貳臣傳里的兩個文壇領袖——吳偉業和錢謙益

宛中悠樂 發佈 2024-03-19T10:07:27.934128+00:00

清朝有一本《貳臣》傳,裡面有兩個比較特殊的人物,吳偉業和錢謙益,這兩個「貳臣」還被人們奉為「開國宗匠」, 在清初詩壇上這兩位還是盟主一般的人物。吳偉業字駿公,號梅村,江蘇太倉人。

清朝有一本《貳臣》傳,裡面有兩個比較特殊的人物,吳偉業和錢謙益,這兩個「貳臣」還被人們奉為「開國宗匠」, 在清初詩壇上這兩位還是盟主一般的人物。

吳偉業(1609—1672)字駿公,號梅村,江蘇太倉人。明崇禎四年(1631)進士,曾任翰林院編修、左庶子等職。大清入關後他為了保持名節,隱居鄉里,在順治十年經江南總督馬國柱的推薦被迫入朝,次年任秘書院侍講,後升至國子監祭酒。到了順治十三年底,以為母守喪為由回鄉,此後不再復出。

錢謙益(1582-1664)字受之,號牧齋,江蘇常熟人。明萬曆三十八年(1610年)探花,東林黨領袖之一,禮部侍郎,在南明弘光政權中官至禮部尚書。降清後任禮部侍郎。他的繼夫人是柳如是。這個柳如是可是明末清初一個有名的歌妓才女,擅長近體七言詩,書法得虞世南、諸遂良真傳。並且在錢謙益入獄的時候是全力營救,他才得以出來。

雖然錢謙益比吳偉業年長二十餘歲,但他倆私交很好。吳偉業出書集的時候就請錢謙益為他作序,而錢謙益在《序》中說吳偉業「詩之道有不學而能者,有學而不能者;有可學而能者,有可學而不可能者;有學而愈能者,有愈學愈不能者。」可見錢謙益對吳偉業的詩頗為傾心。錢謙益在五十歲的時候生了個兒子,吳偉業賦詩《梅村宮相五十生子賦浴兒歌十章》前去祝賀。

錢謙益的詩以雄渾奇詭、沉鬱頓挫見長,乾隆年間舉人鄒鎡在《有學集序》說:「牧齋先生產於明末,乃集大成。其為詩也,擷江左之秀而不襲其言,並草堂之雄而不師其貌,間出入於中晚宋元之間,而渾融流麗,別具爐錘。」嘉慶時舉人陳文述說錢謙益的詩「沉鬱藻麗,原本杜陵,逸情高致,遠在梅村祭酒之上」。歷史學家鄧之誠在他的《清詩紀事初編》說:「謙益詩早年局度精整,滄海之後,善能造哀。文閎肆寄恣,經史百家,旁及佛乘,悉供驅使,是以一時推為文宗。然其人奔競熱中,反覆無端,方苞詆之曰其穢在骨,不得謂苛。」這些讚揚都充分說明了他在文壇界的宗主地位。

而吳偉業的詩多屬於抒心寫性之作,人們把他的詩分為兩部分,即在清代當官前和當官後。當官前的作品稱為前集,後面稱後集。前期的作品多是家國之恨,是一生詩中的詩魂所在,後集作品中更多是寫個人身世的悲哀和內心的痛苦,詩風哀婉悲涼。在給江南總督馬國柱的詩《投贈督府馬公》中寫道「慚愧薦賢蕭相國,邵平只合守瓜丘。」表示願意隱遁田園以了此一生。到京城後「此身只合伴漁樵」,「白衣宣至白衣還」, 「我本淮王舊雞犬,不隨仙去落人間。」是對自己未能堅守民族氣節深感痛悔,無時無刻在進行自我譴責。

而錢謙益身為東林黨魁首禮部侍郎,當清兵渡江南下之際,他卻帶領大臣們開城門迎降,成了「漢奸」。降清之後,非但未有悔意,還向清朝統治者獻媚。清朝初期還帶頭薙髮,史惇在《慟余雜記》中記載:「豫王下江南,下令剃頭,眾皆洶洶。錢牧齋忽曰頭皮癢甚,遽起,人猶謂其篦頭也。須臾,則髡辮而入矣。」儘管他晚年曾支持鄭成功反清復明,但終有「漢奸」罵名,因此品格上的污點,是終生不能洗去的。

在吳偉業和錢謙益對比中,雖說錢謙益在文壇上的地位、聲望和影響都在吳偉業之上。但在人品的高下和作品內涵深度上都超過了錢謙益。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