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學習困難?可能是情緒在作祟!

光明日報教育家雜誌社 發佈 2024-03-25T14:17:23.840779+00:00

學習是一種認知活動,這種認知活動不僅取決於智力因素,也取決於非智力因素。因此,正視學業情緒,是對青少年學業與人生的關注和負責,亦是教師和家長都需要踐行的「有溫度的教育」。


學習是一種認知活動,這種認知活動不僅取決於智力因素,也取決於非智力因素。學業情緒就是一種非常重要的非智力因素。學習困難引起的自卑、覺得學習枯燥無味而厭學、考試前的緊張不安、取得好成績的自豪驕傲……這些都是青少年「學業情緒」的具體體現。學習的過程中會產生各種各樣的情緒,而情緒也會參與和影響學習和生活。因此,正視學業情緒,是對青少年學業與人生的關注和負責,亦是教師和家長都需要踐行的「有溫度的教育」。



聽見孩子的情緒呼喚


前段時間頻上熱搜的江西「胡某宇事件」,讓我們更加關注到了家長和教師對學生學業情緒的忽視問題。很多成人往往認為青少年的一些負面情緒是暫時的,因此無關緊要,更不需要干預。胡某宇因換了新環境學習成績下降造成心理落差,一天內與母親通話三次哭訴,但母親卻並未意識到孩子的情緒問題已經到了如此嚴重的程度,忽視了孩子最後的求救信號。


「人腦工作記憶空間容量很小,通常來說,能同時處理不超過4組信息,主要用於思考與認知的學習過程,然而當負面情緒過多,產生思維反芻時,它們也會占據工作記憶空間。並且,過於強烈的情緒,會使人的大腦中負責思考的前額葉功能基本關閉,使人無法理性思考,從而無法繼續正常的學習。以胡某宇的情況來看,當時他即使繼續在學校里學習,也是非常低效的。此時如果家長能把孩子接回家,離開使他產生強烈情緒的環境,防止負面學業情緒的蔓延和惡化,給予孩子情緒的緩衝期,無論是對孩子的學習本身,還是對於孩子的心理撫慰來講,都是更好的選擇。」作為一名深諳教育心理學的家長,佟霏深有感觸。


與此同時,部分家長和教師認為,當今的青少年在物質上已經得到了充分的滿足,所謂的消極學業情緒更多是「矯情」的表現,因此常常無法與之共情。但事實並非如此。從2022年開始,各地的醫院相繼開設了「學習困難」門診,一時火爆到一號難求。有心理科醫生表示,很多家長認為孩子學習困難是病理問題,事實上這隻占一小部分,大部分青少年學習困難的原因,是存在一些情緒和心理問題。長期的情緒忽視,也會讓孩子認為遇到問題只能自己解決,長此以往,可能出現「述情障礙」,導致他們不能恰當地表達情緒。「在知識層面和意識層面無法辨認自己的真實情緒需求,導致認知和情緒混為一談,最終只能以憤怒等情緒爆發的形式表現,這種情形極易產生不可估量的後果。」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李金龍說。


另一方面,當前很多教師和家長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學習成績上,即便一部分家長意識到孩子出現了學業情緒問題,卻無法在「內卷」的洪流中「獨善其身」,依舊選擇視而不見,一切以成績說話。近日被熱議的衡水某中學事件便是如此。在《衡水某中學生的發聲:救救我們》的帖子中,學生提到該校教師動輒打罵學生、罰站停課,以致很多學生出現心理問題。心理教師曾惠青認為,這應該引發很多和學校站在「統一戰線」的家長們的思考:重壓之下,對於那些成績優秀的孩子而言,負面情緒的累積和心靈的創傷會成為他們人生中難以忽略的一抹暗色;而那些成績不好的孩子,更會墜入無邊的情緒深淵。


被情緒左右的學習和生活


學校、家庭、同伴關係等環境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會對青少年的學業情緒產生影響。這一點曾惠青深有體會。「在教學過程中,如果教師善於營造愉悅的學習氛圍,使學生在課堂當中得到較多正向的反饋,往往會促進學生產生積極的學業情緒,提升學習興趣,增強自信心和學習能力,課堂教學也會順利開展。」反之,如果課堂氛圍較為嚴肅和壓抑,學生長期處於一種緊張和沮喪的精神壓力下,就會產生消極的學業情緒,這種狀態不僅會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學業成績,也不利於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


學生因為成績不好而情緒低落之時,如果家長和教師只是一味批評,不去傾聽和回應,會導致學生出現畏難情緒,逃避學習,甚至會對家長和教師產生疏離感,久而久之,不僅不會再表達自己的真實需求,還會逐漸變得冷漠和麻木。佟霏自身在學生時代也經歷過相當長的「黑暗時期」「:初中到高中的很長一段時間,我對學習喪失了信心。一方面成績下滑、學業上遇到了挫折;另一方面要承受父母負面的打擊,情緒內耗十分嚴重,整個人處在一種『習得性無助』的狀態。壓力越大越覺得自己學不進去,學業失利又帶來更大的沮喪感,形成了惡性循環。」更加嚴重的情況也並不鮮見。曾惠青曾接觸過一名學生,因學習成績不佳,經常遭受來自家長和教師的打擊,比如做錯題或不交作業就要挨罵、被罰抄等。長此以往,他對被痛苦和挫敗感充斥的學習產生了牴觸心理,索性放棄學習,轉而以不良行為來吸引大人的注意,找到自己的存在感和價值感。「厭學、抑鬱這些較為嚴重的情況,很可能就是由於最開始一點點的負面學習情緒慢慢累積造成的。」


此外,有些成績優異的學生,長期處於家長和教師的高期待下,往往會產生焦慮等消極的學業情緒,這種心理壓力可能會導致其在考試中發揮失常。如果他們無法承受成績落差帶來的負面情緒和自我價值的衝擊,甚至會做出一系列極端行為。還有部分家長習慣打壓式教育,無論學生取得多麼優秀的成績,都吝嗇讚許,這很容易導致學生缺乏自我認同感。初中學生小齊正面臨著這樣的窘境:「在教師和同學眼中,我是不折不扣的『學霸』,每次考試都保持在班級前五名之內。但是我母親總是不滿意,我要是考了95分會關注那5分扣在哪裡,要是考了第二名也不會表揚我,反而會問我為什麼因為差了幾分沒有考第一。我覺得即便再努力也達不到母親的標準,很多事情我也沒有自信可以完成好。」


同伴關係,也是研究青少年學業情緒時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尤其是對相處時間多於父母和教師的同學而言,這種交往甚至可能先於學習本身造成影響。採訪中的靜嵐(化名)安靜且怯懦,成績一直處於班級中下游的她,向記者吐露了深埋心中的秘密:「同學們都覺得我不太合群,做事情的時候總是習慣自己一個人,其實很多時候是因為我比較內向,羞於表達,但時間長了她們也不願意和我一起玩了。同學們一起寫作業、互相解答問題也不會叫上我,感覺我是被全世界孤立和遺忘的人。」這種被忽視的感覺一直縈繞在靜嵐心頭,無形中讓她對學校和同學產生了排斥,以致影響了自己本身的學習情緒。



給孩子打上快樂的「情緒標記」



家長的高期待、教師的高要求,讓部分青少年將學習視作痛苦的代名詞。很多家長和教師並沒有關注到孩子的實際能力和水平,一味地給孩子制定自己心目中的理想標準,導致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因為跟不上成人的節奏而產生牴觸心理。佟霏舉了身邊朋友的例子:「朋友的女兒上四年級,最近學習比較吃力,她的老師比較負責任,一旦學生出現完不成作業、跟不上學習進度的情況,便會催促她完成或者通知家長,孩子在各方壓力下學得痛苦,家長也十分焦慮,導致他們近段時間一直處在壓抑的家庭氛圍中。」其實,針對這種情況,家長和教師可以換一種思路,適當把學習的難度降低到孩子能夠承受的範圍,給孩子樹立「夠得到」的目標,讓孩子在學習中獲得成就感和快樂,這比繼續高壓逼迫更加有效。


談及如何調節青少年的學業情緒,佟霏認為成人其實可以做得更多。「人類情緒的本能是趨利避害,如果從成人的角度就把學習定義為『苦差事』,並持續不斷地給孩子輸入『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的觀念,其實會讓孩子的情緒先於理性反應,本能地排斥和逃離學習。」家長和教師更多的應該是教會孩子去捕捉學習中的正向細節,強調學習中令人愉悅的部分,比如解出一道題、成功完成一項實驗,弱化學習中令人不適的地方,讓孩子在腦海中給學習打上快樂的「情緒標記」。「開心的遊戲過程會分泌多巴胺,而學習帶來的愉悅主要刺激的是血清素的分泌,相比於多巴胺的『絢爛卻短暫』,血清素的影響過程更加長久,能夠帶給人細水長流的快樂感,激發學習的內驅力。這是包括遊戲在內的其他事情所不能比擬的。」


保持平靜,做掌控情緒的主人


情緒本身具有複雜性,積極、高亢的情緒帶來的未必是正向作用;消極、低沉的情緒亦不可完全否定。「於青少年而言,『積極的低喚醒』,即平靜、放鬆的學業情緒其實是適合學習的最佳狀態。」李金龍說。積極的高喚醒情緒,比如自豪、驕傲等,往往蘊含著過高的「能量」,容易引發多巴胺分泌的失控,無法保持穩定的心態進行學習;而消極的低喚醒情緒,比如沮喪、厭倦等,能否反向激勵學習,則更取決於青少年自我意志的堅定程度和外部環境的配合程度。


穩定、平和的學業情緒,對於親子、師生關係的促進以及學習狀態的保持都是十分必要的。尤其是面臨學生時代必不可少的考試時,把情緒調整到一個較為平靜的狀態可以讓學生發揮得更加穩定;反之,如果學生面臨的壓力過大,始終處在緊張焦慮的情緒之中,很容易沒有辦法進行思考,導致無法發揮出正常的水平。在佟霏看來,這一方面和青少年本身的性格與處理壓力的能力有關,另一方面也來自周圍人的期待或是逼迫。因此,在引導孩子對情緒進行自我覺察的同時,家長和教師也要理智處理孩子的情緒問題。情緒本身沒有對錯,它更多的是一種「信號」,是自身和環境互相作用的結果。「先處理情緒再處理問題」是佟霏一直強調的,這在親子關係中尤為重要:「家長首先要做的是關注、安撫孩子的情緒,不要讓孩子的情緒進入過於激烈的狀態,在平靜的氛圍中,再解決下一步的問題。」


同時,也無須一味追求好的情緒狀態,這樣很容易和情緒發生對抗,產生二次焦慮,學會合理利用情緒才能真正做情緒的主人。李金龍介紹。「比如,有的學生在背誦古文或是英語單詞的過程中,會煩躁憤怒,如果這個時候能夠轉化為更深層次的學習動力,那麼這也是積極的作用。」所以,怎樣更好地利用學業情緒,讓其為學生的成長服務,才是情緒管理中最值得關注的事情。



— END —


來源 | 本文刊於《教育家》2023年3月刊第1期,原標題《被忽視的學業情緒,亟待被關注》

文 | 朱怡穎

設計 | 朱強

統籌 | 周彩麗


《教育家》雜誌投稿郵箱:gmjyjzz@126.com

新媒體投稿郵箱:jyjzzxmt@126.com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