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省理工科技評論》「35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亞太報名正在進行

deeptech深科技 發佈 2024-03-26T05:32:15.748594+00:00

此評選的目標是在全球範圍內找出被認為極具才華、創新精神,以及極有可能改變世界的年輕技術創新者或企業家,以此給予他們應得的關注,肯定他們在技術領域的創新工作,並且激勵他們繼續在專業領域上取得更大的成就。

自 1999 年起,《麻省理工科技評論》每年都會進行 35 歲以下青年科技創新者的評選,共分為發明家、創業家、 遠見者、人文關懷者及先鋒者五個類別。此評選的目標是在全球範圍內找出被認為極具才華、創新精神,以及極有可能改變世界的年輕技術創新者或企業家,以此給予他們應得的關注,肯定他們在技術領域的創新工作,並且激勵他們繼續在專業領域上取得更大的成就


經過 20 餘年的沉澱,《麻省理工科技評論》「35 歲以下科技創新 35 人(MIT Technology Review Innovators Under 35;簡稱「TR35」)已成為全球極具權威性的青年科技創新人才評價體系之一。曾經的入選者包括谷歌創始人 Larry Page 和 Sergey Brin、Facebook 創始人 Mark Zuckerberg 、蘋果首席設計官 Jonathan Ive、基因技術 CRISPR 發明者張鋒、前百度首席科學家吳恩達、Paypal 及 Slide 創始人 MaxLevchin 等。


當然,著眼於全球的同時,我們不能忘記,在每個國家,每個地區,也有這樣一群年輕人在為其發展付出努力。為了讓更多青年創新者被看到,TR35 於 2010 年開始了區域性評選。


其中,作為世界上文化最為多元的地區之一,亞太地區的經濟正在持續快速發展,社會在不斷地進步,其科技創新的力量不可小覷。2021 年,全新版亞太區「35 歲以下科技創新 35 人」在中國開啟,希望藉此發掘更多極具發展潛質的青年科技人才,將這群思維敏捷、靈感不斷、極具創造力的科技青年推向多元化、全球化的舞台;同時,也讓更多「引進來」和「走出去」的科技成果為亞太科技發展再續新章。


目前,《麻省理工科技評論》「35 歲以下科技創新 35 人」 2023 年亞太區報名正在進行,35 歲以下的亞太地區青年科學家、科研工作者、科技創業者均可參選。關於報名詳情,可在這裡查看。


同時,我們也向社會各界徵集候選人提名,希望您與我們一起為科技青年成長提供機會,共同推進亞太地區乃至全球範圍的科技創新,極致拓展人類的認知邊界,醞釀下一個「重塑世界」的可能。點擊文末「閱讀原文」,可進行提名。




本次榜單目前已獲得多位超重量級專家評委的支持,首批 17 位評委名單如下(*按姓氏首字母排序)




Antonio H. Castro Neto


新加坡國立大學高級二維材料與石墨烯研究中心主任、智能功能材料研究所聯合主任、材料科學及工程系傑出教授、物理系傑出教授、電機與計算機工程系教授


Antonio H. Castro Neto 教授於 1990 年在巴西坎皮納斯州立大學獲得學士學位,並於 1994 年在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獲得物理學博士學位。1994 年,他在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理論物理研究所做博士後研究員,致力於研究低維材料。1995 年,他成為加州大學河濱分校的助理教授。2000 年,他成為波士頓大學的物理學教授。在波士頓期間,Castro Neto 教授成為了石墨烯和其他二維材料研究領域的領先科學家之一。2010 年,Castro Neto 教授成為新加坡國立大學石墨烯研究中心的創始人兼主任。2014 年,該中心獲得了新加坡國家研究基金會的資助,並更名為高級二維材料中心。2021 年,Castro Neto 教授(與 2010 年諾貝爾獎得主 Konstantin Novoselov 教授一起)擔任由新加坡教育部資助的智能功能材料研究所的聯合主任。




陳曉東


新加坡國家科學院院士、新加坡工程院院士;南洋理工大學校長講席教授;新加坡科技研究局材料科學與工程研究院科學總監和首席科學家


陳曉東教授是新加坡國家科學院院士,新加坡工程院院士,現任南洋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校長講席教授,兼任化學教授與醫學教授。同時,他也是新加坡科技局(A*STAR)材料科學與工程研究院科學總監和首席科學家。陳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力材料學與工程、柔性電子技術、數位化感知、人機互動等,曾獲新加坡總統科學獎、新加坡國立研究基金會研究員獎、Falling Walls 獎、洪堡基金會貝塞爾研究獎等。陳教授目前任國際納米領域旗艦期刊《美國化學會·納米》主編,同時是多家著名期刊的編輯顧問委員會成員。




陳小元

新加坡國立大學 Nasrat Muzayyin 傑出教授


陳小元目前任新加坡國立大學 Yong Loo Lin 醫學院和工程學部 Nasrat Muzayyin 傑出教授,發表經同行審議的論文 1000 余篇(H-index >180,引用率超 120000 次),並完成多部學術專著和專著章節。陳教授是 Theranostics 雜誌的創刊主編。他於 2020 年當選 SNMMI Fellow,2017 年當選 AIMBE Fellow。陳教授曾獲多個獎項,如 SNMMI Michael J. Welch Award(2019)、Bioconjugate Chemistry Lecturer Award(2016)、NIH Director’s Award(2014)和 NIBIB Mentor Award(2012)。




方絢萊

香港大學機械工程系教授


方絢萊教授於南京大學獲得物理學學士和碩士學位,後於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獲得機械工程博士學位,現任香港大學機械工程系教授。主要專注於納米光子學和納米製造的研究,其參與開發的微型晶格納米架構材料獲評 2015 年《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全球十大突破性技術」之一。方教授曾獲多項榮譽和獎項,包括當選美國光學學會會士、國際納米學會會士以及榮獲美國機械工程師協會 Chao and Trigger Young Manufacturing Engineer 獎、國際光學委員會 ICO 獎、NSF 職業獎等,也是 2008 年《麻省理工科技評論》「35 歲以下科技創新 35 人」全球入選者。他參與創建的摩方精密公司的微納三維列印設備在 2021 年國際光電工程協會上獲得稜鏡獎。




Cathy Foley

澳大利亞首席科學家


Cathy Foley 是澳大利亞首席科學家,曾任澳大利亞國家科學機構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CSIRO)的首席科學家。Foley 博士是國際知名的物理學家,在超導體和傳感器方面取得了重大研究成果,曾獲多個獎項和榮譽,包括 2020 年當選為澳大利亞科學院院士,並獲得澳大利亞勳章,以表彰她在研究科學和推動女性物理學家方面的貢獻。她是澳大利亞技術科學與工程學院院士(2008 年)和澳大利亞物理學研究所榮譽會員(2019 年)。




Debbie Hay

奧塔哥大學教授


Hay 教授是一位屢獲殊榮的分子藥理學家,其研究興趣涵蓋學術研究、教學服務以及通過與工業界的創新和合作進行落地轉化。Hay 教授擁有謝菲爾德大學藥理學學士學位,倫敦帝國學院博士學位。她是英國藥理學會和紐西蘭皇家學會會員,研究方向為 G 蛋白偶聯受體,2019 年和 2020 年分別被科睿唯安評為被高引學者。Hay 教授還是英國藥理學雜誌、趨勢藥理學雜誌的編輯委員會成員。




Pooi See Lee

南洋理工大學研究生院院長


Pooi See Lee 教授 2002 年畢業於新加坡國立大學,獲博士學位。同年獲得獲得美國電化學學會頒發的諾曼黑客青年作家獎。2004 年,Lee 教授加入南洋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任助理教授。2009 年晉升為終身副教授,2015 年晉升為正教授。其研究重點是用於能源和電子的納米材料、柔性和可拉伸設備、人機界面和用於軟機器人的功能材料等。2016 年獲國家研究基金會研究員、南洋研究優秀獎。2017 年獲得南洋創新創業獎。Lee 教授擁有 22 項美國專利,其他國家專利 60 項,參與 8 本書籍章節的撰寫,在國際期刊發表論文 300 余篇。Lee 教授於 2018 年至 2022 年連續五年被科睿唯安評為被高引學者。她目前是 ACS Energy Letters 的高級編輯,也是多家期刊的編輯顧問委員會成員。2020 年 Lee 教授當選美國國家發明家科學院院士,2022 年成為美國材料學會會員,目前任南洋理工大學研究生院院長和副教務長(研究生教育)。




Seung-Goo Lee

韓國生物技術研究所合成生物研究所所長


Seung-Goo Lee 博士現任韓國生物技術研究所(KRIBB)合成生物研究所所長。該研究所聚集了來自合成生物學、微生物細胞工廠和 CRISPR-Cas 等領域的一百名科學家。Seung-Goo Lee 博士於 1995 年在 KAIST 獲得生物技術博士學位,之後一直在 KRIBB 擔任研究員。他一直對酶工程和基於人工遺傳電路的合成生物學工具感興趣。其所關注的基因電路可以將各種酶活性轉化為螢光信號,從而實現單細胞級別的酶活檢測。他目前的研究興趣在於擴展基因電路在生物傳感器、酶工程和代謝通路的智能調節中的應用。




Teck-Peng Loh

新加坡國家科學院院士、馬來西亞科學院院士;南洋理工大學傑出大學教授


Teck-Peng Loh 教授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傑出大學教授,其研究重點為有機合成和綠色化學,共發表論文 450 余篇,H-index 指數為 76。Loh 教授因其成就獲得了多個獎項,包括總統科學技術(個人)獎,入選為新加坡國家科學院院士和馬來西亞科學院院士,此外還獲得了日本吉田獎。Loh 教授現在是 JOC Green and Sustainable Chemistry 的副編輯,也是 Thieme Chemistry Chemical Communications(RSC)的顧問委員會成員。他還是南洋理工大學化學與生物化學系的創辦人。




逯高清

英國薩里大學校長


逯高清教授是英國薩里大學校長,是英國首相科技顧問委員、英國國家物理實驗室董事會成員、英國負責任研究指標論壇主席、英國國家大學與商業中心董事會成員。此前,逯教授曾任英國大學協會董事、英國研究與創新署董事。逯教授在化學與納米科技領域成就斐然,在國際期刊發表論文 500 余篇,引用率超 95000 次,H-index 為 149。逯教授擁有 20 多項國際專利,曾獲多個國際獎項,比如因其對教育和國際研究的傑出貢獻而獲頒澳大利亞官爵勳章。逯教授還是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澳大利亞科學院院士、澳大利亞技術與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美國國家發明家科學院院士以及世界科學院院士。




Indranil Manna

印度國家工程院院長;印度 Birl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esra 副校長


Indranil Manna 教授目前任印度 BIT Mesra 副校長。他是一位教育家,也是一位專注於納米材料結構以及雷射輔助表面工程和製作等領域的材料工程師。他是印度 INSA、IASc、NASI 以及 INAE 的院士,同時也是世界科學院院士兼世界科學院工程科學獎(TWAS Prize for Engineering Sciences)獲得者。Manna 教授曾任印度金屬學會會長、印度國家工程院副院長,並於 2010-2012 年期間擔任加爾各答 CSIR-CGCRI 主任,2012-2017 年擔任印度理工學院坎普爾分校校長。目前,Manna 教授接任了印度國家工程院第 14 任院長一職,任期兩年。




Amulya K. Panda

印度 Panacea Biotec 副主任


Amulya K. Panda 博士擁有印度理工學院馬德拉斯分校的化學工程碩士學位和印度理工學院德里分校博士學位,於 1990 年至 2021 年在新德里國家免疫學研究所(NII)擔任科學家,2021 年 5 月退休,卸任主任一職。Panda 博士的研究領域為生物過程工程,包括發酵、蛋白質純化和使用聚合物納米粒子製備生物製品的製劑。2004 年獲得了由日本生物工學會頒發的亞洲青年生物技術獎。Panda 博士發表論文 165 篇,參與撰寫書籍章節 12 個,擁有 35 項正在申請/已授權的專利。2020 年入選英國皇家化學學會會士。目前,在德里 Panacea Biotec 公司監督指導疫苗和生物製品的研究和生產工作。




Seeram Ramakrishna

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印度國家工程院院士、新加坡工程院院士;新加坡國立大學教授


Seeram Ramakrishna 教授是新加坡國立大學著名的跨學科學者,他被湯森路透評選為「全球最具影響力的科學家之一」,被斯坦福綜合評分(c-score)列為全球範圍內在材料、生物醫學工程等方面極具影響力的研究人員。自 2014 年以來,被科睿唯安評為全球材料科學和交叉領域中前 1% 的高被引科學家之一。他是美國科學促進會會士、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印度國家工程院、新加坡工程院院士和東協工程與技術科學院院士。此外,他還是美國材料信息學會、美國機械工程師學會、美國醫學與生物工程院、世界生物材料學會、機械工程師學會和英國材料學會會員。




C. H. Raymond Ooi

馬來西亞科學院院士;馬來西亞大學教授


Raymond Ooi 教授在量子光學科學和技術方面擁有 25 年的研究經驗,在量子光學、非線性光學、等離子體學和雷射相互作用等領域發表論文 120 余篇。Raymond Ooi 教授是馬來西亞科學院院士,曾於 2013 年獲得馬來西亞東麗科學基金會頒發的科學技術獎。Raymond Ooi 教授擁有德國康斯坦茨大學博士學位,曾在德克薩斯農工大學從事量子相干和雷射物理研究,2003 年至 2006 年間在普林斯頓大學和馬克斯·普朗克量子光學研究所擔任常任訪問科學家。他還曾在韓國科學技術院進行強雷射科學研究,在加入馬來亞大學之前曾在高麗大學任教。




孫茂松

歐洲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教授、清華大學人工智慧研究院常務副院長


孫茂松,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教授,清華大學人工智慧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歐洲科學院院士,國際計算語言學學會會士,中國人工智慧學會會士,中國中文信息學會會士。研究領域為自然語言處理、人工智慧、社會與人文計算等。




陶大程

京東探索研究院首任院長、京東集團高級副總裁


陶大程教授是京東探索研究院首任院長、京東集團高級副總裁。他兼任雪梨大學數字科學研究所的顧問和首席科學家。他主要將統計學和數學應用於人工智慧,在相關領域發表一部專著、在頂級國際會議和刊物上發表超過 200 篇論文。榮獲 2015 年和 2020 年澳大利亞尤里卡獎、2018 年 IEEE ICDM 研究貢獻獎、2021 年 IEEE 計算機學會麥克拉斯基技術成就獎。先後當選澳大利亞科學院院士、AAAS、ACM 和 IEEE 會士。




張成奇

雪梨科技大學副校長、傑出教授;2024 年國際人工智慧聯合會大會主席


張成奇教授現任雪梨科技大學副校長,是人工智慧領域的傑出專家、計算機科學領域的高級科學博士(DSc),同時也是澳大利亞人工智慧理事會理事長,澳大利亞計算機學會會士、新南威爾斯州科學與工程(工程和ICT類)獎及雪梨科技大學副校長卓越研究(領導類)獎獲得者。其研究方向是分布式人工智慧。張教授是在 AI 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的第一位大陸華人作者,是 2020 年、2021 年、2022 年、2023 年國際人工智慧聯合會(IJCAI)的評獎委員會委員,並獲選 2024 國際人工智慧聯合會大會候任主席。2021 年,2022 年張教授受邀成為上海 WAIC 主席團成員之一。他曾參與多個中國項目的評審工作,包括中國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以及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