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常識:漢初三傑

五彩秦安 發佈 2024-03-19T04:16:07.741046+00:00

秦被推翻後所出現的楚漢相爭局面,經過四五年的混戰,到公元前202年告一段落。漢王劉邦取得了最後勝利,建立了一個在歷史上比秦更加強大的國家,國號漢,建都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西北),習慣上稱為西漢或前漢。劉邦做了這個朝代的開國皇帝,就是後世所稱的漢高祖。

秦被推翻後所出現的楚漢相爭局面,經過四五年的混戰,到公元前202年告一段落。漢王劉邦取得了最後勝利,建立了一個在歷史上比秦更加強大的國家,國號漢,建都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西北),習慣上稱為西漢或前漢。劉邦做了這個朝代的開國皇帝,就是後世所稱的漢高祖。

漢高祖劉邦有一次對人說:「出謀劃策,決勝千里,我不如張良;安撫百姓,籌集糧餉,我不如蕭何;帶著百萬大軍,攻必勝,戰必取,我不如韓信。這三個人,都是人傑啊!」

劉邦所讚揚的這三個人,就是歷史上所稱的「漢初三傑」。他們對於漢朝的建立都是有貢獻的。

張良,字子房,先世為韓國人,出身於貴族家庭。他年輕時,韓國被秦國所滅,他為了替韓國報仇,把家財散盡,結交了一個大力士。公元前218年,這位大力士拿著一柄一百二十斤重的大鐵錘,在博浪沙(今河南原陽縣)地方行刺秦始皇,沒有打中本人,只打中了副車。秦始皇大怒,下令到處搜索刺客,張良在此藏身不住,只好改名換姓,逃避他鄉。

傳說在逃難期間,有一次,他在一條河邊遇見一個老人故意把鞋掉到橋下去,老人衝著他很不客氣地說:「小孩兒,給我把鞋撿上來!」他一聽心裡直冒火,怎麼這個人這麼大模大樣隨便亂指使人?但是轉而一想:他年紀大走不動,替他撿撿又何妨?於是便走到橋下替老人把鞋拾了起來。誰知老人這時又把腳一伸,說:「給我穿上!」張良差一點氣得要發作,不過他又轉而一想:給老年人做點事也沒有什麼不應該,何必計較他的態度。於是他又恭恭敬敬地幫老人把鞋穿上。鞋穿好後,老人連「謝」字也沒有說一個,扭轉身就走了。張良望著老人的背影,看著他慢慢走開,覺得這人十分奇怪。不料過了一會兒,老人忽然走轉回來,笑著對張良說:「很好,你這小孩兒可教!記住,五天後一早到這裡來會我。」過了五天,張良抱著好奇的心理真的起了個早,趕到橋邊來會老人,沒想到老人卻比他早到。老人一見他晚來,就發怒道:「與年老人約會,為什麼遲到?去!再過五天後早點來!」又過了五天,這次張良一聽雞叫就起床,他自以為今天一定不會晚,誰知到橋邊一看,老人比他到得更早。老人見了他,又非常生氣地說:「怎麼又遲到?回去,再過五天後來!」再過了五天,張良不等半夜就到橋邊去等著,這回總算沒有遲到,過了一會兒老人才來。這次老人很高興,點了點頭說:「應當這樣。」說時便從袖中拿出一部兵書送給他,鼓勵他好好學習。從此,張良便用功學習兵法。後來劉邦起兵,他便參加了起義軍,做了劉邦的謀士。他輔佐劉邦入關滅秦,立有很大功勞。

楚漢戰爭時,他建議不立六國後代,免得天下又恢復到戰國時期那種分割的局面;同時,他還建議用利祿籠絡韓信,聯絡英布、彭越,全力對付勁敵項羽。劉邦完全採納了他的建議,因之加速了戰爭的勝利。漢朝建立後,他被封為留侯,受到了漢政府極大的優待。

蕭何和劉邦是同鄉,公元前209年,輔佐劉邦起兵,立有大功。當起義軍打進咸陽時,別的將領多隻注意金帛財物,而他卻獨具遠見,把注意力放在秦政府的各種檔案文獻上,因而一到咸陽,便將秦丞相府、御史府的圖書律令全部接收過來。由於漢軍掌握了這一份重要的資料,所以劉邦對於全國的山川險要、郡縣戶口以及社會情況的了解,比起其他起義軍領袖來,要更加清楚、全面得多。這一點,對於漢的迅速統一,是起了一定作用的。蕭何是一個善於知人的人。韓信的被重用,就是由於他的極力推薦。最初,韓信在劉邦軍中因未被重視,開了小差,蕭何聽到消息後連忙放下工作,親自去追趕。劉邦問他為什麼別的人不追,單追韓信一個人。他回答說:「韓信有大將之才,若要爭天下,非重用韓信不可。」劉邦聽了他的話,真的就拜韓信做了大將。後來,韓信在漢的開國事業中,果然立下了不世的功勳。在楚漢劇烈鬥爭的那些艱困年代裡,蕭何以丞相身份留守關中,轉運糧餉,補充兵源,使得劉邦雖然屢屢戰敗而仍有餘力來對付項羽,終至取得最後的勝利。漢統一天下後,劉邦感念他的功績,封他為酇侯。漢初採取「與民休息」的政策,他在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他死後,曹參繼他為丞相,基本上仍按照他生前所定的一些規章制度辦事,繼續執行「休養生息」的政策。所以歷史上常把他們兩人相提並論,稱之為「蕭規曹隨」。

韓信,淮陰(今江蘇淮陰)人,出身貧苦家庭,起初在項羽部下,後歸劉邦,被任為大將。在漢統一戰爭中,他表現出了極其傑出的軍事才能。比如,他曾以數萬之眾,以少勝多,大敗趙軍二十萬,就是一個突出的例子。在這次戰爭剛開始時,他一方面調遣輕騎兵兩千人,每人持一面紅旗,從小道出發,到趙軍大營附近埋伏,並吩咐他們趁趙軍出營追擊漢軍的機會,進入趙營,將趙軍的旗幟完全拔掉,換上漢軍的紅旗;另一方面,他把自己的營盤故意扎在背靠著河流的地方,這從表面上看是違反兵法的。敵軍看見他背水為陣,都笑他不懂兵法。他自己的部下見他這般布置,也都感到十分納悶。可是他本人卻滿懷著勝利的信心。臨戰前,他下令軍中說:「今日破趙以後再飽食。」諸將雖然口裡都勉強答應「是」,其實心裡一個個都在暗自嘀咕。等到戰鬥開始,兩軍接戰,相互奮勇廝殺。漢軍假裝敗退,將軍旗戰鼓拋棄滿地。趙軍出營追擊,得意忘形,只顧爭著撿拾地上的戰利品。漢軍退到河邊,無路可退,反身再戰,勇猛無比。趙軍不能取勝,打算收兵回營。不料這時預先埋伏在趙營周圍的兩千騎兵,已經建立了戰功,把趙軍的旗幟完全換成了漢軍的旗幟。趙軍看見到處漢旗飄揚,不禁大驚,以為漢已破趙,於是拋甲棄戈,紛紛遁走。漢軍四面夾擊,大破趙軍,陣斬趙軍主將陳余,取得了輝煌的勝利。戰爭結束後,韓信的部下問他:「為什麼不依兵法,背水為陣反而取得勝利,這是什麼道理?」他回答說:「我這種做法,並沒有違反兵法,只是諸君沒有仔細考察兵書罷了。兵書上不是說過『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這樣的話嗎?我之所以要背水為陣,就是根據這個意思。我知道,我在軍中時間不長,還沒有真正建立起威信,一旦軍士們面臨著生死關頭時,是很難聽我的命令的,我若不把他們置之死地,使人自為戰,哪能死中求生;相反,若把他們置之生地,有路可逃,一到戰爭激烈時,他們會一個一個地逃走,哪裡還會有今天這個勝利?」諸將聽了都認為他說得很有道理,都非常佩服他的軍事才能。從此,大家才知道,原來韓信是一個很會靈活運用兵法的人。韓信為漢的開國立下了不朽之功,漢朝建立後,他被封為楚王,後被降為淮陰侯。公元前196年,他被劉邦的妻子呂后所殺。(易惠中)

來源:歷史人物傳記故事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