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文物探探探」第53期:尋訪周至仙遊寺 白居易為何在此寫下《長恨歌》?

華商網 發佈 2024-03-19T15:37:57.197402+00:00

說起仙遊寺,就不得不提起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的白居易,因為他膾炙人口的代表作《長恨歌》就寫成於此地。白居易為何會在這裡寫下《長恨歌》,這背後有著怎樣的故事?

周至仙遊寺博物館近日恢復正常開放。說起仙遊寺,就不得不提起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的白居易,因為他膾炙人口的代表作《長恨歌》就寫成於此地。白居易為何會在這裡寫下《長恨歌》,這背後有著怎樣的故事?

近日,「陝西文物探探探」邀請碩士研究生導師、西北大學文學院柯尊斌副教授作為主講嘉賓,為網友們實地解讀了白居易的仕宦人生和感情故事。仙遊寺博物館也安排講解員甄財芳為網友們講解了仙遊寺的歷史和博物館內的陳列內容。223萬人次網友觀看了這場直播。

1、寺與塔

寺外仙谷寺內塔,沒有一物無來處

如今的仙遊寺位於周至縣城南13公里處的馬召鎮金盆水庫北梁,向南正對著黑河水庫,東西兩嶺夾峙,北邊是一馬平川的關中平原。

甄財芳介紹,仙遊寺是周至最早的皇家寺院,自古以來就是四山環抱一水中流,有著「終南靈秀」的美稱,原址位於周至縣城南15公里的黑水河畔。

隋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隋文帝巡遊天下來到周至黑河峪口,被這裡優美的自然環境和涼爽的氣候吸引,在這裡建了避暑行宮,始稱「仙遊宮」。

隋仁壽元年(公元601年),隋文帝為安置他早先得到的舍利子特頒發詔書,在全國三十個州選高爽清淨之地創立靈塔。仁壽元年十月十五日,大興善寺的童真和尚奉敕送舍利至仙遊宮建塔安置,仙遊宮遂改稱「仙遊寺」。

唐大中年間(847~859),唐宣宗李忱將仙遊寺拆建為三寺:黑河南岸的名仙遊寺,北岸的名中興寺,另一寺在宋以後的戰亂中損毀。

鼎盛時期的仙遊寺,不僅周邊有仙橋古渡、玉女垂簾等十多處自然風景點,也有玉女洞、質夫洞等多處人文景觀,吸引了當時和後來很多名人來此遊覽,白居易、岑參、蘇軾、蘇轍等,都在這裡留下了膾炙人口的詩篇。

明英宗正統六年(1441),仙遊寺修復擴建後易名普緣禪寺,明末毀於兵燹。

清康熙二年(1663)募捐重修後恢復了仙遊寺原名,乾隆、道光年間以及民國初曾再次修葺。

1998年起,因建設黑河引水樞紐工程解決西安市的飲用水問題,經國務院批准,對仙遊寺和法王塔進行了整體遷移與恢復重建。仙遊寺原址位於新址南邊兩公里多的地方,現已淹沒於水面之下。

2001年,周至縣政府批准設立了仙遊寺博物館。

考古發現證實,早在新石器時代,這裡便有人類居住。考古工作者在原址寺南的山坡上,發現了龍山文化的居住遺址和灰坑,同時還發現有商周、春秋戰國以及漢代遺址、墓葬等。

另據史載,西周時,周穆王曾西征犬戎於此,休於玄池之上,奏廣樂三日而終。後來周穆王又將他的妃子盛姬葬於黑龍潭南岸。春秋時,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之女弄玉,曾在此吹簫習仙。到了漢代,著名學者馬融在青年時代曾於此處構築石室潛心治學,後被漢武帝詔見入朝。唐代時,著名詩人白居易在這裡寫下了流傳千古的名詩《長恨歌》。

根據考古資料,原來的仙遊寺坐南面北,寺內存民國所建的後殿三間,明代大鐵鐘一口。寺周有幾座小石塔。法王塔位於寺院的西北角,總高29.55米,為七層密檐式四邊形空心磚塔,全塔共有448層磚。

如今的仙遊寺最主要的建築是一座大雄寶殿、一座法王塔。仙遊寺是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而法王塔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甄財芳說,法王塔距今已有1400多年歷史,原塔拆了以後磚都搬過來了,之後52萬塊磚原磚原位完全按照原來樣子逐層逐級進行了復建。搬遷和復建用了5年時間,2003年10月建成,現在的法王塔塔高30.07米。法王塔自上而下依次為塔剎、塔體、基座、隧道及地宮。基座以上塔體共七級,是中國現存的唯一一座隋代磚塔。

仙遊寺博物館在仙遊寺一角,館藏歷史文物302件,包括石器、陶器、青銅器、瓷器、玉器、金銀器、琉璃器、石刻、鐵器等10餘類。其中一級文物4件,二級文物6件,三級文物10件。時間跨度從新石器時代至民國,長達4500多年。

目前該博物館有基本陳列兩個,分別是仙遊寺舍利館和仙遊翰墨苑。

仙遊寺舍利館主要展示的是出土於法王塔天宮和地宮的珍貴文物。有地宮石函、薰香爐、鎏金銅棺、琉璃瓶及10枚佛舍利,天宮石槨、鎏金棺、琉璃瓶及3枚高僧舍利,以及法王塔「碑石三寶」等。在法王塔拆遷的過程中,相繼發現了天宮和地宮,天宮、地宮一塔共存,時代之早為中國首例。

為何文人墨客喜歡到這裡來甚至喜歡在這裡的山谷隱居?柯尊斌說:「因為這裡既有優美的自然環境,又有豐富的人文資源,被稱作『仙遊谷』。在這樣的環境裡創作,自然有助於靈感迸發,創作出好的作品。」

2、詩與碑

長恨歌里有恨意,書家筆下龍蛇舞

仙遊翰墨苑是博物館內的一個回字型碑廊,一圈全是碑刻。

甄財芳介紹,古往今來仙遊寺吸引了大批文人學士來此題留吟詠,留下了豐富的藝佳作,僅收集到的唐宋至明清膾炙人口的詩篇就有100餘首。

仙遊翰墨苑建成於2017年,共存有碑石80餘通,鐫刻的內容均為古今名人名家對仙遊寺歷史文化及《長恨歌》有感而作的詩詞歌賦及書法作品。

20世紀60年代,毛澤東主席忙裡偷閒,曾手書過白居易的《長恨歌》。現當代趙朴初、冰心、臧克家、王蒙、賀敬之等眾多名人名家都曾對仙遊寺題書吟詠。這些題刻也已勒石樹碑,成為博物館一道獨特的文化景觀。

其中,毛主席手書的《長恨歌》(全篇120句,寫了32句)刻碑後被專門安置在博物館院內照壁的朝陽一面,著名詩人臧克家專門作了題跋。而照壁對著博物館大門的一面,「終南靈秀」四個娟秀的大字,則是著名作家冰心為仙遊寺題寫。

共有4位當代大家在仙遊翰墨苑留下了全篇《長恨歌》墨寶石刻,他們分別是原文化部部長、詩人賀敬之,陝西省書法協會名譽主席茹桂,有「陝西第一行書」之稱的周至書法家楊隆山,中華書院原院長、獨創了「滾龍體」的三原籍書法家謝德萍。

結合書法碑刻和現場朗誦,柯尊斌副教授分段講解了白居易不朽名作《長恨歌》的各部分內容和真實歷史事件。

柯尊斌講,《長恨歌》是七言詩,共120句、840字。為何這八百多字的詩歌能穿越時代、跨越國界,流傳和影響人們一千多年呢?

大家都知道《長恨歌》寫的是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故事,但詩中一開頭卻寫的是「漢皇重色思傾國」,這是因為白居易寫《長恨歌》時,距「馬嵬驛兵變」也就過去了五十年,作者畢竟還生活在唐朝。但在寫女主角時,白居易直接寫了「楊家有女初長成」,漢武帝可沒有寵幸的妃子姓楊,這就明確其指向就是楊貴妃。

「一朝選在君王側」省略了許多歷史細節。實際上,楊玉環原是唐玄宗為自己兒子壽王李瑁娶的壽王妃,而李瑁的母親武惠妃則是唐玄宗最寵愛的妃子。武惠妃的母親鄭國夫人,也是弘農楊氏之女,和楊玉環家是親戚,所以楊玉環才能參加皇室在洛陽舉辦的宴會,才會在宴會上被壽王李瑁看中。武惠妃為給兒子爭取太子位,和宦官、朝臣聯合,事情差點就成了,卻因精神壓力太大導致身體不好,不到40歲就死了。武惠妃死了之後,帶來的重大影響是唐玄宗孤單了。儘管後宮佳麗很多,卻沒一個能讓唐玄宗滿意的,每天晚上要跟誰聊詩詞歌賦他都不知道。於是他搞了個遊戲:讓後宮妃子站一排,自己手上抓一隻蝴蝶,他把蝴蝶一放,蝴蝶落誰身上,晚上就去誰那裡休息。但找來找去,也沒找到滿意的。

當時冬天很冷,唐玄宗喜歡帶著皇室成員到臨潼的行宮去過冬,因為那裡有溫泉。皇帝要去,大臣們也得去,皇子家眷也會去。在泡溫泉時,唐玄宗發現了一個美女,一打聽原來是自己兒媳婦。於是就把李瑁找來聊,說我感覺你們夫妻倆關係不是很好,你是不是對這媳婦不滿意?我再給你找一個。強行讓他倆分手了。此後以給母親竇太后祈福的名義讓楊玉環出家當道士,道號「太真」。過了幾年後,把韋昭訓的女兒冊立為壽王妃,把楊玉環冊封為自己的貴妃。

從「回眸一笑百媚生」到「盡日君王看不足」,大部分篇幅寫的都是倆人如何戀愛、如何膩歪,甚至「從此君王不早朝」。不僅楊玉環受寵,楊家人「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憐光彩生門戶」,造成了惡劣的社會影響:「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這樣的時光沒多久,就出現了重大變故。

「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漁陽是古地名,治所在今北京密雲一帶,唐時漁陽意指征戍之地,漁陽鼙鼓的意思就是戰鼓。天寶十四載十一月初九(公元755年12月16日),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安祿山以清君側、反楊國忠為名,聯合其部下史思明起兵叛亂,兵鋒直指長安。這便是導致唐朝由盛轉衰的「安史之亂」,這個事件其實也是整個中國歷史走向的轉折點。

當時唐朝全國大概有正規軍48萬人,而安祿山一個人就節制了18萬人的軍隊。僅僅幾個月,安史叛軍就從北京打到了潼關。天寶十五載六月,當潼關被叛軍攻破時,唐玄宗驚慌了,連夜帶著禁軍,帶著太子和貴妃等,一路往西跑。因為很倉促,連吃的都沒帶。士兵們長時間沒吃飯、沒喝水,沒休息,原本希望趕到驛站能做補給,不料一連到了幾個驛站卻發現驛站官員早已逃了。到了馬嵬驛時,士兵們的內心終於崩潰,「六軍不發無奈何」。士兵們先是以「清君側」名義殺了楊國忠,後來又擔心楊玉環吹枕邊風報復,要求處死楊玉環。唐玄宗無奈只能忍痛讓高力士去處理,楊玉環被帶到一棵梨樹下勒死,金銀首飾掉了一地。之後所有人只顧逃命,一路旌旗無光,唐玄宗心情降到了極點,即便「蜀江水碧蜀山青」,再美的景色也沒心思看。

唐玄宗到四川後在成都行宮住了一年多。而此前太子李亨在逃跑途中與唐玄宗分道揚鑣後往北走,到了今天的寧夏靈武,在那裡自行宣布繼皇帝位,遙尊老爹為太上皇,並召集軍隊勤王。好在經過代價慘重的戰爭,長安和洛陽都收回來了。於是唐肅宗李亨把老爹從成都接了回來。等唐玄宗回來時感覺世道已變,眼前一切物是人非,貴妃不在了,自己的皇位也沒了,兒子也沒說再還給他,還把他看了起來。回來後他主要住在興慶宮,唐肅宗讓高力士和梨園弟子等人陪著他。太上皇非常傷心,每天都睡不好覺,輾轉反側思念貴妃。他實在是太感人了,於是大家就開始想辦法幫他去找貴妃。但貴妃已經死了,這怎麼辦呢?

文人都是愛浪漫的,最終這樣一個悲劇愛情故事,在白居易妙手之下卻有了一個圓滿結局。方士和道士上天入地尋找,最終在蓬萊仙山找到了楊太真。之所以中國從先秦時期就相信蓬萊有仙山,可能是因為在東海邊有海市蜃樓的現象出現。詩歌的最後說,「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長生殿是供奉唐代自高祖至睿宗以及被追封為太上玄元皇帝的老子李耳等共七位李家皇帝靈位的大殿,他們在那裡說了一句悄悄話,除了他倆之外,沒有任何人知道。什麼話呢?一句千古愛情誓言:「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以此作為圓滿的結局。但結尾時作者又感慨了一下,「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所以一方面給了一個浪漫完美的結局,一方面又塗上了感傷的色彩。但這個「無絕期的長恨」到底是什麼?

3、歌與傳

一歌一傳千古傳,「多於情者」白樂天

柯尊斌說,這首長詩里講了故事,又抒發了如此深沉的情感,歷代很多文人都在研究,白居易到底用意何在?這就要探究一下寫這首詩的緣起。

白居易為什麼要寫這首詩、為何是在仙遊寺寫這首詩,他的一位朋友陳鴻給我們交代了。因為白居易寫完這首詩後,陳鴻又寫了一篇《長恨歌傳》,是一篇唐代小說。在結尾,陳鴻寫下了他們當時創作這些作品的故事。《長恨歌傳》在仙遊翰墨苑也有書法碑刻。

「元和元年冬十二月,太原白樂天自校書郎尉於盩厔,鴻與琅琊王質夫家於是邑,暇日相攜遊仙游寺,話及此事,相與感嘆。質夫舉酒於樂天前曰:『夫希代之事,非遇出世之才潤色之,則與時消沒,不聞於世。樂天深於詩,多於情者也。試為歌之。如何?』樂天因為《長恨歌》。意者不但感其事,亦欲懲尤物,窒亂階,垂於將來者也……」(〔唐〕陳鴻《長恨歌傳》)

當時是唐憲宗元和元年(公元806年),距今1217年,那一年的12月大冷天,他們三人來到了仙遊寺。「太原白樂天自校書郎尉於盩厔」,意思是白居易從校書郎調至周至當了縣尉。「鴻與琅琊王質夫家於是邑」,意思是我陳鴻和山東琅琊人王質夫就住在這個地方。他們為何會住在這兒呢?因為王質夫是個隱士,就隱居在仙遊谷。而陳鴻中了進士後還沒做官,立志要修一部史書,需要找一個安靜地方,剛好朋友王質夫隱居在這兒,他也來到這裡兒找了個房住著專心寫書。

要知道,唐朝考中進士以後,不是立馬就能做官的。當時的科舉考試是由禮部主持,禮部錄取後,要做官還要經過吏部選拔。吏部選拔也一樣要考試,而且不一定能考上,考不上就只能再等下一次。

剛好白居易這時候來周至當縣尉。在唐代,司法、稅收等很多雜事都歸縣尉管,類似於今天的常務副縣長。但白居易對這個官職不是很滿意,感覺很失落。

白居易為何會感到失落呢?唐朝的科舉考試,最重要的是進士科和明經科。明經科只是考背誦默寫,一般是小孩考的,所以地位比進士科低。當時流傳這樣一句話:「五十少進士,三十老明經」。如果你30歲考上明經,那年紀就太大了;如果你50歲考中進士,哇,太年輕了。白居易好朋友元稹是15歲考中了明經,而白居易是29歲就考中了進士。很多人考了一輩子都不一定能考中,因為進士錄取指標非常少。每次考試全國推薦來參加進士考試的有八九百人,究竟能錄取多少呢?白居易29歲中進士後曾寫了一句詩:「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說明這一年全國也就只錄取了17個。當時即便錄取最多的時候也就30個人。白居易29歲就考中了進士,可見有多麼難得。

32歲時,白居易與元稹又順利通過吏部選拔考試,以書判拔萃科登第。與元稹同授秘書省校書郎。這個職位相當於中央機關公務員。

唐朝除了明經、進士兩個常規性考試外,還有臨時性考試叫制科,沒有一定規定,需要人時就隨時考,一年可能考幾次,也可能好幾年考一次。

秘書省校書郎三年任滿後,白居易和元稹又參加了制科考試的「才識兼茂明於體用科」。兩人在一個道觀里認真複習,最終順利考上。

考中後皇上親自面試時,白居易因「對策語直」最終授周至縣尉,而元稹順利當上了左拾遺,相當於繼續留在中央工作。元稹比他小8歲考的是明經,而他考的是進士,現在反而人家在中央工作,他卻被皇帝派到基層去鍛鍊。到了基層還不讓當一把手,只讓當了個副職。這個心理落差是很大的。

於是白居易跟他的朋友陳鴻、王質夫同遊仙游寺來排遣。聊天時,三人聊到了唐玄宗和楊貴妃。這時是806年,馬嵬驛兵變剛剛過去50年。王質夫舉杯說,這樣一個精彩的故事,才過去50年很多人就已經不知道了,必須得有一個天才型的人物把它加工潤色,才能讓這個故事流傳於世。樂天,你對詩歌研究深入也擅長寫詩,而且你又「多於情」,就來試著寫一下如何?

於是,白居易便在仙遊寺揮毫賦詩,寫下了文情並茂的《長恨歌》,而陳鴻作了《長恨歌傳》。這一歌一傳千古流傳,在中外文學史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但王質夫說白居易「深於詩」好理解,為何又說他「多於情」呢?

4、情與困

戀戀多年思湘靈,母命難違終分別

柯尊斌講,白居易任周至縣尉時已35歲,但還是個「單身狗」,而那時15歲結婚都不算早。王質夫說白居易「多於情」,顯然對白居易是非常了解的。

雖然所有的記載都說白居易是太原白氏,但那只是他的祖籍,實際上他出生於河南新鄭一個幹部家庭,他的爺爺、父親都是中過明經科的,爺爺當過縣令,父親因在平亂中有功退休時升至了副廳級。叔叔、伯伯等也全是縣處級幹部。

小時候他一直住在新鄭,11歲時父親要調任徐州。當時唐朝的政治一直不穩定,中央是宦官跟大臣斗,地方是節度使為搶地盤打來打去,河南出現了動亂。父親就把他娘倆送到了其任官所在地徐州附近的符離(今屬安徽省宿州市埇橋區),讓他在這兒跟著母親好好讀書,自己當官去了。

在這兒,白居易遇到了他人生中一直藏在心裡的「白月光」。這個鄰家女孩名叫湘靈,比他小4歲,長得活潑可愛,還懂點音律,兩人就成了朝夕不離的玩伴。到白居易19歲、湘靈15歲時,兩人開始了初戀。白居易有一首詩名為《鄰女》,寫的就是湘靈:「娉婷十五勝天仙,白日嫦娥旱地蓮。何處閒教鸚鵡語,碧紗窗下繡床前。」但湘靈是農村出身,家庭很一般。

白居易23歲時父親去世了,他在符離給父親守喪。這兩三年很艱苦,因為古代規定守喪必須在父母墳邊住著,必須住滿27個月,要穿破麻布衣,還不能洗頭不能洗澡。湘靈一直陪著他,兩人感情很好。

守喪結束時,他試著向母親提出來,說他已26歲該結婚了,看能不能把湘靈娶回家?他母親出身於讀書世家,而且白居易從小的學習主要是母親教的,所以在白居易面前很強勢,說:我們是什麼家庭?她們家是什麼情況?表示堅決反對。然後說,我要給你介紹你父親同事們家裡的姑娘。

白居易那時他還沒有事業,二十多歲了還在家刻苦讀書。十五六歲時他就立志要考上進士,十幾年來學習有多麼刻苦呢?據他後來回憶,白天要課賦、課書,晚上課詩,通宵達旦地學習。為背書背得嘴巴都長瘡了,寫字寫得胳膊上都長了繭子。他雖是一個幹部家庭,實際上把自己弄成了「小鎮做題家」,就是要去拼科舉這一條路。所以他就跟母親說,既然不同意,那我現在要全力準備考試,先不結婚。

白居易27歲時,為了生活和前程,不得不離開符離去江南叔父處,一路上他寫了三首懷念湘靈的詩。分別是《寄湘靈》、《寒閨夜》和《長相思》。從詩中可以看出,兩人的感情已經很深了。

29歲考中進士後他特別開心,趕緊回去報喜說我中進士了,要把你們接到京城去住。再次跟他母親商量與湘靈的事,磨蹭了十個月不肯走,希望能把這個姑娘娶回家。結果還是被母親拒絕了。白居易最終不得不戀戀不捨地離開,姑娘當然心向著他,他這時29歲,湘靈已被耽誤到了25歲成了大齡剩女。最後姑娘送他一雙繡花鞋,兩個人悽慘地分別了。

5 仕與貶

直言樹敵遭排擠,一朝被貶赴江州

△白居易畫像(來自網絡)

之後,白居易先是把家搬到洛陽租了房住著。當了秘書省校書郎後,他才在長安城租了房。當時他非常開心,寫了一首詩,給七八個朋友都抄送了,說我每天工作挺輕鬆,一個月去打卡兩次,朝廷給我配了一馬二仆,我在這兒租的房子有四五間。工資一個月16000錢,錢也夠花。

幹了不多久,他就想著要在長安買房了。但一問京城的房價,一套房得上百萬。而他的工資折合購買力來計算,大概也就相當於今天的年薪10萬元。買不起怎麼辦呢?就跟今天的北漂一樣,在遠郊買。白居易在長安城120多里外的下邽(今屬渭南市臨渭區)農村買了套房,然後他把家人接到下邽,自己在長安上班,一個月回家一趟。

這時他回家再次苦求母親允許他和湘靈結婚,但母親不但再次拒絕了他的要求,而且在全家遷離時不讓他們見面。白居易便以不結婚懲罰母親的錯誤,三次寫了懷念湘靈的詩:《冬至夜懷湘靈》、《感秋寄遠》和《寄遠》。母親再沒讓白居易和湘靈見面,也不允許他提起湘靈。

所以35歲到周至來當縣尉時,他還是個「單身狗」。他也知道和湘靈恐怕是沒戲了。所以在寫《長恨歌》時,他顯然把自己滿腔委屈的感情傾注到了其中。這應該也是這首詩有如此大的感染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長恨歌》迅速傳播,因為寫得太好,也傳到宮裡去了。皇上非常喜歡有文采的文人,所以白居易在周至不到一年就被借調回了中央。幫忙了一段時間後,就正式把他的檔案和工作關係轉回中央。

37歲時,白居易擔任了左拾遺。也就是在這一年,在母親以死相逼下,他經人介紹與同僚楊汝士的妹妹結了婚。但是直到元和七年,他還寫詩思念湘靈。

白居易和元稹都曾擔任過左拾遺,左拾遺就相當於今天的紀檢監察部門。從漢代到唐代,都是讓年輕人、低級官員去監察高級官員,因為他們工作上有幹勁,他們想升遷。所以白居易激情飽滿地投入工作幹了很多年,把朝廷權貴得罪了一遍。比如他寫的《賣炭翁》,譏諷的就是宮裡的宦官。而這時宦官是在宮裡當權的,皇帝都惹不起。他還寫了兩組詩,一組是新樂府,一組是秦中吟,大概五六十首詩,把各行各業權貴都得罪完了,在朝廷里樹敵無數。

白居易40歲時,母親去世了。反對他的那些人正要想辦法讓他走,終於找到機會了。因為古代有規定,只要父母去世,不論你有多麼重要的工作,馬上就要停下來回家,這叫丁憂。丁憂時間是三年。三年結束後該回來了吧?但朝廷遲遲不讓他回。最終回來後不讓他擔任「左拾遺」了,而是給他弄了一個閒職,叫「太子左贊善大夫」,白居易就輔佐太子去了,但幹了沒多久又出事了。

元和十年(公元815年),朝廷出了一件大事:有一天凌晨,主張強勢對抗藩鎮的宰相武元衡上朝時,剛出門就被平盧節度使李師道派遣的一群刺客湧上來一頓亂砍,不僅把宰相當場殺了,還把頭割走了。出了這麼大的事兒,朝廷竟然很安靜。44歲的白居易到辦公室一看,大家啥事沒有,就坐不住了,憤憤不平地給朝廷上疏,請捕刺殺宰相武元衡之賊。被他得罪過的那些人又抓住了機會,說身為太子宮官卻先於諫官言事,屬越職行事。然後又找了一堆理由,把白居易貶為了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馬。

6、悼與恨

詞借長恨悼真情,江州再遇慟斷腸

被貶為江州司馬後,白居易帶著夫人去赴任。在這裡,有一天他跟夫人在街上遇到一個老頭帶著一個40歲的中年婦女,衣衫破舊地在街上。他一眼就認出,這正是湘靈。

與上次分別已時隔十多年,湘靈還是沒結婚。兩人抱頭痛哭,甚至感動了白居易的夫人。白居易連寫了題為《逢舊》的兩首詩感嘆,說自己頭髮白了,湘靈也老了。詩里也用到了「恨」字:「我梳白髮添新恨,君掃青蛾減舊容」。這是他們人生最後一次見面。後來他回到朝廷、回到洛陽後,還經常念念不忘。妻子覺得非常可憐,還派人到處去找了,但一直卻杳無音訊。

既然已經見面了,為何最終還是沒能走到一起?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中國心理學會文化專業委員會會員張芳在觀看直播後分析認為:《長恨歌》其實也是白居易寫給自己的愛情輓歌,是他對一生最珍視的戀情一種文學形式的哀悼。在這個心理過程完成後,現實因素對他的作用就會凸顯,比如在母親再次以死相逼的情況下,他最終還是接受了跟其他人的婚姻。當愛情的力量在現實中褪色,真正尊重那份感情的人,一定會在心中保留一份美好,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所以我的看法是,應該是最後一次見面後,湘靈自己主動選擇了從白居易的視野中消失,這也算是最好的結局了。如果像王寶釧被薛平貴找到後接到西涼國使其和代善公主共事一夫,這雖然也是一種結局,但多麼殘酷且醜陋啊。相反,湘靈的選擇是主動的。這也可能也是白居易對她一往情深的原因之一吧。總之,湘靈這個女子不一般。」

柯尊斌講,這便是白居易人生的一個愛情悲劇。雖然35歲時的白居易感情還沒有這麼豐富,但已經受到了感情的傷害,所以他把全部感情傾注到了《長恨歌》裡面,寫下了這樣的一首千古絕唱。詩的前半部分主要是諷喻唐玄宗好色誤國,但後半部分明顯由諷諭為主轉向同情,把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悲劇演繹為普通人的愛情悲劇,按照人間理想的愛情模式進行了藝術提煉,寄託了對忠貞不渝的美好愛情的讚頌。

△西安華清宮大型實景歷史舞劇《長恨歌》演出現場(來自網絡)

《長恨歌》寫出來後,在唐朝影響非常大,據說當時的歌妓都會唱。另外據說當時在南方某地有一街混子(很可能是賣魚的)竟然在自己身上紋滿了白居易的詩,說明他的詩歌當時在民間已產生了多麼巨大的影響力。

除了在大唐本土外,白居易詩歌還傳播到了朝鮮、日本等許多周邊國家。很多留學生、使團、使臣來唐朝後,在準備回國時就喜歡搜集白居易的作品帶回去。白居易也因而成為在日本影響最大的中國文人,以至於日本很多作品都用白居易的作品去改編,比如著名日本小說《源氏物語》裡面有很多就是從白居易的作品裡面引用的。王兆鵬教授曾用數據統計方法,統計了日本研究中國文學、唐代文學的作品數量,排在第一的就是白居易的作品。

7、退與逝

急流勇退抽身去,蓋棺猶記長恨曲

晚年白居易在朝廷正要重用讓他當宰相時,他看清了形勢,覺得後來即位的唐穆宗也不太行,朝廷越來越昏庸,於是自請到地方為官,急流勇退了。最終他官至太子少傅、刑部尚書,封馮翊縣侯,最後享受的相當於副國級待遇。

△白居易晚年畫像(來自網絡)

白居易作為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和李白、杜甫並稱「唐代三大詩人」。據不完全統計,白居易一生共留下3840首詩,而李白只有900多首,杜甫1400多首。他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

晚年他號稱「香山居士」,在洛陽的香山歸入佛門,捐了一大筆錢修繕了香山寺的寺廟。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於龍門香山。

去世後,白居易得到了一個其他所有文人都沒有得到的待遇,唐宣宗李忱親自為他寫了一首詩來紀念他,題為《吊白居易》。詩里寫到:「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這是皇帝給他蓋棺定論寫的一首詩,裡面也提到他的這兩首詩,這也是他人生最經典的、影響最大的兩首代表作。

△周至仙遊寺建設規劃效果圖

白居易的一生就這樣結束了,而他的人生最高峰是在仙遊寺這兒創作的,在這兒他邁向了他人生輝煌的起點,最後又在洛陽結束了他雖然坎坷動盪,卻也非常豐富精彩的的人生。

華商報記者 馬虎振/文 趙彬 馬虎振 王勇/圖(部分資料照片由仙遊寺博物館提供)

來源:華商網-華商報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