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汽車銷量:沒那麼好,但也沒那麼糟

踢車夏東 發佈 2024-03-26T06:48:06.527126+00:00

還是不能低估春節長假,以及政策切換的影響,1月、2月的汽車市場,向來比較「妖」。我們之前給過一個觀點,在比較「妖」的月份,得把1月、2月算在一起,更有參考意義。

「價格戰」療效幾何?3月見分曉。

還是不能低估春節長假,以及政策切換的影響,1月、2月的汽車市場,向來比較「妖」。

我們之前給過一個觀點,在比較「妖」的月份,得把1月、2月算在一起,更有參考意義。這幾天,乘聯會的數據出爐了。2023年1-2月,國內市場累計零售267.9萬輛,同比下降19.8%,「跌了兩成」。這個下滑幅度確實令人緊張。因為只要一跨年,新能源國補、燃油車購置補貼都要退出,必然在年尾對汽車銷量有一定的透支作用。

或許,很多人的心中,都在想著另一個原因:肯定是老百姓口袋裡沒錢了,不買車了。最近,「價格戰」的狂潮席捲到燃油車,好像也印證了這個原因,「供大於求,汽車賣不動了,都在降價甩賣了。」到底有沒有那麼嚴重呢?我們也在思考這個問題。

市場在分層:冰火兩重,冷暖自知

汽車市場的分層,主要是2個方向:

1、合資和自主正在分層;

2、燃油車和新能源正在分層。

參考乘聯會數據,2月,主流合資品牌零售48萬輛,同比下滑12%,環比增長2%。其中,德系品牌零售份額20.6%,同比增長0.2個百分點;日系品牌零售份額17.6%,同比下滑5.4個百分點。

對比之下,結論很清楚了。合資品牌的份額在下滑,日系越過山丘之後,開始走下坡路了。原因也很明了:

1、日系品牌,沒有能打的新能源車,抓不住增量市場;

2、日系品牌省油的優勢,正在被自主混動、純電的用車成本優勢比下去,隨之銷量不暢,引發終端價格下滑,連日系車保值率高的優勢也崩盤了。

反觀自主品牌,2月零售71萬輛,同比增長29%,環比增長12%。即便統計市場份額,自主品牌2月零售達到了51.1%,同比增長7個百分點;1-2月算一起,自主品牌零售份額也達到了50%,同比增長9.8個百分點。合資品牌的處境,就像夾心餅乾的「中間層」。往上,豪華品牌謀求銷量了,可以下探,其品牌力絕對碾壓;往下,自主品牌上攻,產品的各線優勢都被追上來了,合資品牌力被消磨。毫無疑問,「中間層」是最受氣的,目前也沒有堪當支柱的新能源產品,增量難覓,現在的主題是「止血」。

再說回燃油車、新能源車的分層。有一組「扎心」的數據:1-2月,國內汽車市場零售銷量下滑了19.8%,而新能源零售銷量同比仍然增長了22.8%,那麼,燃油車零售銷量同比下滑了多少呢?答案是29.6%,相當於下滑了近三成。所以說,燃油車是在想辦法挽救頹勢,而新能源則是在追逐增量。從滲透率,也可以看出新能源的增長勢頭。2月,國內新能源零售滲透率為31.6%,較2021年2月21.7%的滲透率提升10個百分點。其中,自主品牌的新能源滲透率52.9%;豪華品牌的新能源滲透率22.6%(算上了特斯拉);而主流合資品牌的新能源滲透率僅有4.2%。為什麼合資品牌那麼難?答案不言而喻了。

降價很香,但地方的「水」不一樣

這幾天,武漢巨額的購車補貼上了熱搜。原來不被關注的雪鐵龍,也因為價格太便宜,一下出名了。繼新能源之後,燃油車開打「價格戰」,肯定是事實,但我們也要看清楚,這個補貼沒那麼簡單。先說雪鐵龍的低價車,劃個重點,這是「政企購車補貼」,相當於本地車企出一點,當地政府出一點,所以,才有比較高的降價幅度。

而當地政府提供購車補貼,刺激當地的汽車消費,並非是武漢的先例。其實,很多地方都有做,只是,這次「出圈」的是武漢和雪鐵龍。比如,去年,上海嘉定就有1萬和2萬的購車補貼,可以是燃油車,也可以是新能源。我們知道的,深圳各個區也有不同的補貼。但一般會存在幾個限制條件:

1、補貼當地車企,因為車企一般是當地的納稅大戶,提供補貼,肥水不流外人田;

2、補貼當地消費者,可能落戶在這裡,或者辦了暫住證,說明納稅、消費在當地。

具體的補貼形式,可能是直接返還現金,有可能是發放「大額消費券」。對於有購車剛需的用戶而言,確實價格更便宜了,絕對是好事情。據說,去湖北買雪鐵龍,也會有一定的限制,比如,需要當地戶口,需要先按指導價購買,購置稅也按指導價計算,之後再把補貼金額打到個人帳戶,整個流程比較久。

另外,不可忽視的是,汽車終究是一個買賣博弈的市場。新能源車的價格相對透明些,很多直營店是按照指導價賣的,平常不議價,所以,政府補貼是多少,就是多少。但燃油車,平常就有優惠幅度,引入政府補貼後,原本的優惠價格,可能就被收回去了。如果買的人更多,價格也會往上走,或者,需要加裝一些裝潢。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深淺,但就大環境而言,汽車價格走低確實是趨勢了。

國六B切換,影響那麼大嗎?

大家應該還聽到另外一個說法,這次燃油車大降價,與7月初「國六B」標準正式生效有關。據說,7月以後,非「國六B標準」的車無法上牌,所以,燃油車才會大清倉。先說說,什麼是「國六」?其全稱是「「國家第六階段機動車污染物排放標準」。這是對車企說的,他們生產的車,需要滿足排放標準。根據規定,「國六」實施分為A、B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從2020年7月1日起,不能銷售、註冊、上牌低於國六A標準的汽車。第二階段從2023年7月1日起,不能銷售、註冊、上牌低於國六B標準的汽車。

這次主要是在全國範圍內切換,像北京、上海等城市,在2019年就實施了國六B標準。每逢排放標準切換,確實會有一波價格擾動。降價,把舊標準的儘快賣掉;之後,價格回升,繼續賣新標準的車。那麼,問題來了,降價的難道都是國六A的車型?全國到底有多少「國六A庫存車」?我們拿到了一組行研的調查報告,準確的數據不好統計,但大概情況如下:在豪華品牌中,寶馬、奔馳基本切換完畢,奧迪有少部分壓力;在合資品牌中,大眾的大部分車型已經切換,日系的切換壓力比較大;自主切換比較積極,目前壓力較小,只有部分換代周期不湊巧的車型,趕上了。

但有一點很明確,因為排放標準需要清庫的銷量,絕對沒有網傳的600萬那麼多,預計有大幾十萬輛。總結一下,國六B切換肯定讓車企有清庫存的壓力,但還需冷靜看待,這不是「價格戰」的絕對主因,不要被帶節奏,各家車企受國六B切換的影響也各不相同。

寫在最後

核心因素,還是「供大於求」。只要造的多,買的少,「價格戰」還會持續。而毫無疑問,這波價格戰,必然對各車企的銷量節奏,以及利潤釋放產生較大擾動。

本文作者為踢車幫 晞貝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