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為何要廢除漢文?拋棄使用了2千年的漢字,帶來了什麼後果?

議史紀 發佈 2024-03-18T04:10:43.596346+00:00

作為東亞文化圈中的一員,漢字在古代越南曾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而到了近代,漢字卻逐漸淡出了越南人的視野,以至於最終被廢除。

在閱讀此文之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又能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作為東亞文化圈中的一員,漢字在古代越南曾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而到了近代,漢字卻逐漸淡出了越南人的視野,以至於最終被廢除。

那麼,在越南傳揚了兩千餘年的漢字,為何最終被廢除了呢?廢除了漢字的越南,又是怎樣的一副模樣呢?

漢字與越南的淵源

越南,位於我國西南方向,北部與我國雲南、廣西接壤。

但是,儘管與中國搭界,但因為北部有山脈阻隔,西部有雲貴高原,東部又有大海,因此早先的越南受中原文化的影響是很有限的。

這種地理意義上的阻隔客觀上使越南形成了一種區別於漢語的獨特語言,而且由於地理上的先天優勢,古代越南與南亞、東南亞地區的溝通聯繫要比中國密切的多,這也使得越南語與南島語系的各種語言較為接近。

不過,雖然越南形成了自己的語言,卻始終沒有形成成熟的文字系統,彼時的越南地區尚處於文明的「門檻期」,一隻腳已經踏入了文明的大殿,另一隻腳卻遲遲不見動靜。

而在這與中原地區漫長的「隔離期」中,一些漢字也曾零零散散地傳入越南,但未成氣候。這種與中國互不往來的局面沒有一直持續下去。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掃清六合,席捲八荒,通過武力完成了中國的統一。

政權初固後,秦帝國對嶺南地區展開了征伐,相繼征服了百越各族,並在當地設立象郡、南海郡、桂林郡三郡,由中央派遣官員進行直接統治。

在秦朝對越南進行管理的過程中,漢字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因為越南語和漢語在發音上天差地別,所以書面語言的統一便顯得十分重要。

在秦政府治理越南的過程,大量的文書、律令皆是以漢字書寫。在秦朝征服越南後,大量的漢人也隨之移民而去,大大促進了漢字在越南的傳播。

秦末,秦吏趙佗在嶺南地區自立為王,建立南越國,因為趙佗是河北人,受中原文化影響較深,加之其本人在南越推行「以詩禮化其民」的政策,使得漢字在越南得到了進一步的傳播。

關於這一時期的出土文物也能見到大量的秦篆,足以說明漢字在此時的越南已漸成氣候。

公元前111年,漢武帝滅南越國,設交趾、九真、日南三郡,嶺南地區再次歸於中原王朝的統治。

漢王朝極為重視對百姓的教化,思想上的「春秋一統」成為王朝今後的基調。

在當時的漢朝,平民若想做官,須熟識儒家經典;而若想懂詩書,則先要習漢字。正是在這種社會風氣的影響下,漢字開始在越南生根發芽。

東漢末年,由於中原地區政局不穩、戰禍頻仍,大量的有學之士避居嶺南,再一次把漢文化帶到了越南。

當時嶺南三郡的當權者也重視對漢文化的吸收,例如交趾太守錫光、九真太守任延均以「漢制」治理當地。

漢桓帝時,日南郡太守士燮不僅創辦癢序,積極傳播漢文化,而且禮賢下士,吸攬各方賢才來此講學。一時間,嶺南地區這一曾經的「文化荒漠」成為了學術界的塞外江南。

進入隋唐時期,唐朝在嶺南地區設置安南都護府,「安南」這一稱呼登上歷史舞台。

隨著唐帝國國力的空前強盛和包容開放的對外政策,安南地區被進一步吸納入中原地區的文教系統。

此外,由於科舉制度的誕生和發展,中央政府也開始面向安南地區以考試的形式招收公務員,這一制度在當時被稱為「南選」。

在科舉這一「獨木橋」所帶來的瘋狂內卷之下,儘管招收的名額有限,但還是有大量安南地區的士人擠破腦袋地狂讀聖賢書,以期在未來的科考中一舉奪魁,進而能在朝廷中謀個功名。

這種競爭給文化帶來了顯著的邊際效應,漢文化尤其是漢字在越南的傳播再一次擴大。

除此之外,由於生產力水平的限制,在唐以前甚至是宋以前,南方的許多地區一直被視為荒無人煙的「瘴癘之地」,安南地區自然也名列其中。

歷朝歷代的統治者一直很熱衷將他們看著不順眼的官員發配至此,秦朝如此,漢朝如此,唐朝如此,這一傳統甚至一直持續到明朝。

無數被貶的官員被打發到安南,不過雖然被貶,但畢竟是讀書人,他們的到來的確為安南的文化事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除了這些被貶的官員,由於中原地區人地矛盾的加劇、安史之亂的影響、安南地區開發的需要,出於各種各樣的原因,相當一部分原屬中原地區的百姓遷徙至此,客觀上也促進了漢文化與當地文化的融合。

正是在唐朝,漢越兩種語言開始漸有融合的趨勢,越語漢讀的現象開始出現,一些字諸如「天」、「人」,其發音與漢語極為相近,這為未來越語中大量漢越詞的出現奠定了基礎。

綜上所述,無論是秦漢第一帝國,還是隋唐第二帝國,歷代大一統王朝的中央政府無一不是派遣官吏對越南進行直接的行政管轄,並且在當地大力推廣漢文化與漢文字。

這一政策的效果是顯而易見的,越南人民逐漸接受了中原文化,往後也逐漸接受了儒家思想。

不過,文化是相互的,遷往越南地區的漢人在將當地人變得漢化的同時,自身又不可避免地變得越南化,這使得越南地區形成了一種區別於中原地區又不同於遠古越南的文化。

正是出於這一原因,漢字不可能完全移植至越南,也不可能完全成為越南人民日常生活中的用語。

再加上漢語和越語本就是不同的兩種語言體系,因此隨著文化需求的提升,漢字與本地語言的隔閡在逐漸加大。

知道這個詞怎麼讀卻不知道怎麼寫,知道這個詞怎麼寫卻不知道怎麼讀,這一問題迫切地需要得到解決。正是在這一需求的驅使下,漢字在越南開始進入「自造」階段。

喃字的誕生

漢字在越南的「自造」分為兩步,第一步:先用漢字書寫本民族語言,使漢字本土化;第二步:借用漢字的造字原理創造出一種不同於漢字的新文字。

這種文字被稱為「喃字」,也被稱為「國音字」。

喃字多是以漢字的六書構字法為基礎,根據實際需要選取部分,拼成一個獨立的字。除此之外,喃字還借鑑了大量宋元時期的俗字、異體字,或者直接將其引進而用。

進入12世紀,喃字在一些碑文或文獻中頻頻出現。到了13世紀,以喃字所作的詩歌、文章開始大量出現,這說明喃字的文字系統已經相當成熟,初步具備了廣泛流通的能力。

14世紀以後,喃字進一步得到發展,且一度被納入科舉考試。

18至19世紀乃是喃字的空前繁榮階段,使用喃字創作詩文、進行寫作一時之間成為社會風尚。

喃字在越南的興起有多種原因,除了文化需求的增大以外,越南成為獨立國家以後民族意識的覺醒也是喃字得以快速發展的重要原因。

不過,儘管喃字在越南的發展一度如火如荼,但卻始終未能取代漢字的地位。

首先,越南在成為封建國家後雖然保持了獨立地位,但仍然維持著同中原王朝的宗藩關係,在這種政治聯繫的影響下,儒家思想在越南的地位難以撼動,而漢字作為其載體自然能夠穩坐江山。

另外,同朝鮮、日本一樣,掌握漢字也是身份的標誌,是上層階級自詡高貴的象徵。

在這種文化慣性的作用下,加之越南曾長期被中原王朝直接管轄,漢字便成為了統治者法理上的依據。

再次,越南封建王朝的歷史較短,自身並沒有太多的統治經驗,故學習中原王朝的典章制度便成了重中之重,正是出於此等原因,漢字才能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屹立不倒。

最後,喃字雖然形成了一套獨立的文字系統,但在造字原理和構字方法上與漢字無異,正因如此,會漢字居然成為了掌握喃字的基本功。

如果喃字取代漢字,將會大大加大學習喃字的難度。

現代越南語的雛形

16世紀,歐洲傳教士開始前往越南傳教,為了便於傳教,他們開始用拉丁字母按照表音標記越南語。

開始時,各個地區的拉丁文越南語並不統一,但隨著拉丁文越南語的逐漸興盛,這種文字開始趨於統一、規整,後來,這種文字被稱為「國語字」,也就是現代越南語的雛形。

17世紀中葉時,國語字已經初具規模,從這時起,越南開始進入漢字、喃字、國語字三種文字的並存時期。

19世紀中葉開始,隨著清朝在列強的侵略下日趨衰弱,西方殖民者在中南半島的滲透愈發加劇,在這其中尤以法國最為「積極」。

1884年,《順化條約》簽訂,越南全境淪為法國的殖民地,越南與中原王朝近千年的宗藩關係宣告結束。

1886年,法國殖民者開始以行政法令的形式推廣國語字,不僅強制命令行政人員使用國語字,還在1917年頒布《教育科舉總規》,在各個領域打壓漢字。

1919年越南廢除科舉,科舉的終結使漢字遭受了滅頂之災,同年,啟定帝頒布諭旨,宣布北圻、中圻的公文必須使用國語字,至此,漢字被徹底排擠出越南的文教核心區域。

面對法國殖民者的壓迫,越南人民爭取獨立和自由的呼聲越來越高,也正是在此時,「漢字落後論」在東亞地區風行一時。

此等境遇下,越南的一部分精英開始將越南的落後歸咎於文化落後,而文化落後的根源在於使用漢字。

越共成立後,於積極準備發動群眾武裝爭取獨立的同時也準備在群眾間推行掃盲教育,以此來提高人民的革命熱情,國語字由於其易學的優點成為了掃盲運動的首選。

1945年9月8日,胡志明領導下的越南政府宣布徹底廢除漢字,全面改用拉丁化的越南國語字。

如此,歷經千餘年,漢字在越南壽終正寢。

自越南廢除漢字至今已然七十年有餘,國語字在提高越南社會識字率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問題。

同其他東亞文化圈的國家一樣,越南的許多古籍、碑文甚至於是家譜,都是用漢字書寫的,廢除漢字實際上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越南的過去與今日,造成了如今許多越南人「不識古」的現象。

使用漢字,似乎成了老一輩越南人的獨家記憶,獨立後出生的越南人,大多已經不知道漢字長什麼樣子了。

一些想要研究越南歷史的青年學生,卻連資料都看不懂,壓根看不懂那些歷史文獻,這樣的影響顯然是巨大的,長此以往,越南歷史文化很容易就產生某方面的遺失。

而且對他們生活上的影響也是隨處可見的,越南的許多文化傳統與中國相像,比如寫春聯,過去的越南每逢春節家家戶戶也會張貼對聯,而越南的對聯也是以漢字書寫的。

隨著漢字在越南的廢除,如何寫春聯便成了一個問題。

這也就催生了一個新的行業——「翁圖」,「翁」指老年男子,而「圖翁」則是指會寫漢字的老年男子,由於不少越南年輕人不會書寫漢字,因此逢年過節,圖翁們會在集市上擺攤替人寫對聯,後來亦有女性加入此行業,成為「婆圖」。

儘管用漢字寫春聯是約定俗成的傳統,但隨著時代的發展,用國語字書寫的春聯也開始出現,形成了越南獨有的文化現象。

隨著社會文化程度的提高和近年來越南經濟的發展,不斷有許多專家提議重新恢復漢文教育。

不過,在國語字已經全面鋪開的越南,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恢復漢字或是說恢復漢文教育是不太可能的了。

結語

越南作為東亞文化圈中資歷較老的一個國家,其自身文字的發展歷程在揭示本國歷史軌跡的同時,也為我們增進對中華文化的了解和認識提供了一個側面的參考。

中國與越南一衣帶水,歷史淵源悠久,兩國也有著許多共同的發展利益,中國和越南,在做鄰居的同時也應成為朋友,這符合兩國人民對和平的願景。

希望在未來,中國和越南能夠有更多的文化交流與聯繫,真正的實現「君住江頭,我住江尾」。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