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臨終前非要睡地上,要求有冰更好,側室聽後哭道:他還記得

歷史文社 發佈 2024-03-25T06:43:53.240928+00:00

在閱讀此文前,誠邀您請點點右上方的「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還能及時閱讀最新內容,感謝您的支持。

在閱讀此文前,誠邀您請點點右上方的「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還能及時閱讀最新內容,感謝您的支持。


1925年初,時年56歲的孫中山先生身體情況已經很不好了,可他仍然沒有停止革命的腳步,關注著時局的發展。陪伴在他身邊的宋慶齡和孫科,十分心疼他,卻又不好多說什麼。

更讓他們感到奇怪的是,孫中山臨終前,竟然要求睡在地板上。

要知道,二三月的北京溫度還很低,一般人睡地上都承受不住,更何況他這個病人。所以,兩人勸說他不要睡地板。

但孫中山執意要睡在地上,嘴裡念叨著:「地下不冷,有冰才好!」

宋慶齡和孫科不知道他為什麼要這麼做,直到他去世幾年後孫科見了一位女性,才知道背後的用意。

而那位女性得知孫中山臨終前的舉動後,哭著說道:「他還記得!」

這位女性是誰?她與孫中山又是什麼關係?

生命不息,奮鬥不止

1925年1月26日,北京協和醫院的醫生和護士們嚴陣以待。他們不敢有絲毫怠慢,很緊張的等著非常重要的人物。

沒過多久,幾輛汽車停在醫院門口,他們趕緊走上前去接人。隨後,他們將大人物送進了209病房。

這間病房,是那時候中國條件最好的,住在這裡的是國民政府的總理,同時也是辛亥革命領導人之一的孫中山。宋慶齡、孫科、汪精衛等人,陪在一旁。

他一到醫院,該院的骨幹醫生給他做了詳細的身體檢查。醫生經過一番商討,決定立即安排他做腹部外科手術。

26日下午六點半,孫中山被推進了手術室,宋慶齡、孫科等人在手術室外焦急地等著。

然而,二十多分鐘後手術室門被打開,醫生帶來了一個不好的消息:孫中山的腹部已經發生了病變,肝臟大部分硬化了,多處組織粘連在一起。醫生沒有辦法做手術,只能取一些組織進行病理檢驗。

宋慶齡等人聽完,愣在原地好一會兒才反應過來,接受這個殘酷的事實。之後,醫生對孫中山進行放射性治療。

曾學過醫的他明白,用鐳放射治療是醫生最後的辦法了,他也清楚自己的身體情況。不過,他此時不在乎能活多久,在乎的是自己的理想還沒有實現。

其實,孫中山來北京,主要目的不是為了看病,而是為了革命,讓中國實現和平統一。

1924年9月18日,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正當雙方打得如火如荼的時候,直系另一個軍閥馮玉祥率兵占領古北口,軟禁了直系軍閥首領兼大總統曹錕,逼他停戰,並解除了還在前線打仗的吳佩孚的職務,史稱「北京政變」。

對於馮玉祥的行為,孫中山非常支持,特意寫信給他表達自己的態度。

隨後,馮玉祥公開宣布脫離北洋軍事體系,擁護孫中山提出的「三民主義」;提議在北京召開圓桌會議,讓南北代表坐下來好好談談,談中國的未來走向;兩次邀請孫中山北上。

這讓孫中山看到了和平統一中國的希望,若是成功了,老百姓就不用再遭受戰亂之苦。和平統一,是他一直的夢想和奮鬥目標。雖然去北京可能有危險,但為了人民,他答應了馮玉祥的邀約。

1924年11月10日,他發表北上演講,稱要消滅帝國主義與軍閥勢力。13日,他與宋慶齡等人乘坐永豐艦從廣州出發了。

經過黃埔軍校時,孫中山特意去了軍校一趟,檢閱學生。他與蔣介石私下談話中,說了一句:

「此次北上,我還不知道能不能回來。」

早在1924年5月的時候,他就生了一次大病,治療後身體有所好轉。可當他12月4日抵達天津後,身體又亮起了紅燈。

長時間的海上顛簸,使得他發起了高燒,即便如此也沒有休息,下午便去見張作霖,商談和平統一一事。在他看來,說服了張作霖,後面的路要好走一些。

兩人見面,不歡而散。因為張作霖軟硬兼施,想逼孫中山放棄聯俄聯共主張,他不可能同意。

更讓他憤怒和著急的是,局勢發生了變化。段祺瑞上台後排擠馮玉祥,發表「外崇國信」、「遵守和帝國主義簽訂的不平等條約等內容」。和平統一的希望,變得渺茫。

身體情況卻不允許他立馬趕往北京,只能在天津接受治療。期間,他依然抱病會見各界人士,商談國事。

眼看孫中山的病情沒有好轉,妻兒將他送往北京。即便醫生用盡了各種辦法,遺憾的是沒能挽留住他的生命。

1925年3月11日,他瞳孔放大,精神出現恍惚,可嘴裡依舊斷斷續續的重複著「和平......奮鬥......救中國......」

12日,孫中山先生與世長辭。噩耗傳來,中國上下悲痛不已,紛紛趕來送他最後一程。

千里之外的南洋,一位女性得知孫中山離世後,特設靈壇遙祭長達7天。此人,就是孫中山曾經的妾室陳粹芬。

一見鍾情,革命伴侶

孫中山去世幾年後,孫科到南洋,與陳粹芬見面。兩人聊了很多,包括孫中山。孫科告訴她父親臨終前堅持要睡地板,無論大家怎麼勸說都沒用,嘴裡說「底下不冷,有冰才好」。

他和宋慶齡想不明白,父親為何這麼做。當他講完,發現陳粹芬早已淚流滿面。陳粹芬哽咽著說:

「他還記得!」

孫科當即明白,父親離世前的奇怪舉動與眼前這位女性有關。按照當時的習俗,他稱呼陳粹芬「小媽」或許更為準確。

1892年8月,19歲的陳粹芬在屯門基督教堂,見到了一位風度翩翩的年輕男子,他就是孫中山。那時,他在香港學醫。經陳少白介紹,兩人相識。

雖說是第一次見面,孫中山卻不知為何,對她講述了自己的理想,稱要效仿洪秀全和石達開,推翻清朝的腐敗統治。

看到面目秀麗的陳粹芬,孫中山有著莫名的好感。當時,他已結婚,妻子是盧慕貞,但兩人話不投機半句多(後來盧慕貞同意他和陳粹芬在一起)。

而陳粹芬對他一見鍾情,更被他的遠大志向感動。孫中山奮鬥的目標,何嘗不是她想要的。

陳粹芬原名香菱,出身貧苦,親身經歷了被英國殖民者壓迫、剝削的生活,目睹清政府如何在帝國主義面前卑躬屈膝、簽訂不平等條約。

她沒有念過多少書,但明白清政府的無能,只有推翻其統治,廣大老百姓才能結束被剝削的生活。於是,她下定決心跟孫中山一起革命。

她與孫中山相處中,發現兩人志同道合,很多理念一致。慢慢的,他們越走越近。不久,他們結為革命伴侶,租住在紅樓。

陳粹芬每天精心照顧孫中山的飲食起居,當他的賢內助。由於孫中山身份特殊,是清政府的眼中釘,不方便出面。尤其是孫中山流亡日本期間,他處境非常艱難。

可革命不能不進行,因此很多事情由她負責。例如聯繫其他革命同志,雖說面臨著被清政府逮捕的風險,她還是毫不猶豫地冒著生命危險革命,傳遞情報。

每當家裡來了客人,陳粹芬總是無微不至地照顧大家,沒有半點兒抱怨。除此之外,她多次用身份掩護孫中山脫險。畢竟她是一個女人,不會引起敵人的懷疑。

她不離不棄的陪伴和幫助,給了孫中山莫大的精神支持以及鼓勵,使得他在顛沛流離的生活中有了一絲慰藉。

孫中山的革命遭到了清政府等勢力的記恨,他多次遇險。

1896年10月11日,孫中山在清朝駐英國大使館外被綁架。清朝敢在英國的地盤上幫人,令英國政府非常震驚,要求清駐英公使館放人。

加上使館門口聚集了數百名中國人,紛紛要求大使館放了孫中山。幾經周折,他終於獲得自由。

他離開倫敦前,有人送了一塊刻有他英文名字的金懷表。後來,他將懷表送給了陳粹芬,可見兩人之間的感情有多深。

陳粹芬擔心孫中山半夜被清政府的人抓走,主動提出睡在地上。如此一來,只要門外有動靜,她能快速知曉,方便孫中山迅速撤離。

孫中山心疼她,說自己睡地上,遭到了拒絕。她表示地下冷,對他身體不好。接著,孫中山笑著回答:

「有冰更好!」

說完,兩人都笑了。他們苦中作樂,共同走過了10多年的風風雨雨。對陳粹芬來說,自己是孫中山的正妻還是妾室不重要,重要的是與愛人在一起,他們能為了共同的理想而並肩戰鬥。

功成身退,傳奇一生

陳粹芬是一位傳奇女性,除了照顧孫中山,她會騎馬、射擊等技能,為革命也做了不少貢獻。

1895年初,興中會決定10月末在廣州起義。既然是起義,少不了武器,興中會準備從香港購買,然後再運到廣州。

但清政府排查很嚴,負責運輸的革命黨人被發現,武器丟了。幸運的是,陳粹芬也負責運輸武器。她這邊沒被清廷發現,成功將武器藏到各個地方。

1900年,孫中山準備在惠州起義。為此,興中會從美國等國家秘密購買了大量武器,經日本橫濱運往中國。

因陳粹芬先前的優異表現,孫中山將對接工作交給她。她不懼危險,每當船隻到達橫濱,獨自前去查驗武器,與負責人接洽,以及傳達孫中山的指示和很多情報,總是能完成孫中山交代的任務。

後來被人問到為什麼如此英勇,她淡淡的回答道:

「我當時傳遞書簡併不害怕,大家拼命去做,總有辦法。」

在她身上,看到了中國女性特有的勤勞、勇敢。

1907年,孫中山在廣東邊界起義期間,她手持雙槍跟隨起義部隊征戰。其表現,令很多人欽佩。

1914年左右,她的身體出現了問題,稱要去養病,從而離開了孫中山。但她的心裡,沒有忘記過他。

孫中山與宋慶齡結婚之前,曾徵求陳粹芬的意見。她同意了,還祝福他們。她的心胸之廣,有幾人能做到?

她總是默默關注孫中山的一切,得知他病重了,每天在家祈禱,夢裡都是他。聽聞孫中山離世的消息,她在南洋痛哭不止,設壇遙祭7天。知道孫中山彌留之際想到過自己,她心情很是複雜,有感動,也有難過。

為了身邊能有人陪伴,陳粹芬領養了一個華僑女孩。她對孫中山的支持和付出、對革命的貢獻,孫家看在眼裡。所以,他們很尊敬她,對她也不錯。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孫科到南洋邀請陳粹芬回國生活,她同意了。第二年,她幫孫科帶孩子。

眼看國土再次被侵略者踐踏、同胞被人欺辱,已經五六十歲的陳粹芬十分憤怒,骨子裡的愛國精神迸發。她挑起扁擔,帶領孫子們一起再次走上戰場抗擊日寇,為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了貢獻。

1949年之後,陳粹芬一直住在香港。對外,她從不提起過去,也不炫耀自己的身份和功績,過著簡樸且低調的生活。

可是,上天並沒有善待這位傳奇女性。晚年,她不僅遭受病痛的折磨,還體會到了白髮人送黑髮人之痛。1957年初,養女去世,她悲痛不已,遭受了巨大打擊。

1960年秋天,陳粹芬老人病逝,被安葬在九龍荃灣華人永遠墳場。

20年後,她的「女婿」,孫中山先生的侄孫孫乾與族人商議後,將其遷到廣州翠亨村孫家的祖墳地,墓碑上寫著「孫陳粹芬夫人之墓」,變相地認可了她的身份。

在那個封建年代,陳粹芬不計較和看重名分,堅持跟著孫中山革命,多次冒著生命危險為革命奔走。

孫中山功成名就之時,她選擇主動離開,默默將這份感情藏在心底。

孫中山去世之後,她與孫家上下和諧相處。抗日戰爭爆發時,她不顧年邁毅然上戰場殺敵,只為了將侵略者趕出中華大地。

這樣一位胸懷寬廣、英勇無私的偉大女性,不應該隨著時間的消逝而被人遺忘!

當然,孫中山先生對中國的貢獻也不容遺忘。世人應當銘記他們的貢獻,謹以此文向他們致敬!

對此,大家有什麼想說的,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