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歲上大學,13歲赴美讀博:中國神童,可以複製嗎?

最華人 發佈 2024-03-19T01:01:22.930784+00:00

9歲上大學,13歲大學畢業,18歲博士畢業……每每媒體提及沈詩鈞,都毫不猶豫地冠名「中國神童」「天才少年」,但他卻格外反感,「請不要抹殺我的努力!」連他的父親也揚言:「天才」可以複製。1998年,沈詩鈞出生於香港一個不太平凡的家庭里。他的祖父是知名愛國華僑沈清江。

9歲上大學,13歲大學畢業,18歲博士畢業……


每每媒體提及沈詩鈞,都毫不猶豫地冠名「中國神童」「天才少年」,但他卻格外反感,「請不要抹殺我的努力!」


連他的父親也揚言:「天才」可以複製。




1998年,沈詩鈞出生於香港一個不太平凡的家庭里。


他的祖父是知名愛國華僑沈清江。自1966年沈家由印尼遷居香港後,沈清江便先後創辦了泰新(遠東)、幸昌等4家公司,經營範圍涉及國貨、房地產、紙張、五金、電器等諸多領域,資產雄厚,影響甚廣。


毫不誇張地說,沈詩鈞是含著金湯匙出生的——富三代。


這種投胎就生在羅馬的人,還需要努力嗎?


答案比預想還要卷——沈家在商場得意的同時,格外重視後代教育。沈詩鈞的父親甚至願意為了陪兒子讀書,放下事業,遠走異國。


一開始,年幼的沈詩鈞並沒有表現出什麼「異稟」,既不會一目十行,也不能三歲寫詩。


閒來無事,也就在家拼拼樂高,跟大人胡亂下下棋。


直到上小學後,細心的沈父才發現兒子對數學興趣濃厚,頗具挖掘潛質。


沈詩鈞上小學沒幾天,便自學完了一年級各科教材,直呼:沒有難度。



父親見兒子在學業上「吃不飽」,立馬給他投餵了更高年級的課本,鼓勵他自主學習。


這操作尋常小孩見了,能忍?


偏偏沈詩鈞樂意,轉身就一頭扎進學習的海洋,游起了自由式。


後來,老師見他一上課就自顧自看書,內心很是不服:不聽我講你就能會?太不踏實了!


跟家長反饋情況,父親卻站在兒子那一邊:老師,他哥哥念書也跳級,由著他吧。


沒錯,沈詩鈞還有一個親哥哥——沈怡謀,同款學霸體質。2005年,年僅14歲的沈怡謀已被牛津大學錄取。



14歲上牛津,擱別人眼裡,是羨慕驚嘆;但擱老父親心裡,卻是各種擔心——這么小上大學,能行?


左思右想,沈父決定放下手裡的工作,出國陪讀,順帶把小兒子也帶去見見世面。


就這樣,不到7歲的沈詩鈞,跟爸爸和哥哥一起,在英國開啟了突飛猛進的,跳級時光。




到英國之後,沈詩鈞一面適應新環境,一面在父親指導下自學初中課程。


2005年9月,這個初來乍到的中國小孩,還沒有來得及跟同齡人打成一片,便施施然走進了初三年級教室。


最初,校方在接到跳級申請時,十臉懷疑:小屁孩想念中學,開什麼玩笑。


後來在沈父的堅持下,學校組織了一場跳級測評。


測評結果一出來,轟動校園:中國學生沈詩鈞,跨跳8級,直升初三。


也許是父親、哥哥的鼓勵,又或許是出於對數學的熱愛,沈詩鈞在之後短短一年半時間內,火速學完了3門高考科目,以及6門會考科目。


2007年,沈詩鈞主動跟父親提議:我想參加會考試一試。


於是,這個面龐尚且稚嫩的9歲小男孩,真的跟著一群高中生進入了考場——輕鬆拿下2A1B的成績。



在媒體一片「神童」「天才」的讚嘆聲下,沈父卻有些猶豫了。


如果想進牛津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等一流學府,入學成績必須是3A,沈詩鈞的2A1B在申請幾所名校時都遭到了拒絕。


怎麼辦?再備戰一年,二次挑戰?


為難之際,香港浸會大學拋來了橄欖枝——我們願意錄取沈詩鈞,只要他能在5年內完成學士和碩士課程,取得學位。



就這樣,9歲的沈詩鈞,於閃光燈聚焦下,開啟了備受關注的大學生活。


小孩子念大學,就算腦子跟得上,社交力能同步?


香港大學校長徐立之也表態:學習與成長應按部就班,不應為了學位而讀書,所以港大拒絕錄取沈詩鈞。


沈詩鈞在剛入學不久後,果然遭遇瓶頸,與同學年齡差距過大,社交、生活都有諸多不適,成績也隨之下滑。


所幸,他背後有一位盡職的父親。見兒子狀況不佳,沈父立即放棄找工作的計劃,陪伴左右,給予沈詩鈞強大的精神支撐。


一年後,沈詩鈞開始獨立應對大學生活。


四年後,沈詩鈞取得香港浸會大學數學和宗教雙學位,提前一年完成學習計劃,碩士畢業。



同年,他又馬不停蹄地前往美國德州農工大學,勇攀下一個高峰——攻讀博士。


2016年,沈詩鈞的名字再次驚現媒體時,已博士畢業。


那一年,他才18歲。


18歲,正是大部分中國學生寒窗苦讀,奮戰高考的年紀,而沈詩鈞,已經收到世界名校UCLA的邀請,擔任數學系助理教授,致力研究函數分析(Functional Analysis)



而今,繼「神童」傳奇之後,沈詩鈞仍在數學領域持續探索,逐夢前行。




回望沈詩鈞的成才之路,有多少驚嘆讚譽,就夾雜多少爭議質疑。


有人說,這是揠苗助長,犧牲了孩子的童年;也有人說,這是天賦異稟,可遇不可求。


面對媒體和家長好奇的追問,沈父卻說:一個小孩的成功與失敗,家長是決定性因素,「天才」也可以複製。



「我的兩個兒子小時候都沒有超人的能力, 以往讀書成績亦未見得突出, 只因他能引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掌握他們的心態,加上肯犧牲, 他們才會發力向上。其實每個孩子都有天分, 視乎父母如何激發他們。」


他特別推出了一套「貼地教育法」,強調四個學習關鍵點。


第一,睡眠時間要充足、固定。如果孩子睡眠時間不足,他們學習、做事出錯的頻率也會增加。


第二,要培養問題意識。上學的過程重在解決疑難,自己要善於在學習中發現問題。


第三,善做筆記。沈父說的筆記不是跟著老師抄寫的課堂筆記,而是課下自己溫習書本後,關上書,獨立思考留下的記錄。有溫習的同時也要有預習,這樣遇到問題,第二天能有目的地向老師提問求解。


第四,多多練題。在已經掌握的知識基礎上,敢於挑戰有難度的題目。對於同一個題目,積極尋找不同的解決方案,提升自主思考力。


此外,沈父強調父母的榜樣效應:你就是孩子最好的模仿對象。



和孩子一起遠離電視娛樂、電腦遊戲,靠近書本;每天至少15分鐘的面對面交流;藉助講故事來提升孩子的理解力……


不難看出,沈父在兒子培養上耗費了大量心血。


如果引導不及時,「神童」也很可能重蹈「傷仲永」的悲劇。


2019年,有自稱沈詩鈞鄰居的網友爆料稱,彼時已21歲的沈詩鈞仍與父母同住。由此看來,成功如沈詩鈞,也有諸多依賴性。


而沈詩鈞之外,更有無數令人嘆惋的天才少年。


寧鉑,中國第一個被公認的天才神童,13歲進入中國科技大學78級少年班,就讀理論物理,最後身心無法自適,三次申請考研,三次膽怯退考,2003年出家為僧。



蘇劉溢,2000年出生,3天念完小學,8歲時已經熟練掌握了各類程式語言,10歲參加高考進入南方科技大學就讀,但之後因為不適應大學生活,離校回家。



魏永康,2歲已能認識上千個漢字,4歲自學完初中課程,8歲念中學,13歲考取湘潭大學,17歲破格進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2003年因生活無法自理被退學。



早慧的「神童」總是備受媒體追捧,一旦跌落神壇,又草草成為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資:現代版仲永啊,可惜可惜!


有多少人真正替孩子想過呢?


神童真的需要遵循規律去刻意培養嗎?那些被大量學習任務擠占的童年,真的快樂無憂嗎?


9歲的沈詩鈞曾問父親:「為什麼我的大學同學總是在拍拖和打遊戲,這有什麼好玩的呢?」


任盡心盡責的父親,也給不了他滿意的答案。


在人生這場單程旅行里,每一站都專屬的風景,太早或太遲路過,都難以領略其中的美好。


也許,真正的天才,是用來學習的,而不是爭相追趕的模板。


好的社會,不僅呼喚天才,更應鼓勵千千萬普通個體遵循內心意願去成長與生活。


做一個「按時長大」的普通人,也挺好。文/余葉子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