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永貴提醒鄧公要加強學習,鄧公反問一個問題,讓他啞口無言

任先生講歷史 發佈 2024-03-19T10:17:41.389842+00:00

1980年,正是世界經濟發展的黃金時期,鄧小平在這一年主持工作會議,號召大家擁抱歷史契機,加快改善國計民生的步伐。

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我國進入了改革開放的全新歷史時期。身為改革開放總設計師的鄧小平,也在這次會議之後全面復出工作,主持國家的發展戰略。1980年,正是世界經濟發展的黃金時期,鄧小平在這一年主持工作會議,號召大家擁抱歷史契機,加快改善國計民生的步伐。

然而,鄧小平的這一番倡議,引來了曾經身為國務院副總理陳永貴的反對。陳永貴在會議上說道:「小平同志,我實在不理解,您昨天一個新點子,明天一個新點子,大政方針改來改去的,您到底還要不要堅持毛主席的思想路線呢?您是不是應該多學習學習毛主席的著作了?」

正當會場上的所有人都不知鄧小平究竟該如何回答這個問題時,鄧小平竟然出人意料地對陳永貴的發問予以了巧妙的回覆,讓陳永貴頓時啞口無言。隨後,被說服的陳永貴成為了鄧小平領導下改革開放事業的堅定支持者。

那麼,鄧小平究竟是如何回答這個問題的?他和陳永貴之間,究竟又有著怎樣的一段不解之緣?

如果您對這個故事感興趣,還請一鍵三連,點個關注,您的支持就是我們為您講述的最大動力!

陳永貴,或許是新中國歷史上最特殊的一位總理:縱觀共和國成立七十餘年的歷史,農民出身,從一名地方基層官員一躍成為國務院副總理的,恐怕只有陳永貴一人。那麼,陳永貴究竟是如何從一方平民百姓,在20世紀70年代成為和鄧小平平起平坐的國務院總理呢?

這就不得不提到陳永貴和他的「大寨精神」。陳永貴原本是山西省昔陽大寨村的一名普通農民,新中國開展土地改革後,陳永貴分到了屬於自己的一份田,從此翻身做了主人。由於在勞作的過程中陳永貴踏實肯干,因此在20世紀50年代陳永貴被村民們評選為了大寨村的生產隊負責人,陳永貴帶領大家翻新土壤,開墾荒地,將昔日人丁稀少的大寨村變成了稻香四溢的大糧倉。

然而正所謂「天有不測風雲」,20世紀60年代,中國經歷了嚴重的自然災害,山西省昔陽縣大寨村因連日降雨爆發了嚴重的洪水。洪水衝垮了陳永貴和村民們苦心修築多年的石壩,農民一年勤懇耕種的良田就此毀於一旦。面對著突如其來的天災,陳永貴並沒有就此氣餒,而是帶領著大寨村的農民們一起疏通河道,重新播種,使大寨村在20世紀60年代不僅沒有依賴國家的救濟糧,反而通過防澇保收為鄰近自己的其他困難省份提供了幫助。

陳永貴的英雄事跡,後來被毛主席得知,毛主席十分高興地寫下批語:「工業學大慶,農業學大寨。」從此以後,陳永貴和他吃苦耐勞、迎難而上的大寨精神便一舉成名天下知。

20世紀70年代,周恩來總理的身體病情日漸沉重,需要有人來配合周恩來在國務院的工作。對於當時的新中國來說,糧食的保產增收仍然是一個十分嚴峻的問題。因此,毛主席決定讓陳永貴來到國務院擔任國務院副總理,主要負責糧食生產方面的同時,協助周恩來總理的工作。就這樣,陳永貴成為了新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農民出身的國務院副總理。

儘管陳永貴本人勤奮刻苦,吃苦耐勞,確實為共和國的發展曾經做出過不可磨滅的貢獻,但是正所謂「金無足赤,人無完人」,陳永貴自身也有不少的缺點。第一個缺點,就是陳永貴由於出身貧困的農民家庭,從來沒有接受過學校的教育,因此想問題時往往不夠深入,總會以自己的經驗判斷作為真理的標準。

一個能夠明顯暴露出陳永貴缺點的事,就是陳永貴在就任國務院副總理統籌全國的糧食工作後,就立刻向全國推廣自己的「大寨經驗」。陳永貴在20世紀70年代到甘肅視察,發現甘肅省糧食收成不是十分理想的情況後,就立刻建議甘肅省的各級生產大隊,應當立刻進行翻土施肥。

然而,陳永貴不知道的是,他的「大寨經驗」之所以能夠在山西昔陽試驗成功,是因為山西省的土壤屬於黃土,土層較厚,肥力也較為充足。而甘肅省的土地則受風力侵蝕的影響,不僅肥力不足而且土層十分稀薄,因此翻土增收的經驗在甘肅並沒有發揮多大的效果,反而讓當地農民事倍功半,這正是由於陳永貴沒有接受過系統的教育所導致的。

陳永貴第二個缺點,就是他並不願意接受新鮮的事物,也對和他生活習慣,頭腦觀念差別較大的知識分子感到排斥。1968年,新華社大批記者來到大寨村,對陳永貴和大寨村生產大隊的事跡做報導。但是陳永貴卻認為這些記者對大寨村的事跡報導不夠有力,並且在大寨村接待記者的過程中認為這些記者過於挑三揀四,於是就將新華社的記者們指責了一通,讓這場採訪最終不歡而散。

因此,在鄧小平於1977年復出工作,社會範圍內開展對「真理問題標準的大討論」時,不太願意接受新鮮事物的陳永貴是有些無法適應改革開放的全新環境的。當時,社會上還流行著「兩個凡是」的思想,認為「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決策,我們都堅決維護;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們都始終不渝地遵循」,陳永貴也是「兩個凡是」思想的堅決擁護者。所以陳永貴對鄧小平復出工作一事在最初也抱有著一定的偏見,陳永貴曾經這樣對華國鋒說道:「華主席,您怎麼能讓鄧小平復出工作呢?當時取消鄧小平的職務,可是毛主席的決定。」

面對著自己復出工作的重重阻力,鄧小平並沒有氣餒,而是心平氣和地說道:「我可以不恢復工作,但兩個凡是的口號必須要停。兩個凡是並不是真正的馬克思主義,過去毛主席強調逢錯必糾,指導我們克服教條主義,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難道過去我們黨受王明教條主義的影響,被迫長征的經驗教訓,還不夠深刻嗎?至於我何時恢復工作,完全聽從黨中央的安排。」

鄧小平這一番誠懇的話語打動了黨內外的大部分人,在得知鄧小平的復出工作受到阻力後,王震、許世友、陳雲、李先念和葉劍英等人紛紛向黨中央組織建議,懇請華國鋒儘早能夠恢復鄧小平的工作。

1977年7月,經過黨中央召開會議,鄧小平徹底恢復了昔日的名譽和歷史地位,被重新任命為國務院副總理和解放軍總參謀長。與此同時,社會上「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輿論,逐漸超過「兩個凡是」,成為了社會思潮的主流,越來越多的黨員和人民開始支持和理解鄧小平提倡的方針政策。

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身為第二代黨領導集體核心的鄧小平,做出了改革開放的偉大決定,中國的歷史從此掀開了嶄新的一頁。

中國自古以來便是一個農業大國,有著民以食為天的歷史傳統,因此鄧小平在全面恢復工作,決定改革開放後,將國家經濟改革的重點首先就放在了農村。安徽鳳陽小崗村嘗試「包產到戶,包幹到戶」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得到了鄧小平的認可,在這一制度下,農民不僅生產的積極性得到提高,交給國家的公糧也有了保障。鄧小平決定,向全國範圍內推廣小崗村的家庭聯產承包經驗。

然而,當時的陳永貴卻對小崗村的家庭聯產承包改革並不認同。因為陳永貴自己就在人民公社的生產隊制度下工作了數十年,陳永貴本人也一直將自己的「大寨經驗」視作解決農業生產問題的唯一辦法,因此當小崗村經驗在全國範圍內被逐漸推廣後,曾經是生產隊出身的陳永貴一時間無法接受,提出了反對意見。

1980年,鄧小平組織黨員召開會議,決定進一步深化國家的改革開放,此前並不認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陳永貴突然就在會議上向鄧小平提出了問題,陳永貴說道:「鄧小平同志,您昨天一個新點子,今天又一個新點子,您這樣改來改去我真的無法適應,您還到底要不要堅持毛主席的思想路線?您是不是該多學習下毛主席的理論著作?」

鄧小平在聽到陳永貴的這一番發問後,不卑不亢地反問了陳永貴一個問題,鄧小平心平氣和地說道:「陳永貴同志既然這麼熟悉毛主席的思想著作,那麼我問陳永貴同志一個問題,毛主席的思想著作千千萬萬,最核心的思想是什麼?」

陳永貴雖然此前也讀過不少毛主席的思想著作,但是鄧小平的這一番發問,讓陳永貴一時間回答不上來了,鄧小平繼續耐心地解釋道:「毛主席思想著作千千萬萬,最核心的思想就是實事求是,這一點毛主席在《反對本本主義》裡就說得很清楚,陳永貴同志,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本本我們要堅持,但是實事求是的原則,我們也不能放棄啊!」

鄧小平的這一番回答,讓陳永貴頓時啞口無言。1980年,鄧小平為了促使國家幹部的年輕化,推動改革開放事業,廢止了實行多年的幹部終身制。為了做出表率,鄧小平主動辭去了自己的國務院副總理職務,而身為國務院副總理的陳永貴也離開了自己的工作崗位,決定將建功立業的機會留給青年才幹。

辭去國務院副總理職務的陳永貴,到了北京的東郊農場擔任顧問工作,想要在晚年為國家獻上自己最後的一份綿薄之力。儘管陳永貴最初並不理解鄧小平提倡的各項改革開放方針政策,但陳永貴畢竟也是一個明事理的農民。眼看著改革開放的事業讓越來越多的中國人民過上了好日子,陳永貴就逐漸成為了鄧小平改革開放事業的堅定支持者。

1985年,陳永貴被確診患有癌症,身體狀況開始惡化。得知陳永貴病情的華國鋒前去看望故友,陳永貴在看到華國鋒無不感慨地說道:「能夠在晚年看到國家強盛,人民過上好日子,是我的幸運。」1986年,陳永貴因病逝世,享年71歲。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