸葛亮的聰慧和周瑜的小氣描寫出來。這也讓許多後世之人認為,周瑜之死,三分是敗於諸葛亮的機敏,七分則是因為自己的小肚雞腸。

如果您喜歡這篇作品,歡迎點擊右上方「關注」。感謝您的鼓勵與支持,希望能給您帶來舒適的閱讀體驗。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三氣周瑜的橋段可謂十分精彩,它完美的將諸葛亮的聰慧和周瑜的小氣描寫出來。

這也讓許多後世之人認為,周瑜之死,三分是敗於諸葛亮的機敏,七分則是因為自己的小肚雞腸。

但演義總是摻雜著杜撰,事實上許多橋段僅僅是羅貫中先生的誇大以及偏駁。

現如今,許多專家認為,諸葛亮和周瑜兩人根本不是一個級別,周瑜被抹黑了。

那麼三國當中,周瑜的死亡和諸葛亮到底有沒有關係呢?周瑜到底是因為什麼而死的?

演義之死,如何氣死

赤壁之戰結束後,曹操軍團開始潰敗,孫劉兩家在戰爭結束後,自然開始爭奪荊州的實際控制權。

此時孫劉兩家也在暗暗較勁,因為荊州雖大,南郡卻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戰略支柱。這個位置占據長江水道,戰略位置極佳。

所以,周瑜和諸葛亮都想占據這個地區。但是,赤壁之戰中,吳國畢竟是出力最大的,當雙方都表現出對南郡很有想法時。

周瑜就和諸葛亮約定,如果說周瑜奪取南郡失利,那麼劉備可以再取南郡,大家互拼本事

這句話看似沒什麼問題,但其實有一個bug。周瑜所說奪取南郡是奪取幾次才算沒有失利,劉備再取南郡又應當是什麼時候?

有了這個bug,周瑜在第一次奪南郡失敗受傷後,諸葛亮趁虛而入奪取南郡,這就讓周瑜沒有了任何口實,這是一氣周瑜

周瑜在被氣之後,顯然不肯善罷甘休,於是希望通過聯姻的方式,準備軟禁劉備。周瑜與孫權密謀,假裝將孫權之妹孫尚香嫁給劉備。

但可惜的是,吳太在知道此事,決定先見過劉備再做決斷。

誰知道吳太看過劉備,非常的喜歡,將孫尚香嫁給劉備。周瑜知道此計不成,但也不能放虎歸山,讓劉備未來在東吳養老也是一個不錯的計劃。

周瑜沒有料想到的是,諸葛亮已經看穿了他的把戲,用計將劉備接了回去,並且還讓周瑜中了埋伏

周瑜的伏兵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劉備回到了荊州,而諸葛亮臨走還沒忘記補刀,命令士兵大喊:「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

周瑜聽到後氣到噴血,南郡一戰的創口崩裂,這是二氣周瑜。

周瑜就想出,既然要奪取益州,我們東吳可以幫忙啊,我們幫你奪取益州,然後我們把益州給你們,但荊州我們就不借了。

但是,想讓我們東吳出兵幫忙也可以,只是你們要借道給我們,方便我們通過。

這一基本就是假意借道,實則圖謀整個荊州。可惜的是,周瑜的計策被諸葛亮看穿了,諸葛亮來了一手將計就計,假意借道給周瑜。

實則將整個東吳軍隊團團包圍,氣的周瑜舊傷再次復發,而這次直接也取走了他的生命。

從《三國演義》中三氣周瑜的故事能看出,諸葛亮非常機智,每一次都看透了周瑜的計謀,最終化解。

而周瑜就像是一個小肚雞腸的人,每次都會被氣到噴血,最終活活被氣死。但演義畢竟是杜撰了,真實的周瑜是這樣的人嘛?

歷史上的周瑜,真君子

《三國演義》這本書,在許多故事上卻是杜撰繁多,它增加了許多諸葛亮的戲份。

這一點我們可以理解,畢竟在正史上,匡扶漢室的大道是絕對的政治正確,再加上羅貫中先生非常喜歡諸葛亮,這才將諸葛亮神化了。

這種家世背景,他如果想,隨時都能加入四世三公的袁紹、袁術陣營,根本就用不著和還在創業的孫策抱團在一起。

孫策能白手起家,周瑜在背後的幫助作用非常大,由此可見,周瑜非常的注重情意。

這種重情重義之人,再加上顯赫的家世,他的閱歷和知識都是相當的淵博,自然不可能是小家子氣。

在歷史上,周瑜是一位胸襟廣闊、氣度不凡的人,這一點在歷史上也有記載。

當時程普作為一名老將,他的資歷非常高,所以對於剛剛出道的周瑜而言,他是非常不服氣的。

一個毛頭小子來當他的家,自然沒給周瑜什麼好臉子看,多次在正式場合中侮辱周瑜。但是周瑜的態度卻非常耐人尋味,他對程普非常好,從來不跟他計較。

所以,說周瑜為人小肚雞腸,其實都是羅貫中先生的一種個人情緒在罷了,他需要將諸葛亮的地位提高,那麼自然就需要有一個人來襯托。

周瑜就是一個極好的襯托者,因為周瑜有足夠強大的手腕和能力,是一個非常優秀的對手。

周瑜的戰略眼光來看,他與諸葛亮出奇的一致,都是先取荊州在奪益州,最終雄霸中原

可以說,這個戰略目標非常廣闊,並且可行性非常高,如果再給周瑜50年,還真不好說是什麼樣。

這種重情重義之人,與《三國演義》呈現出完全不同的人格,只能說明,當時的周瑜被誤解了。

甚至現代的許多專家,在研究三國後,都認為三氣周瑜給其氣死的故事根本就是杜撰的,完全是對周瑜的抹黑。

那麼這也引發一個問題,如果三氣周瑜不是周瑜的死因,那麼周瑜到底是怎麼死的呢?

周瑜之死,死於重傷

《三國演義》中,三氣周瑜的故事雖說是杜撰,但有一件事確有其事。

一氣周瑜時,周瑜第一次搶奪南郡未能成功,還因此身負重傷,胸口中了一箭,而這一箭也確確實實要了周瑜的命。

要知道,按照古代的醫療條件來看,傷病死亡其實遠比直接死亡要多得多。

那個時期沒有抗生素,隨便來個感染就可能會死,並且這還不算破傷風的概率,那個時期畢竟是冷兵器,生鏽、細菌都是非常致命的死因。

而從當時的環境也可以證明這個死因,周瑜死之前,一直在籌備攻打益州的方案,並且在建安15年,孫權就同意了周瑜的想法。

但是,周瑜在得到命令後,返回駐地江陵的過程中突然死亡。

《三國志·周瑜傳》中有這樣一句話,「寧圍既解,乃渡屯北岸,剋期大戰。瑜親跨馬擽陳,會流矢中右脅,瘡甚,便還。」

這個意思其實非常明確,就是說周瑜在右肋位置曾經中過一箭,而這一箭的創傷根本就沒修復好。

按照當時的醫療條件,可能僅僅是進行了簡單的清創,裡面的病根根本沒來得及清理就縫合了,最終創傷加劇,出現了致死的併發症,一代英雄就這麼隕落了。

江表傳中的疾困與吳主箋也同樣有這麼一句話可以證明。

周瑜的遺書曾寫過:「謂若在握,至以不謹。道遇暴疾,昨自醫療,日加無損。人生有死,修短命矣,誠不足惜。」

也從側面印證了周瑜死於創傷的猜測,但同時也給出了另外一種可能。

許多人認為,周瑜之死和南郡之戰沒有什麼關係,因為周瑜身死距離南郡之戰過去了好幾年,沒道理一個箭傷幾年後才死人。

但是,要知道周瑜其實並不能完全算是一個將軍,他是一位儒將。

事實上,在錦衣玉食之下,周瑜在軍中肯定是吃苦的,並且是非常疾苦。

但是自周瑜進入孫策陣營後,他幾乎常年待在軍中,很少去過這種享福的日子,再加上南征北戰、常年練兵落下的暗疾。

周瑜的身體和正常人不能同日而語,或許從一開始,這塊創傷壓根就沒長好。

看起來創口沒什麼問題,但是熬夜不好好休息再加上不怎麼注重保養,傷口惡化是非常可能出現的一件事。

我們可以試想下,現代科技如此發達的前提下,每次動完手術,還需要打非常多抗生素來抑制炎症。

並且在術後保養的重視程度上,甚至遠比手術還要更在意,周瑜在那個條件下自然不可能完全康復,暗疾始終存在,最終暗疾爆發而死亡。

這樣來看整個死因邏輯就非常合理了,這與諸葛亮根本沒有任何關係,只能說周瑜實在是沒有長命百歲的命。假如沒有這件事,或許三國的命運真會因此改寫。

周瑜不死,三國改寫

周瑜毫無疑問是一個偉大的戰略家,剛剛我們就提到過,他在很早之前提出的戰略計劃和諸葛亮的極其相似。

所以,在赤壁之戰後,周瑜的野心就已經開始浮現,並且極有可能完成這項計劃。

這一點大家或許並不相信,但是我們從赤壁之戰後的勢力劃分就能看出點貓膩。赤壁結束後,荊州地區還是孫劉曹三家劃分。

由於曹操已經經歷過失敗,孫劉兩家自然要瓜分荊州這塊大蛋糕,但是劉備和孫權瓜分的區域卻耐人尋味。

劉備選擇武陵、長沙、桂陽、零陵,曹操則是南陽、章陵,孫權則是南郡、江夏。

從這裡來看,荊州八郡中,劉備是最大的勝利者,因為他占領的地區最多,地盤也足夠大。

但是,從戰略上來說,孫權別看只拿了兩個地區,但比其他地區都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無論是劉備還是孫權,想要實現奪取荊州占領益州的作戰目標,都必須要通過長江水道。

要知道當年的糧草運送以及交通都不發達,水道是非常方便的交通。

但是,這個地區的掌控權其實是孫權,劉備看似拿的地盤多,但都是長江以南的地區,孫權全部占據長江水道,從根源上就斷了劉備跨有荊益的戰略企圖。

周瑜在拿下南郡後,就想要實現同樣的戰略目標就非常容易了,畢竟占據要道的始終是周瑜。

並且還有一點值得一提,即使周瑜不想要益州,只要他占據長江水道,劉備想要拿益州也是非常困難的。

所以,南郡就如同一根刺扎在荊州這個地區,對於劉備而言非常難受。這也是為什麼,劉備後來回去借荊州,實際上借走的,就只是長江水道而已。

還有一點可以確認的是,當年劉備拿到江南四郡後,就任命諸葛亮為軍師中郎將,而他自己開始籌謀借荊州

所以,當時諸葛亮的主要任務是負責督察零陵、桂陽、長沙三郡,徵收賦稅以補充軍用物資。等到劉備借走荊州後,立刻奪取益州。

這個戰略是和周瑜衝突的,所以,周瑜非常反對借荊州給劉備。

但孫權極力要借荊州給劉備,周瑜只能在上一策,通過張魯騷擾劉璋之餘,先行拿下蜀地,隨後在力圖中原。

這樣一來,就壓根沒有劉備什麼事了,但可惜的是,周瑜之策在得到孫權同意後,回江陵部署之時,周瑜就病死了。

那麼從這個時間線,也可以完全斷定,周瑜之死與諸葛亮更沒啥關係了,人家這會還在江南四郡收糧食呢。

但是,周瑜的計策確實厲害,如果沒有病死,他有很大機率會成功,一旦占據巴蜀,劉備就更沒什麼機會了,天下也因此成兩分天下,三國歷史也會因此而改變。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