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明明不是孤兒,為何卻成為「心理上的孤兒」?

現代家長 發佈 2024-03-18T01:03:01.673358+00:00

那些遇事自己扛,受傷了躲在角落獨自舔舐傷口的孩子,知道自己不但不會被父母接納,反而會遭受父母的責罵。小秦是我們諮詢中心的行政助理,上周做了爸爸。

那些遇事自己扛,受傷了躲在角落獨自舔舐傷口的孩子,知道自己不但不會被父母接納,反而會遭受父母的責罵。


小秦是我們諮詢中心的行政助理,上周做了爸爸。他把自己懷抱嬰兒的照片發在微信群里,大家都為他高興,紛紛祝賀。


「小秦會是一個好爸爸嗎?」


這兩天,大家都在議論這個話題。說心裡話,我也擔心他不稱職,因為他的童年太不幸了。


小秦確實是受了驚嚇

但驚嚇他的不是差點走失

而是被父母嫌棄


小秦出生在蘇北一座小縣城,父母都是基層公務員,家裡經濟條件尚可。小秦是獨生子,因為身高偏矮,學習成績也不拔尖兒,總是不被父母待見。


小秦8歲那年暑假,父母帶他出門旅遊。第一次坐在高高的大巴車上,第一次看到微山湖一望無際的水面,小秦格外興奮。儘管爸爸一再警告他別亂跑,他還是忍不住上躥下跳。


返程途中,大巴車進了服務區。見父母都在睡覺,小秦獨自去了廁所。等他出來,大巴車已經開走了。他急得大哭,但馬上冷靜下來,想起爸爸的叮囑:走丟了就在原地等,找穿制服的大人求助。於是,他找到服務區的警務室,報上了父母的手機號碼。


小秦的父母被警察的電話叫醒,這才發現小秦不見了。大巴車在高速公路上不能掉頭,警察只好駕車追趕,把小秦送還給父母。


在高速公路收費站,小秦跳下警車,朝不遠處的旅遊大巴車跑去。他遠遠看到爸爸站在車門口朝他招手,於是加快腳步,撲向爸爸的懷抱。沒想到,小秦沒有被抱住,而是被爸爸重重地打了兩記耳光,臉上火辣辣地疼。


爸爸重重打了他兩記耳光,隨即破口大罵:「你這個不爭氣的孩子!誰讓你私自下車的?看你給大家添了多大的麻煩!咋不讓人販子把你拐走呢……」


小秦被嚇呆了,大腦一片空白,聽不清爸爸還罵了什麼,只記得爸爸面部表情十分猙獰。遊客們紛紛上前勸解,說些「孩子回來了,沒事就好」之類的話,但爸爸不依不饒,顯然是沒有打夠罵夠。小秦感覺很丟人,更令他傷心的是,媽媽就站在旁邊,卻沒有上前保護他。



當晚在旅館裡,小秦高熱不退、噩夢連連。醫生說,小秦發熱是因為差點走失,受了驚嚇。其實,這話只說對了一半:小秦確實是受了驚嚇,但驚嚇他的不是差點走失,而是被父母嫌棄。


小秦剛來諮詢中心實習的時候,說起這事仍十分委屈。同事們勸他,父母也不容易,差點弄丟孩子對他們來說也是一場驚嚇,要多理解。


小秦悵然搖頭:「人們總說,世界上沒有不愛孩子的父母,但我從來不信。」


從小到大,小秦每次生病都要被父母罵,不是指責他不注意身體,就是埋怨他治病花了冤枉錢。碰上父母心情不好,小秦還會聽到「你怎麼不去死」之類的狠話。


小秦向父母要錢買學習資料,永遠是戰戰兢兢的。因為無論理由多么正當,父母都要罵他亂花錢,比如「你要是上課認真聽講,就不用花錢買這麼多學習資料了」。


最讓小秦耿耿於懷的,是他上小學四年級時的那次打架事件。


那天,小秦的爸爸接到學校老師的電話,讓他到學校協助處理孩子打架的事。他怒氣沖沖地趕到學校,見了小秦就劈頭蓋臉一頓暴打。


「他不是用巴掌打我耳光,而是用拳頭使勁砸我的頭。」小秦回憶,「兩個女老師根本攔不住他。要不是體育老師跑過來從後面抱住他,我可能會被他打死。真的,那次他真的瘋了!」


情緒平復後,老師告訴小秦的爸爸,小秦沒有犯錯,他多次被同學霸凌,從來不敢還手,也不敢告發,是旁觀者抱打不平才向老師舉報的。


小秦的爸爸愣了一下,這才知道冤枉了兒子。但他沒有道歉,而是再次瞪圓了眼睛:「多次被欺負?為什麼不告訴老師?你這個窩囊廢!」


從那以後,小秦確信父母不愛他,他必須學會獨立,遇事自己扛,不能指望父母的保護和支持。


高考時,小秦故意報考離家很遠的學校。畢業後到上海工作,雖然離家不算遠,但平時很少與家人聯繫,節假日也不回家探親,就像一個孤兒。


父母需要具備良好的「容器功能」

承載外界傳遞過來的焦慮

並將焦慮先行處理、消化

然後以積極、正面的形式

翻譯給孩子聽


我和兩位心理諮詢師私下聊到小秦的心理狀況,一致認為,小秦不是孤兒,卻是「心理上的孤兒」。


孩子受到驚嚇、受了委屈,會本能地向父母尋求幫助和安慰,這是因為父母在孩子受傷的時候,理應給予關心和安慰,接納、理解孩子。那些遇事自己扛,受傷了躲在角落獨自舔舐傷口的孩子,是因為他們不但不被父母接納,反而遭受了父母的責罵。


在這樣的家庭中生活,孩子會越來越沉默,親子關係會越來越冷漠,即便同在一個屋檐下生活,孩子也會感覺孤單,慢慢變成「心理上的孤兒」。


小秦曾向我抱怨:「同樣是父母,為什麼別人的父母對孩子慈愛有加,而我的父母要嫌棄我呢?」


我告訴他,世界上有一類父母,因為存在某種心理障礙,無法擁有正常的共情能力,無法從容地享受生活,總是感到無力、羞恥。如果這種糟糕的感覺是由孩子引發的,那麼,父母的第一反應就不是解決孩子面臨的麻煩,而是直接解決孩子。因為在他們看來,孩子是唯一可以控制的。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這類父母喪失了作為父母最重要、也是最基礎的「容器功能」。


所謂「容器」,是英國心理學家威爾弗雷德•比昂的一個比喻。比昂認為,當外界的危機可能對孩子造成較大衝擊時,父母需要具備良好的「容器功能」,承載外界傳遞過來的焦慮,並將焦慮先行處理、消化,然後以積極、正面的形式翻譯給孩子聽。「容器」不是物品,而是父母容納、消化和置換孩子危機、焦慮的過程。



比如,在一個電閃雷鳴、風雨交加的夜裡,孩子從睡夢中驚醒,被嚇得哇哇大哭。


爸爸見狀,馬上把孩子摟入懷中,安慰道:「外面下雨了,剛才轟隆隆的聲音是在打雷。你有點害怕是嗎?沒事的,有爸爸在,你在屋裡是安全的。來,爸爸幫你捂住耳朵吧。」這樣,儘管外面雷聲不斷,孩子也可以很快就安靜地睡著了。


在這個過程中,爸爸充當了「容器」,接納了孩子的危機感和焦慮感,客觀地說明事實,並將孩子的情緒命名為「害怕」,接著轉換積極的語言和動作,告訴孩子「你是安全的」,又通過捂耳朵來增強孩子的安全感,完美地行使了父母的「容器功能」。


反之,如果爸爸斥責孩子「有什麼好怕的,不就是打雷嘛」,或嘲笑孩子「膽小鬼,打雷都怕,以後還怎麼活」,或嚇唬孩子「不許哭,再哭就把你扔出去」,就是不接納孩子,孩子就會失去安全感。如果父母的不接納重複多次,孩子就會失去對父母的信任和依賴,甚至會仇恨父母。

從父母的角度來看,當孩子遇到困難時,他們第一時間看到的不是孩子的遭遇和感受,而是自身被激發的焦慮、憤怒和無力感,這讓父母恐懼,所以要通過攻擊孩子來緩解;換言之,孩子成了容納父母負面情緒的「容器」


但是,孩子心智尚未成熟,無力消化、置換父母的焦慮和恐懼,只能用「遇事自己扛」這種貌似堅硬的外殼包裹住自己,習慣性地壓抑自己。這是孩子自我保護的本能,也是心理不健康的開始。


從小不被父母接納的孩子

儘管告訴自己要「遇事自己扛」

但總感覺自己不配得到別人的善待

表現得特別自卑


小秦剛來諮詢中心上班的時候,處處謹小慎微。他做事勤快,但無論多簡單的事都要再三請示,唯恐做錯了,讓大家感覺他特別不自信


一天,下班時突降暴雨,小秦沒有帶傘,望著窗外發愁。我順路開車送他回公寓。一路上,他至少向我表達了十次感謝。


最讓人尷尬的一件事,發生在四五年前的元旦酒會上。諮詢中心的一位副主任熱情地給小秦夾菜,小秦居然騰地站起來,連聲表示不敢當。大家都愣住了,感覺小秦的反應有點不正常。


在我看來,這沒有什麼不正常的。從小不被父母接納的孩子,儘管告訴自己要「遇事自己扛」,但總感覺自己不配得到別人的善待,表現得特別自卑。


工作以後,小秦刻意不與父母聯繫。同事發現,小秦跑到屋外接父母的電話,語氣冷漠、厭煩、敷衍,總是以工作忙為由,拒絕回鄉探親。父母在電話里情緒激動,小秦則波瀾不驚地掛斷電話,回到辦公室,馬上與同事談笑風生。



去年春天,諮詢中心組織團建活動,小秦不慎崴了腳,腳踝骨裂,需要臥床靜養。同事們認為這是一個親子和解的好機會,於是偷偷聯繫小秦的父母,請他們來上海照顧小秦。


父母急急忙忙地趕來了,只待了三天,就被小秦轟回了老家。小秦黯然地對同事說:「世界上有些事是改變不了的,越努力去改變越受傷。」


小秦的婚禮上,大家沒有看到小秦的父母。


我曾與小秦比較正式地談過孝道,委婉地提醒他,大多數父母是普通百姓,對生活和命運沒有掌控感,難免膽小怕事。而且,他們可能就是這樣被養大的,不知道如何更好地做父母。所以,要胸懷寬廣,與父母和解,畢竟血濃於水。


小秦感謝我的忠告,坦言:「您放心,法律規定的贍養義務,我保證做到。我現在每月向父母轉帳1000元,就是給他們的贍養費。不過,共同生活還是算了吧。」


我沒有理由要求小秦做得更好,更不希望他被道德綁架,違心地去做孝子。於是,我笑問:「那麼,你會是一個好爸爸嗎?」


小秦突然嚴肅起來,用表決心的口氣回答:「請相信,我一定做兒子的好『容器』!替他遮風擋雨,絕不讓他遇事自己扛。」


END

作者:曉林

編輯:陳彤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

第一時間聯繫刪除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