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生活化和生活學習化必然取代知識習題化和習題知識化

教育讓人更有價值 發佈 2024-03-19T23:11:46.883227+00:00

不同水平的文明,會孕育不同性質的教育。而從教知識到教學習的觀念和行為變革,同樣也是歷史的選擇。其一,學生權利意識、尊嚴意識、幸福意識的覺醒。世界各國的最深遠、最重要的教育變革,包括理論方面和實踐方面,其最本質的動因和追求,是對學生權利、尊嚴、幸福的認同和保護。

不同水平的文明,會孕育不同性質的教育。而從教知識到教學習的觀念和行為變革,同樣也是歷史的選擇。

其一,學生權利意識、尊嚴意識、幸福意識的覺醒。

世界各國的最深遠、最重要的教育變革,包括理論方面和實踐方面,其最本質的動因和追求,是對學生權利、尊嚴、幸福的認同和保護。一旦學生的今天獲得了獨立的意義,不再是明天的工具,一旦學生權利、尊嚴、幸福等精神需要被提上議事日程,一旦教育回歸到由內到外的引發、培養,而不是由內而外的灌輸、塑造,那麼,教育也就必須探尋新的起點,找到新的基石。

其二,人才培養標準的變化。

舉兩個例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了著名的「四會」: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合作,學會生存。「學會」求知,不是「教會」知識;是「求知」,不是「知識」。其次,我們也看到求知僅是教育的四大任務之一,還有國外一些組織提出了所謂「二十一世紀能力」:終身學習的能力,信息技術的能力,創新能力,人際交往和合作能力。這裡所強調的,依然是學習的能力。

從教知識到教學習,正是對人才培養標準變化的積極回應。

其三,知識獲取渠道的增加。

在電視和信息技術問世之前,在家藏書僅限於上流社會的落後時代,在圖書館、博物館、科技館等傳承知識的公共場所還未進入公共服務的範疇之前,在多數家長還處於文盲狀態的時代,學生獲得知識的唯一渠道就是教材和教師。這種現實決定了學校的基本職能:教知識。也決定了傳統意義上的「雙基」人才培養標準。

而今天,知識無處不在,獲取知識的渠道在無限地增加。問題的關鍵不再是如何給學生知識,而是如何讓學生有獲取知識的能力,是如何讓學生進入學習和思考狀態。

其四,來自環境、同齡等的橫向影響超過了來自家長、教師的縱向影響。

縱的世界在向平的世界發展;這是城市化、信息化、民主化、市場化等現代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是人類進化史上前所未有的事。過去,影響學生成長的主要因素是家庭和學校,上一代人在自覺不自覺地塑造著下一代人。這種模式下,傳承、講授的重要性顯而易見。

今天,來自網絡的、媒體、社區、同學等生存環境的影響,來自交往、閱讀、旅遊等生存方式的影響,正在改變著學生的成長方式。其一,學生期望學校生活與學校以外的生活保持同質性。比如,學生希望在課堂上也能平等地參與、交流、共享,就像在網絡世界和平時的遊戲那樣。孤島式的、象牙塔式的學校生活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其二,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是:學習生活化和生活學習化,即用做事的方式學習,用學習的態度做事。

教育的主要任務不再是學習知識,而是學習生活態度和方式。好學生的標準不再是擁有多少知識,而是在求知、做事、合作、生存方面所擁有的態度和方式。

綜上所述就是想說明:教育必須轉軌,從教知識的邏輯轉向教學習的邏輯。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