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隨薌老學站樁:為什麼叫「意拳」?

北科國術 發佈 2024-03-25T23:24:22.642915+00:00

王薌齋先生咱們這個拳就是要做到兩個轉化:把後天的能力轉化為先天的本能,把消極的本能轉化成積極的本能。為什麼叫意拳?這個拳為什麼叫「意拳」?

咱們這個拳就是要做到兩個轉化:把後天的能力轉化為先天的本能,把消極的本能轉化成積極的本能。

為什麼叫意拳?

這個拳為什麼叫「意拳」?

《拳學新編》第三章:「人身內外一體,意動一致,拳功拳理,只有是非,而不能分內外,所以薌齋先生反對內家外家之拳名,並反對講求不合實用之拳理招法套數,復為闡明拳理髮揚拳學計,於1926年倡導意拳。拳以意名,乃示拳理之所在。其練習方法重在站樁,以求實用,不講求形式演變之套數,無論動靜,皆以意領導,使意、氣、力合一,以盡拳功爭力之妙用。由此可知先生正拳名曰意拳,意在泯宗派內外之紛爭,以存拳學之真義也。

《說文解字》:意,志也。意,上音下心,乃心之音。

「眼、耳、鼻、舌、身、意」,人人生而有之;「色、聲、香、味、觸、法」,更是與生俱來之本能。

郭老云:「靜則為性,動則為意,妙用則為神。」

世界上沒有沒有運動的物質,也沒有沒有物質的運動。

生命體賴本能得以生存,本性決定本能。人是高級生命體,有高級意識,人的一切行為都受自己意識支配。

心動則為意。意識是承載心的信息的物質運動。

意是本能。「識」是常,知。意識是在生活中對「色、聲、香、味、觸、法」養成的習慣的「知」「識」。

意識既具有先天本能的「意」又有後天習慣形成的「識」。

如何做到「返本歸真」,「後天返先天」?

薌老告訴我們:「咱們這個拳就是要做到兩個轉化:把後天的能力轉化為先天的本能,把消極的本能轉化成積極的本能。」

怎麼轉化?

前面已經說了:「甭想學好,把你那不好去掉就行了。」

如何去掉?

《拳道中樞》云:「烘爐大冶身,陶熔物不計。」

意拳,是立志的拳,是「極中致和,本能力之自動良能者」的拳,是「認識自我」「改自我造」「混元擴大,空洞無我」的拳,是彰顯本性、恢復本能、激發潛能、踐行中道的拳,是「人之為人」的拳。

所以薌老說:「故不專重技擊一端也……技擊微末技。」

境界不同,對「拳」的認識也就不同。

題外話

上世紀70年代姚宗勛師伯從昌平返回城裡後,在霍震寰先生的提議、支持和幫助下,很多人希望姚師伯出來,帶領大家加入北京市武協,更好地推廣這個拳,為人民服務。姚師伯欣然應允。

在申請時,出現了用什麼「拳名」的問題。經過很多師兄弟商議後,大家認為還是以「意拳」的名稱為妥,理由有三:

1.「意拳」是薌老用過的拳名;

2.「意拳」能體現這個拳的特點;

3.這是對薌老的懷念。

於是最終以「意拳」的名稱提出了申請,北京市武協批准後, 1985年初成立了以姚宗勛師伯為第一任會長的「北京市武協意拳研究會」。姚師伯因病未能出席成立大會,實為眾人心中永遠的遺憾。

作者簡介

程岩,1943年生於北京,工程師。自幼隨父習練意拳,後更得王薌齋先生親傳,為意拳第三代傳人。

程家與王薌齋先生家系世交。王先生曾於程宅居住多年,程岩之父程志灝1943年師從王先生,母劉富恩是王先生的義女、學生。

程岩頗受王薌齋先生喜愛,於1958年至1961年得王先生親傳站樁基本功法。後又得姚宗勛、周子炎、楊德茂、朱垚葶、王玉芳、王玉祥等師伯的教誨、指導,獲益頗多。

數十年來,程岩潛心參悟王薌齋先生開創的「全民拳學」,以繼承薌老「福利人群,提高國民體育之水準」的志向為己任。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