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水難收,尋死何太急:朱買臣 髮妻

天王星司藤 發佈 2024-03-18T02:13:59.157000+00:00

「覆水難收」的成語大部分人都聽說過,但是其背後的故事卻並不是每一個人都了解。本文就是詳細說說這個成語背後的故事。漢朝有個人,名叫朱買臣。這人出身貧寒,但是從小好學,很愛讀書。他年長娶妻之後,靠從山上砍柴挑到集市中賣為生。

「覆水難收」的成語大部分人都聽說過,但是其背後的故事卻並不是每一個人都了解。本文就是詳細說說這個成語背後的故事。

漢朝有個人,名叫朱買臣。這人出身貧寒,但是從小好學,很愛讀書。他年長娶妻之後,靠從山上砍柴挑到集市中賣為生。只要滿足溫飽,便不再幹活,將閒暇的時間用來讀書,因此他無法置辦田產,看著身邊的人靠勤勞耕作都富裕了,但是他卻依舊在溫飽線上下徘徊掙扎。

因為酷愛讀書,並且期望自己的才華能夠被官府發現,他每次挑著柴火到集市上去,總是一邊走一邊大聲誦讀。他的妻子也擔著柴跟隨著,一開始還可以接受,大約心中相信自己的丈夫確實與眾不同,總有一天可以出人頭地。

讀書是有閒人的事,忙人讀書那就是懶。讀書又是有錢人的事,窮人讀書那就是擺不正自己的位置。朱買臣只不過是個窮的要命的賣柴人,卻在集市上裝模作樣的高聲誦讀身份貴重的人才能讀的書,自然會惹來很多市井上身份低賤的人的譏笑。雖然朱買臣自己不在意,但是正常人遇到這種情況都會覺得難堪,他的妻子知道周邊的人都對她丈夫側目,但是一直在默默忍耐著。我們可以設想,假如在我們現代的菜場裡,有一個人一邊守著菜攤子,一邊高聲朗讀「之乎者也」,又或者讀的是天文地理,周圍的人會有什麼反應!

說到這裡可能有人要說:「讀書是好事啊,只要能考上科舉,就像《儒林外史》裡的范進一樣,一中科舉就什麼都有了。為什麼不讓他讀書,為什麼不去考科舉呢?」這裡要說說中國古代朝廷取士的發展歷史。八股文在現代來說,就是陳腐守舊的事物,但是科舉制度在它剛剛產生的時候,卻是時代極大的進步。

在晉朝以前,朝廷根本沒有專業的選拔人才的制度。在東周戰國時期,因為國家之間戰爭頻繁,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有競爭就有壓力,因此國君一般都比較發憤圖強,多有想任用賢能的想法,於是在那個時代流傳下來很多很多國君不拘一格降人才取士納賢的故事。雖然有百里奚那種在「版築」之間以賤民身份被發現的例子,但是大部分被納取的人才還是讀書的士子,知名而有才能的士子自己去國君面前推薦自己的學問,然後得到任用,一展才華,例如商鞅、申不害、蘇秦、張儀等等。

孔子、孟子一輩子都在各國奔走,想要國君任用他們,可是一輩子都無法如願,不過是因為他們的學說在大爭之世不合時宜。在那種國家之間戰爭頻繁的時代,國家一旦弱小,就被其他國家吞併,而孔孟所推崇的王道則是確定國君的地位,讓百姓乖乖聽話,不是激發百姓的主觀能動性,君主受命於天,沒有任何競爭,很容易耽於安逸,就算頭幾個國君為國為民,宵旰憂勤,但是「生於深宮之中,養於婦人之手」的後代子孫就很難說了,最終自然會使國家頹廢,王朝滅亡。

當然,孟子的學說里也有很多好的東西,例如「民為重,社稷次之,君輕」,這句話太過超越時代了,當時的國君思想都還達不到層次,因此不予理會,後來的國君思想跟的上,但是大部分國君為了自己的利益,因此也不予理會,只是特別提高「三綱五常」的地位。

戰國之後,國家大統一,沒有了這種競爭,國君求賢若渴的心思也不那麼強烈了,白衣士子直接面見皇帝稱述自己的意見並且被任用為丞相之類的高官的事例就很少見了。朝廷選取人才主要是靠親貴大臣、博學大儒、地方官員推薦,然後由皇帝錄用。因此就算你學富五車,如果出身卑賤,無人推薦,一生也都沒有出頭之日。

到了晉朝,制定了九品中正製作為選取人才的標準。這種制度將人分成三六九等。人生來是貴族,以後便是貴族,生來是賤民,便是賤民。人生下來的一刻就已經決定了今後的命運,任何努力和奮鬥都是無用的。這樣的制度就導致兩種結果,一種就是賤民隨波逐流得過且過,二則是對貴族充滿怨恨,當然,在民眾多半沒有什麼文化的古代,第二種人是很少的。秦朝末年的陳勝能夠說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種話,那真是極大的超越了時代。另一方面,貴族們因為有制度作為保障,生下來就只用吃喝玩樂,沒有危機意識,不思進取,百姓的能力也完全無法發揮。因此,這種制度根本是極大的阻礙了社會的發展。

到了隋朝,隋文帝首創了科舉制度,就算是平民,也可以通過讀書考科舉來改變自己的命運,這給無數出生貧寒但是卻通過自己努力頗有能力的貧寒士子希望,這個制度的產生,在當時絕對是社會的偉大進步。

隋朝只持續了幾十年就滅亡,唐代繼續了隋代的科舉制度,但是從晉朝流傳下來的那種只看門閥不看能力的思想依舊根深蒂固,唐初房玄齡修氏族志,甚至認為李氏皇族都是次等的姓氏,唐太宗很生氣,對房玄齡耳提面命,房玄齡才將隴西李氏改為第一等貴姓。不過無論如何,科舉制度的確立,到底是給當時的賤民們一個出人頭地的希望。

武則天的父親雖然是從龍之臣,但是因為出身農家,因此武則天一直被認為出身卑微。武則天在廢王立武和打敗長孫無忌的事件上,所倚重的臣子都是那些因為不是出身貴族而被人瞧不起,但是自己卻頗有學識或者能力的人。

說了這麼多,大家就可以明白,朱買臣在漢代中期那樣的時代,以貧民身份整天讀書,是多麼的讓人瞧不起,多麼的讓人覺得不腳踏實地。

看到身邊同樣的人每天用十二個小時耕耘,有了點積蓄就買房子置下地產,經過幾十年的辛苦,也慢慢富足起來,朱買臣卻將多餘的時間全用來讀書,家裡沒有一點積蓄,永遠都是赤貧,朱買臣的妻子不可能不難過。這種情況就算在現代社會,也會被人瞧不起。

隨著歲月無情的磨礪,貧困的現實,經過三十多年的煎熬,朱買臣的妻子早已不對丈夫能夠脫離貧賤抱有任何希望了。沒有史書記載朱買臣是多少歲結婚的,但是根據當時一般人結婚的年紀在十四五歲左右,而朱買臣的妻子最終忍受不住的時候朱買臣已經四十多歲了,可以推斷,這個可憐的女人跟朱買臣一直忍受了三十多年的貧賤生活。

總之,飢腸轆轆的朱買臣吃了前妻夫妻給予的食物,和前妻就此別過,一人孤單的回家,在書中的那個世界中尋找思想的解脫。
  

過了幾年,朱買臣跟著一個小官到京城去做小吏,竟然被一位親貴大臣莊助看重,莊助將他推薦給漢武帝,漢武帝召見他,朱買臣有條不紊的將自己多年來讀書所得的治國理念說給漢武帝聽,漢武帝覺得很滿意,將他拜為中大夫。朱買臣一下子從布衣賤民成為了可以見到天子龍顏的大臣。當時東越多次反叛,朱買臣向武帝獻平定東越策,獲得信任,出任會稽太守。

朱買臣就是會稽人,會稽是他的故鄉,這一次他終於可以衣錦還鄉,心中的驕傲恐怕已經漲到天上去了。

中國古人特別喜歡記載這種事情。例如蘇秦貧賤沒有發達的時候回家,嫂子不給他做飯,妻子不從織布機上下來。韓信貧賤的時候,一位漂母給他飯吃,當時他就說自己將來一定會報答漂母,可是人家卻根本沒指望他的報答。

當朱買臣穿著華貴的衣服,坐在由數匹駿馬拉著的官車中,身後還跟著由上百輛車組成的車隊,炫耀性的回到家鄉,他的心中是多麼的驕傲啊!「富貴不還鄉,如錦衣夜行」這句成語就是從朱買臣與漢武帝的對話開始流傳的。

他在擁擠的看熱鬧的百姓中看到了自己的前妻夫妻也在人群中看熱鬧,於是讓前妻夫妻坐在他後面跟隨的車中,帶他們一起回太守官邸供養。

也有說法說是當地官員為了迎接新太守,徵召百姓去修路,他的前妻夫妻正在路邊修路,被朱買臣看到,朱買臣讓他們坐到自己後面的車上,帶回官邸。

後人評價這件事情都認為這是因為朱買臣好心,顧念舊情,感激那一飯之恩,其實,朱買臣在做這件事情的時候,自己的心理反而可以得到更大的滿足,在他的這種行為中,炫耀之情可能遠大於感恩之情。

他其實是在用行動對前妻說:你看看吧,當初讓你不要離開我,你一定要走,現在知道後悔了吧!他將前妻帶入自己的家中,就是想讓前妻看看自己如今多麼的富貴,用來羞辱前妻。若是前妻對此熟視無睹,根本不來看他,他心中肯定會覺得索然無味。否則的話,他就不會說出「富貴不還鄉如衣錦夜行」的話來。

他的前妻看到他如此富貴,想到自己好歹跟他苦熬了三十多年,都說一日夫妻百日恩,於是前來請求跟他複合。朱買臣命人取了一盆水來,潑到土地上,叫他前妻將水收回來,如能收回,便可重娶她為妻。水潑到泥土地上,自然立即沒入土中,其前妻忙活半天,只弄到些泥巴漿子。

若是前面他那些舉動還可以說他是好心報答前妻,但是現在這種舉動就很明顯的表明,他將前妻夫妻接入府中居住,根本就是為了滿足他陰暗的報復心理。對於一個太守來說,多養兩個閒人根本就不算什麼,他供養前妻夫妻只是為了他的好名聲。

若是他還顧念一點點當初的夫妻恩情,顧念一點點前妻跟他苦熬三十多年的情分,就不會用潑水的方法來羞辱前妻。可見,他將前妻夫妻帶入府邸供養,也不過是為了羞辱報復前妻當日對他的離棄而已。他的心理如此陰暗,做法如此卑鄙,卻被兩千多年來的男性史家寫成了有情有義之人,實在是太過可笑了。而朱買臣的髮妻也被形容成了一個鼠目寸光、對自己的行為感到無比羞愧的女人,這更是為了使無數男人逃避家庭責任,迫使女人嫁雞隨雞嫁狗隨狗,獨自忍受各種生活上的不公的思想暴力而已。

朱買臣如今是皇帝身邊的紅人,一方太守,要什麼樣年輕漂亮知書達理出身顯貴的女人而不得?怎麼還會要年老色衰的髮妻呢?就算他髮妻沒有下堂求去,此時只怕也想換妻,最起碼也要多找幾個美貌的小妾。和朱買臣同一時期的司馬相如,就是靠妻子卓文君家的資助熬過窮日子,後來成了漢武帝身邊的紅人,就想納妾,幸虧卓文君文采了得,寫了一首情真意切的詩歌,司馬相如恐怕也怕得了薄倖之名,最後才打消納妾念頭。

很可能朱買臣府中的下人婢女還對著他前妻指指點點:「看哪,那就是太守的前妻啊,當初這女人自己下堂求去,不肯跟丈夫吃苦,若是熬到現在,就是堂堂的太守夫人啊,看她多麼可憐,現在只能跟著農夫過日子,還要靠前夫養活,真是不知羞恥……」

受到了這樣的羞辱,思想上巨大的反差,心中無法忍受的後悔之情,時時刻刻侵襲著這個可憐的女人。不到一個月,朱買臣的前妻羞愧的上吊自殺了。史書中為了突出朱買臣這個人是多麼的感恩圖報,還要寫她的後夫沒錢安葬妻子,找朱買臣求取安葬費,朱買臣給了錢那個男人安葬妻子。

史家寫這段本是為了襯托朱買臣的「大度」,只是那位農夫,本是社會財富的真正創造者,一輩子勤勤懇懇,卻連安葬妻子的錢都沒有,這本就是朱買臣這種既能夠對天子獻策,又是地方父母官的人的失職,還有什麼可以炫耀的?

一般故事講到這裡就完了,因為講故事的人根本就只想告訴女人一個道理,一定要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千萬別學朱買臣的妻子,別看你老公多無能,總有發達的一天。於是無數命運不好的女人就得淒悽慘慘的幫丈夫操持家務,生兒育女,還要為貪圖享樂的男人處理一切他們惹出來的麻煩。這世上有幾個男人能像姜子牙、蘇秦、韓信、朱買臣這樣呢?又有多少古代男人藉口自己以後一定會發達而好逸惡勞呢?

朱買臣的前妻死了,但是朱買臣的故事還沒完,朱買臣的髮妻沒什麼文化,目光確實不遠。若她再多熬個幾年,看到前夫的結局,也許又能夠開開心心的活下去。

朱買臣的命運不如姜子牙,他之後的路並不好走。漢武帝算是個有作為的皇帝,但是並不是如唐太宗那樣的明君,尤其是漢武帝晚年。


朱買臣當了一段時間太守之後,又調回京城當內史。漢武帝手下有個寵臣,名叫張湯,這人本來是朱買臣手下的小吏,後來被漢武帝看中,也一下子飛黃騰達了。此人辦事很有些手段,可惜是個酷吏。因對朱買臣有知遇之恩的大臣莊助被殺與當時任廷尉的張湯有關,朱買臣對張湯有深怨。後來張湯任御史大夫,權力越過丞相,朱買臣和另外兩個內史一起向漢武帝告發張湯的陰私。張湯此人當時仗著漢武帝的寵愛,做事逾越,為人刻薄,導致當時的人無論是官員還是百姓,都非常憎恨他。漢武帝相信了朱買臣等大臣的話,詰問張湯,張湯懼罪自殺,也有說是被逼自殺。臨死前留下書信,說朱買臣等三內史陷害他。

張湯死後,他的兄弟之子要厚葬他。張湯的母親說:「張湯作為天子的大臣,被惡言污衊致死,有什麼可厚葬的!」遂用牛車裝載他的屍體下葬,只有棺木而沒有外槨。武帝知道後,讓人去張湯家調查,卻發現張湯家財產不足五百金,皆得自俸祿及皇帝賞賜,在當時是非常清廉的官吏了。漢武帝感慨說:「沒有這樣的母親,不能生下這樣的兒子。」他於是認為張湯是被冤枉致死的。

沒錯,張湯不是個貪官,但是到底是個酷吏。此人不愛錢財,卻頗喜歡刑訊拷打犯人,很可能是心理有些變態,以虐待他人為樂。在現在看來,這種官也很是可怕。可是在當時那種社會環境,大約是清官難得,他作為酷吏也是為皇帝服務消滅異己,而且朱買臣等三大臣告發張湯的罪名是將朝廷機密通報給商人而獲取利益,如今看到張湯如此清廉,漢武帝覺得自己被騙了,心中很憤慨,又惋惜張湯。天子發怒,臣子只有全盤接受的份,於是誅殺了朱買臣等三個內史大臣,並且逼迫三大臣的直接上司——丞相自殺,還晉升了張湯的兒子張安世的官職。根據當時的法律,朱買臣很可能是在鬧市被腰斬而死,和他當年衣錦還鄉一樣萬眾矚目。

張湯是否是被誣陷的,其實都不重要了,因為張湯就算沒有犯下朱買臣等人告發的罪行,也一定犯下過其他的罪行。而且當時漢武帝根本就是人治,殺人還是提拔人根本就是隨心所欲,所以張湯是否犯法一點都不重要。

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孟子是儒家的亞聖,孟子說:「民為重,社稷次之,君輕。」可是漢武帝為什麼一次也沒提起過,也從未照做過,從來都是視人命如草芥呢?他尊重儒術,只不過是想加強中央集權,進一步提高君王的地位,同時扼殺了春秋戰國時期中華大地上產生的很多很多超越時代的智慧思想,在那些思想中,能讓人看到許多遠遠超越近代西方思想的理念。如果讓那些思想自由發展下去,華夏可能不會走那麼多彎路,現在的中國可能比美國還強盛百倍。可惜,歷史沒有如果!

朱買臣被殺的時候,大約六十歲上下,距離他發達也不過十年時間。所以說,朱買臣雖然五十歲飛黃騰達,但是時日不多,最終落得個悲慘收場。其前妻如能忍住不死,看到後來朱買臣下場,估計心理能平衡,反覺得幸好朱買臣沒再娶他為妻。人生路長,很多事情都說不定的,多一時就多一時的可能。

我對朱買臣並沒有厭惡的情緒,他其實算的上一個不錯的人,我厭惡的只是那些為了自己的目的而任意編造描述他的故事用來教訓人的人。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