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參加的農民起義,朱元璋卻始終不承認自己奪取的是元朝天下

清風明月逍遙客 發佈 2024-03-24T22:27:09.761330+00:00

公元1271年忽必烈於建立元朝,僅僅幾十年裡,在皇位繼承紊亂、漢化遲滯、官員腐敗、權臣干政等因素的多重作用下,民族矛盾與階級矛盾日益加劇,終於在1351年元順帝至正十一年五月,爆發了全國性的元末農民戰爭。

公元1271年忽必烈於建立元朝,僅僅幾十年裡,在皇位繼承紊亂、漢化遲滯、官員腐敗、權臣干政等因素的多重作用下,民族矛盾與階級矛盾日益加劇,終於在1351年元順帝至正十一年五月,爆發了全國性的元末農民戰爭。

1352年,25歲的濠州人朱元璋參加了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由一個游食四方的和尚變成了一名起義軍戰士。

不過,朱元璋參加革命也並不是自願的。當郭子興的起義軍攻下濠州後,朱元璋收到兒時夥伴湯和的來信,邀請他參加郭子興的義軍。朱元璋的態度還是很動搖猶豫的,在占卜求神也無結果的情況下,恰在此時,有人秘密告訴他,說有人知道此信,要去告密情況下,他才決定參加起義軍。後來,朱元璋回憶這段經過時說:「至正十二年,天下大亂,諸兄皆亡。淮兵大起,掠入行伍。」這個「掠」字,倒是道出了他被迫參加起義軍的真實心情。

起義後的朱元璋,在眾多農民中表現突出,不僅作戰勇敢,而且機智靈活、粗通文墨,很快得到郭子興的賞識,擔任郭的親兵衛隊長,成為郭的得力助手。在郭子興的培養下,朱元璋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勢力,在郭病故後,成為了郭部的實際領導者。所以,郭子興對朱元璋的影響是很大的,在建立大明王朝後,朱元璋仍對其念念不忘,並下旨為郭建廟立碑,歲時奉祀。

1355年六月,朱元璋率部渡江南下。自此而後,在十年左右的時間內大敗陳友諒、消滅張士誠,殲滅方國珍,完成統一江南,為開國奠定了基礎。

渡江以前,朱元璋部歸附韓林兒、劉福通為首的宋政權。渡江以後,他也一直打著宋政權的旗號。宋政權領導的起義軍提出復宋的口號。非常明顯。就是要推翻元朝的統治。

但是,朱元璋渡江作戰的目的,主要不是為了開展反元鬥爭,而是為了取得一定的地盤,他利用元軍與徐壽輝、陳友諒、張士誠等人廝殺之際,在元朝力量比較薄弱的地區,如浙西、東的部分地區和江東大部擴展勢力。但是朱元璋對安慶城卻是按兵不動,因為安慶地處長江北岸,形勢險要,元朝守將余闕以兇悍頑固聞名,是個難啃的硬骨頭。而如果攻下安慶,將會大大推動南方的反元鬥爭。然而,朱元璋把主要力量都用於與張士誠、陳友諒爭奪地盤上。

對於那些頑抗到底的元朝將領和官僚,朱元璋總是讚賞備至,譽之為「忠臣」、「義士」。對於那些被俘而不願投降的元朝官員,朱元璋認為:「為人臣者,各為其主」,或則禮遣出境,或則縱走不追。這與其他農民起義軍通常所採取的不降即殺的方針,正好形成鮮明的對比。

1359年元軍利用宋政權主力北伐兵力分散的機會,攻陷其都城汴梁(開封),宋政權受到很大挫折。朱元璋不但不派軍隊支援,反而私下派人去元軍統帥察罕帖木兒處「通好」,向元朝表示願意投降。元朝政府派遣使節向朱元璋「招安」,贈送其「龍衣、御酒、八寶頂帽」、任命為「榮祿大夫江西等處行中書省平章政事」。只是由於察罕帖木兒在山東遇刺,其養子擴廓帖木兒繼為統帥,軍心動亂,無暇南顧。而朱元璋也是權衡利弊後,才沒有接受招安。

五百年後,清朝末年在浙江臨海出土1364年的《方國璋神道碑銘》,碑文作者是元朝翰林學士張翥,書寫者是元朝的中書參知政事危素。碑文中所述正是元朝確實對朱元璋進行過「招安」,而「招安」又是朱元璋主動要求的。

朱元璋對於反元鬥爭可以說是一貫消極的,對元朝的態度也是很曖昧的。

其一,他認為元朝的統治是合理的。元朝的統治是奉天承運,是上天安排的。農民起義軍提出復宋,就是否認元朝統治的合理性,而朱元璋強調元朝統治的合理性,也就是否定了農民起義。

其二,他參加起義軍不是為了反抗元朝統治,而是形勢所逼。他一再申明自己「取天下於群雄,不在元氏之手。」也就是說我不是從元朝而是從群雄手中奪得天下的。所以,明朝編寫的《元史》始終貫穿朱元璋的這一意旨,強調「自紅巾妖寇倡亂之後,南北郡縣多陷沒,故大明從而取之。」

縱觀歷史,元朝政府最後是被朱元璋的軍隊所消滅的,但這並不是農民起義戰爭的勝利,而是大明皇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勝利,換句話說是封建統一戰爭的勝利。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