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索尼中國設計中心負責人鄭奇:如何在全球化時代找到正確的設計語境

數字尾巴 發佈 2024-03-26T07:36:26.628817+00:00

Sony Design 無疑是工業設計領域一塊金字招牌,自大賀典雄 1961 年牽頭成立設計部門以來,Sony Design 用一套獨樹一幟的設計哲學給全世界帶來了無數經典的產品,比如 Walkman、CyberShot 數位相機、PlayStation 遊戲主機,在全世界培養了

Sony Design 無疑是工業設計領域一塊金字招牌,自大賀典雄 1961 年牽頭成立設計部門以來,Sony Design 用一套獨樹一幟的設計哲學給全世界帶來了無數經典的產品,比如 Walkman、CyberShot 數位相機、PlayStation 遊戲主機,在全世界培養了一大批擁躉。賈伯斯就是索尼的忠實粉絲,並把索尼的設計哲學融入了蘋果的審美中,造就了蘋果多款里程碑式的產品。

如果總結一下索尼設計的底色,應該是這三個關鍵詞:簡潔、質感、前瞻性。尤其是前瞻性這一點,讓索尼設計 60 年來致力於做前人沒有做過的事,這正是索尼一直身處浪潮之巔的精髓,如今 Sony Design 又帶來了一套前沿的環保設計理念,以「自然·共振」之名,在「設計深圳」進行了一次主題展列。

在這次主題展列中,索尼將展區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創新環境友好型創新材料和技術的展示,索尼把自己開發的三種環境友好型創新材料:OBM、Triporous 、SORPLAS 以及創新性的農業手法—協生農法;第二部分是多感官的一段 3 分鐘的視頻體驗,應用到了索尼的 4K 投影機、360 空間聲場映射技術(360 SSM),還有將觸覺反饋技術搭載在地板上的振動體驗。這一次的設計主題也是結合了生命的循環概念。

數字尾巴也受邀參加了這場展覽,以此為契機,我們也和索尼中國設計中心(Design Center China)的負責人鄭奇以及索尼中國設計中心資深設計師Pop Zhang進行了一次對話,一起探討了有關可持續材料設計、索尼設計哲學等一系列問題。

索尼中國設計中心(Design Center China)的負責人鄭奇

用可持續材料做設計是一件很酷的事情

可持續材料在設計上的應用,在索尼近年來音頻線上已經有了多例產品,去年 LinkBuds 用到了再生樹脂材料,WH-1000XM5 外殼包裝用到了原始的環保紙,LinkBuds S 特別版機身都使用廢棄塑料製作的,設計上的環保要素也感知很明顯,出乎意料的是消費者對於環保材料的反饋也是相當正向。

鄭奇認為正向的反饋源自年輕人個性化表達訴求的滿足,中國年輕的一代相較於美國和日本,對環境友好這個主題是相當積極的,更能夠接受環保的概念。年輕人中有很多人認為,這是件非常酷的事情。

酷的感知是離不開索尼設計團隊背後的努力,以 LinkBuds S 系列地球藍為例,在這款產品中,材料本身的顏色就是藍色,不需要做任何的噴塗,就能自然地完成一次地球主題的故事性表達,這種從材料出發去完成產品定義的過程,在索尼設計團隊眼中本身就是一個充滿了樂趣的探索。

這種探索背後的歷程其實非常複雜,索尼「原生混合材料」OBM 的誕生,光挑一個竹子的原材料就已經在亞洲好幾個地方做了實地田野調查,最終才選了中國特定地區的竹子。這裡面有多方面的考慮,既要考慮和本地人群相關的各種因素,還要考慮到可持續的植物生長周期,以及運輸過程當中碳排放的問題,由此而來的產品天然具有強烈使命感和故事性。

而索尼設計師的工作則是讓故事性變得更加豐滿,OBM 的材料可以做成白色的,也可以做成其他顏色。但是在設計和開發當中,設計師會重點考慮怎麼樣能夠把它的這種環保型材料的特質表達和敘述出來,去選擇一些大家所能夠理解的色調和質感,一看到材料,大家就可以感知到背後的故事,從多感官來感受自然的美好。

故事性的完善能夠催生出強大的影響力,從而構建出神聖的使命感,帶動和提高更多人的環保意識,這是索尼設計師們的願景。

讓大眾理解和接受新技術,是索尼設計的源動力

本次展會上創新環境友好型創新材料和技術的展示,代表了索尼設計在故事性上的追求,而另外一個多感官展廳,則是索尼設計在技術應用層面的秀肌肉。

這次的多感官展廳結合了索尼多項新技術,比如地板振動、360 空間聲場映射技術以及索尼 4K 投影,通過三者在空間上的連攜,營造了一個沉浸式的 3 分鐘感官體驗,我在門口觀察了每一個從展廳出來的參觀者的表情,無一不面露驚嘆之情。

對於為何要做這麼一個多感官展廳,鄭奇先生表示,索尼設計一直是有一個傳統,會把設計和索尼比較新的、有特點的技術融合在一起,達到突出新技術或概念的效果,用設計語言來表達,來輔助於空間上面的設計。一切的呈現,都是為了用大眾能夠理解和接受的設計語言去體現這個核心點。

這個理念也是與時俱進的,從最初孤立的產品設計與技術的結合,到現在側重於內容設計與技術的複合型呈現,索尼設計隨著時代的變遷,也不再局限於形式的輸出,更加側重於表達本身。

索尼中國設計中心資深設計師 Pop Zhang

表達本身也是多元的,作為一個國際化組織,索尼的設計中心每年內部都會有項目讓全球每個地區的設計師參與,從一個全球視野做調研,在互相交流中,去達成國際語境下跨文化的表達,從而達成一個共通的理解。形成共識之後,再落到本地,結合每個設計師的背景,然後對於本地化的理解,再轉換成不同的產品、UI 或者是空間設計,這是索尼設計中心獨特的文化。

設計是一場尋找共情的旅程

設計和技術的關係,一直以來也處於一個很微妙的狀態,尤其是在內卷嚴重的消費電子領域,一款產品誕生的背後充滿了設計與技術之間的爭論與妥協。在去年關於產品設計最火的是 iPhone 14 Pro 的靈動島,一經推出惡評如潮,但卻讓 iPhone 14 Pro 的銷量水漲船高,有人說這是蘋果對於賈伯斯設計先行理念的一次背叛,是設計為功能讓步的代表,作為賈伯斯最推崇的公司,索尼是怎麼看待設計和功能的平衡的呢?也是我在參會之前最好奇的點。

在鄭奇先生看來,這個問題在索尼也沒有定論,對於業務線龐雜的國際性公司來說,項目有很多,類型不同的也有很多,沒有說一定要設計為技術服務,或者技術為設計服務,同樣是一個兩者都需要做充分考量的事情

但核心是,如果要以科技和設計創意的力量來傳遞感動,這兩者一定是相輔相成的,為什麼?因為設計不是一個藝術家,他的使命不在於自由創作,而是滿足需求,而比較硬核的科技很難直接給到消費者,可能大眾的接受度沒有達到對應的水平,所以怎麼樣靠設計把硬梆梆的技術順理成章融入到日常生活中?這就需要去設計。從這個層面上來說必須先有技術,然後設計介入去思考如何讓人用到這個技術。

但是也有相反的例子,Pop Zhang 補充道,在索尼的內部,設計每年會做提案,在草案中去展望未來的設計需求,從而去驅動技術部門去做對應的研發,這是設計驅動技術的案例。

索尼設計中心在 60 周年的時候做了一個叫作 2050 的特別企劃,這個項目就是從設計師的角度出發,怎麼樣前瞻性地去展望 2050 年人類的生活狀態。這種狀態下,應該給消費者做什麼樣的解決方案跟產品,比如浮在水上的房子之類的。這樣的展望,就會變成提案性的設計給事業部。

這個過程被鄭奇先生比擬為先畫一張唯美的圖,然後內部引起共情,達成共識共同要朝著一個方向努力,可能這個過程會很長期,需要足夠的耐心去等待。而索尼數以百計的黑科技,有很多誕生的源頭都只是一個大家覺得不錯的提案,私下裡做著做著成熟了變成項目,最後改變了世界。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