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意解讀杜甫、李白等16位大詩人

中工網 發佈 2024-03-25T12:41:10.856896+00:00

原標題:詩意解讀杜甫、李白等16位大詩人。《不如讀詩》責編、長江文藝出版社編輯王成晨說,《不如讀詩》今年初由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是張執浩精讀古詩的心血之作,他以一個現代人的視角出發,詩意解讀了杜甫、李白、王維、李商隱、孟浩然、蘇軾等16位大詩人的生平經歷和詩歌寫作,並以此梳理出一條延綿不絕的中國詩歌發展脈絡。

原標題:詩意解讀杜甫、李白等16位大詩人(主題)

魯獎作家張執浩在黃鶴樓下寫出新作《不如讀詩》(副題)

武漢晚報訊(記者萬建輝 通訊員聶奧林)「我和黃鶴樓是凝視與對峙的關係,每次我望著黃鶴樓時,它就像是一個巨大的問號,甚至感嘆號,與其說我在看黃鶴樓,不如說是黃鶴樓在看我,於是我想著必須要給出一個答案。」

日前在上海三聯書店(武漢店)舉辦的張執浩作品《不如讀詩》新書分享會上,詩人張執浩說,近40年來,他一直住在黃鶴樓附近,被歷代文人吟詠無數的黃鶴樓,是一個可望而不可即的精神象徵,成為詩歌的某種喻體。每次抬頭望見黃鶴樓,他便想起心之所向的詩歌。基於這種情感,三年前,他又回到了自己的史學專業,開始寫這本系統梳理中國古代詩歌發展脈絡的隨筆集。

《不如讀詩》責編、長江文藝出版社編輯王成晨說,《不如讀詩》今年初由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是張執浩精讀古詩的心血之作,他以一個現代人的視角出發,詩意解讀了杜甫、李白、王維、李商隱、孟浩然、蘇軾等16位大詩人的生平經歷和詩歌寫作,並以此梳理出一條延綿不絕的中國詩歌發展脈絡。

張執浩是魯迅文學獎獲得者,身兼湖北省作協副主席、武漢文學院院長職務。與學院派詩學著作不同,他在《不如讀詩》中不是把詩人當作遙不可及的書本上的陌生人,也不會去調侃他們的軼事趣聞,而是把詩人們還原成有血有肉的生命個體,不調侃,不仰望,不矯飾,不煽情,知人論詩,還原詩行背後曲折隱秘的文心,揭示詩歌寫作與詩人命運的相互影響,詩人在此成為可感可知的鮮活生命。張執浩始終帶著種溫情的、觀照現實的目光回望歷史。

作家林東林表示,他目力所及,在一心要與古代詩人做決裂的當代詩人們中間,還並不多見有誰對這些遙不可及的古代詩人表現出如此濃厚的興致。而張執浩之所以會把視線投向他們,或許源於他身上與他們相接近的某種命運軌跡和與之對應的心境——他無心為史,卻跌跌撞撞地進入了歷史學專業;他有心為詩,卻在大學畢業之後冒冒失失地進入了稻粱之謀,先短暫從商,又長期為師,而後才進入比較穩定的專業創作。在某種意義上,張執浩的輾轉也對應了古代詩人們的輾轉,他的恆定也對應了他們的恆定,而「壯夫不為」卻又伴身左右的詩歌,正是這些輾轉和恆定所留下的最真誠、最忠誠的痕跡與記錄,他在他們身上看見了自己的過往。

張執浩寫這本詩學隨筆的深致所在,他是在把自己變成古人、也把古人變成自己的方式,去共情性地體悟「詩人」這一身份的本體意義。更或許,這也是他近40年來都生活在黃鶴樓周圍、都沒離開這座千古詩樓的某種宿命般的因緣。在某種意義上,也正是因為有黃鶴樓這座永恆的詩人紀念碑的感召之力,他才得以以原地盤旋的方式完成了自己的詩路長征,才得以一無所見的觀看實現了自己的洞若觀火。作為一個詩人,一個當代詩人,他也才得以在自己的家門口就抵達了這些古代同行們的家門口。

分享會上,湖北省作協主席李修文也表示,張執浩在創作《不如讀詩》時感受到的,是那些偉大古代詩人們的命運在他自己身上涌動。這些先人所建構的中國古典詩歌形態對今天的當代詩人們形成了一種激勵。《不如讀詩》其實是對詩學行進到今天的新時代之後,與新生活境遇相結合所形成新問題的追索和回應。

華中師範大學教授、評論家魏天無,在談及閱讀《不如讀詩》的感受時說,這本書讀起來特別的有意思,也特別的過癮,即使隨便翻開一頁,從其中任意章節開始閱讀都能被書中的內容深深地吸引。《不如讀詩》是張執浩在進行了40年的詩歌創作後,結合自己的經歷將筆向回進行跳躍,從中國詩歌源頭所進行的梳理。

原武漢文學院院長、作家鄧一光也蒞臨現場。他表示,把生活寫成詩,這件事張執浩做了20年,自此之後他開始寫過去的人和事,《不如讀詩》這本書不僅是在寫遙遠時光中的詩人,更是在寫另一個時空中的張執浩自己。

《不如讀詩》寫的是古代詩人的人生和詩歌,但卻能在其中感受到無處不在的「自我」。不少讀者表示:閱讀《不如讀詩》仿佛沉浸式的體驗了古代大詩人的人生與詩歌,並在詩人的命運中,認領我們的命運。當重回現實,詩和美的滋養會讓讀者能更加豁達、平和,更好地熱愛我們當下的生活。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