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是補血黃金期,用一味尋常的中藥,把虧虛的肝血補到位

上洋中醫宛醫生 發佈 2024-03-25T00:40:48.060961+00:00

有一句古詩流傳很廣,詩中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茱萸有兩種,吳茱萸和山茱萸,不知詩人指的是哪一種,歷來爭議比較大。

有一句古詩流傳很廣,詩中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茱萸有兩種,吳茱萸和山茱萸,不知詩人指的是哪一種,歷來爭議比較大。

下面這一首茱萸沜指向性就比較明顯了:結實紅且綠,復如花更開。山中儻留客,置此芙蓉杯。

詩人久居山中,難得有朋友來做客,大家歡聚一堂,有說有笑,清冷的山中久違的熱鬧。馬上就到了分別的時刻,若想把遠方的朋友留下來,就遞上這山中最最美好的茱萸吧。

這裡的茱萸一定不是吳茱萸了,不是說吳茱萸不好,吳茱萸溫肝散寒是很厲害的,但吳茱萸味苦啊,又苦又辣,苦辣的東西自然是不能招待客人的。

山茱萸味道就很好,酸酸的。

它是山茱萸科植物山茱萸的果實,每年到了結果期,紅的綠的,還有紅綠相間的,掛滿了枝頭,成熟以後就完全變成了紅色。

色紅,可以補血。味酸擅長入肝,綜合來講就是山茱萸補肝血。

能補肝血又能長期服用,有形之血不能速生啊,那些補血的藥物不是說吃上一次兩次就可以補回來的,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而且山茱萸還有一個好處,不容易上火。

一般會把核去掉,山萸核固澀的力量可能會導致小便不利,剩下的部分就是我們經常在處方中見到的山萸肉。

山萸肉整體是偏酸的,酸入肝,同時酸又主收,固澀和酸收意思很接近,都是向內,春天要生發,生發是向外,很多朋友會擔心,山茱萸的酸味會不會不符合春天肝主生發的特性。

對此,張錫純先生在《醫學衷中參西錄》裡給出了否定答案,書中說:山茱萸得木氣最厚,收澀之中兼具條暢之性。

這麼來看,山茱萸這味藥真的是很好了,又補血,又平和,又能令肝氣條達,味道呢也可以接受,幾乎沒什麼缺點。

不過,怎麼證明山茱萸確實能補血,僅僅因為它是紅色的嗎?

我們說中藥的顏色五彩斑斕,古人通過對顏色進行分類就已經對中藥的作用有了一個大致的判斷,但這只是古人認識事物的一種方式,那麼,它究竟有沒有這個作用,還要經過實踐檢驗,實踐出真知。

《醫學衷中參西錄》裡有一些相關的醫案,比如下面這一個:

話說張錫純在河北老家的時候,隔壁村有一個姓周的男子,三十來歲,白天跟別人發生爭執,氣憤不已,到了晚上就嚷嚷著腿疼,一個晚上都沒有睡好。好不容易挨到天亮,想著去看大夫吧,結果沒走幾步路就疼的齜牙咧嘴。

家裡人見狀只好把大夫請過來,接連請了幾個大夫,開了四五個方子,腿疼的現象絲毫沒有好轉。

我們來看開的都是些什麼藥,大約是柴胡、香附、鬱金、白芍、陳皮一類。

書中沒有詳細記載,但既然是因為生氣引起的,也就是肝氣不舒,用些疏肝理氣的藥物也無可厚非。

為什麼吃了沒有效果呢?

先生以為過怒則傷肝,一種情況是肝氣不舒,另外一種情況是有火。

再看這名男子不光腿疼,疼的地方好像有火在燒,可見應該是後者。這個火會灼燒肝血,就像灶上的火能把鍋里的水燒乾一樣。這樣肝血就不夠了。

方以山茱萸打頭,去核保留果肉,先生在開山萸肉這味藥時用量往往很大,基本在一兩以上,用大量的山萸肉補肝經氣血,再配上些清熱瀉火、流通氣血的藥材,很快疼痛就止住了。

可見,山茱萸確實有補肝血的作用。

春天的生發是以消耗肝血為代價的,這時候及時補充肝血就等於是防止過度消耗。吃點中成藥吧,一吃就吃出了火氣,山茱萸是平和的補藥,非常適合易上火人群。

那麼,我們日常就可以用山茱萸的果肉煮水喝,幫我們解決眼乾眼澀、指甲脆裂、失眠多夢、身倦乏力等各種肝血不足的問題。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