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時期三賢之一著名書法家文彥博七幅傳世經典書法作品賞析

聽月工作室 發佈 2024-03-27T09:58:56.831037+00:00

北宋時期大儒史稱介休三賢之一著名書法家文彥博七幅傳世經典書法作品賞析琴棋書畫,古代被稱作文房四藝,是文人墨客頗為稱許的娛樂活動,古人認為,撫琴、弈棋、寫字、作畫,或者只是聽琴、觀棋、賞字、閱畫,領會詩情畫意,能賞心悅目,陶冶情操,有益於健康和長壽。

北宋時期大儒史稱介休三賢之一著名書法家文彥博七幅傳世經典書法作品賞析


琴棋書畫,古代被稱作文房四藝,是文人墨客頗為稱許的娛樂活動,古人認為,撫琴、弈棋、寫字、作畫,或者只是聽琴、觀棋、賞字、閱畫,領會詩情畫意,能賞心悅目,陶冶情操,有益於健康和長壽。北宋時期出現的那些生活用品、山川河流,真實地反映了當時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科技水平,結合字畫年代背景的記載,賞字更是別有一番趣味。

——題記

宋朝歷史從960年宋太祖趙匡胤黃袍加身、建立宋朝開始,一直到1279年趙昺跳海殉國為止。共計將近320年。

宋於1126年-1127年發生靖康之難,徽、欽二帝皆被金人擄去,宋室被迫南遷臨安(今浙江杭州),與入侵的金國以淮水、大散關為界,史稱南宋,此前建都汴梁時期的宋稱作北宋。1276年,都城臨安陷落,南宋亡於蒙古可汗忽必烈建立的元帝國的征服。

北宋統一以後,宋太祖對書法並未給以重視,更沒有像唐代那樣採取各種措施。因此,一些士大夫也就漠然對待。歐陽修曾這樣感慨:"書之盛莫盛於唐,書之廢莫廢於今。" 儘管如此,宋代書法在延續前人的基礎上,形成了鮮明的時代特點:一是突破唐人重法的束縛,而以自己為主,以意代法。努力追求能表現自我的意志情趣,形成"尚意"書風。蘇軾的"我書意造本無法",黃庭堅的"凡書畫當觀韻",強調"韻勝",皆是此意。其二是有意將書法同其他文學藝術形式結合起來。宋代書法大家同時又是文學家、畫家。蘇軾說:"詩不能盡,溢而為書,變而為畫。","退筆如山未足珍,讀書萬卷始通神",不僅認為書畫和詩一樣,是表現自我的手段,而且強調文學修養對提高書法藝術的作用。

北宋草書在前代草書發展的基礎上,並沒有簡單的對唐代草書進行全面繼承,也沒有盲目地對魏晉草書盲目崇尚。北宋書家通過自己的努力,用草書這一書體展示出代表宋代書法的鮮明特徵,草書也成為了這些書家書寫性情的最好載體。北宋草書家大致分為兩派,一派是偏重於對草書傳統的繼承,另一派是創新型書家。

法帖是指匯刻名家書法墨跡在石、木版上並拓印成可供人們學習的墨本。此前,南唐已有《升元帖》、《澄心堂帖》等法帖。宋代最早的法帖是《淳化閣帖》。此後刻帖的風氣漸盛,又有了潘師旦摹刻的《絳帖》、細白和尚摹刻的《潭帖》,由蔡京負責摹刻的《大觀帖》等。《寶晉齋法帖》等宋代法帖。

下面我們一起分享北宋大儒就是史稱介休三賢之一書法家文彥博書法作品。

文彥博(1006-1097)字寬夫。汾州介休(今山西介休)人。就是現在的山西介休,在世92年(1006-1097),北宋時期著名政治家、書法家,史稱介休三賢之一。文彥博在歷史上是一個神童,更是一位賢相。經歷了北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出將入相50年,功業巍巍,權位顯赫。

自古文人多清高,在文彥博看來,書法只是小技,只是當作工具而已,平生不以書法得名,也不會有像後來的米、蘇、黃等人對書法的研究精神(蘇軾生於1037年、黃庭堅生於1045年、米芾生於1051年)。由於他滿腹經綸,博古通今,胸中珠璣羅列,流露在書法上,卻也卓爾不同凡響。

文彥博小時候的兩個故事至今被人們津津樂道,其一是文彥博有兩個罐子,做錯事放黑豆於其中一個罐中,做對事就放紅豆於另一個罐中。每天檢查紅、黑豆的數量,日積月累,黑豆越來越少,紅豆越來越多。另一個故事是文彥博與小朋友踢球,球誤入深深的樹洞中,眾人無計可施,文彥博想出一法:用水灌樹洞,水滿而球浮出。前一個故事講文彥博的嚴於律己,後一則故事則講他的機智和聰明。也許這種品格正是成就了他以後的事業。文彥博信奉佛法,晚年更甚,曾和淨尹法師集合十萬人舉行淨土的法會。

彥博工書善墨翰,結字疏宕閒雅,筆法清勁,筆勢飛動,風格英爽,蘊藉凝重,頗有唐人風致受顏真卿書法影響尤深。宋周必大《益公題跋》云:"公年過七十,筆力猶清壯如此,非獨見所養深厚,亦足占壽考之祥矣。"又云:"公字雖不甚置意,亦時有唐人風致,非無師法者。"

宋黃庭堅《山谷集》云:"潞公書筆勢清勁,真不愧古人。"宋樓鑰《攻愧集》云:"潞公翰墨飛動,使人望而畏之。"宋朱長文《墨池編》云:"文潞公書,風格英爽。"

存世書跡有《內翰帖》(又稱《得報帖》)、《三札卷》、《文彥博題詩》、《左藏帖》《王拱辰墓誌(篆蓋)》《祠部帖》、《行書白鸚鵡賦長卷》等。

北宋著名書法家文彥博《內翰帖》賞析

北宋書法家文彥博尺牘《內翰帖》(又稱《得報帖》)行書 紙本橫 26.4厘米縱43.4厘米,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內翰帖》,凡十行,(此帖《三希堂法帖》改作十一行)每行字數不一,共七十一字。

釋文:彥博啟,先此郵中得報,內翰奄棄盛年。久忝知契,聞訃摧咽,況乎天性,何可勝處?切須自勉。老年如何當此,生於前年,罹此痛,猶賴素曾留意於無生法,故粗能自遣,幸聽愚者之言。彥博。

此貼是目前所見文氏書法中之佼佼者,筆法講究,取自「二王」,點畫遒勁、流暢,方圓兼施,有筋有骨,很得自然變化之趣,立意很高,散發著濃濃的書卷氣,散淡平和,是文彥博性情、學養的真實流露。

整幅作品,布白勻整,開闊疏朗,賞心悅目。第七行第5字「年」結字奇崛,上部向右傾極度誇張,下部分剛向左求得平衡,印證了文彥博書法求趣的說法。再如第九行的「生」字,寫得也是天真爛漫,很有童趣。開篇二字「彥博」顯得小,用筆豐厚結實,可以想像他書寫時鄭重的心緒。越寫到後面,行筆越快,進入忘我之佳境。連筆不多,字字行距有緊有松,行筆輕鬆,一、二、五、六、七、九行下方字與字的間隔更緊密。

難能可貴,此帖空靈味淡,筆畫遲澀,不見絲毫油滑,顯出「人書俱老」的境界。宋人評說文彥博書法的言論流傳最廣者莫過於黃庭堅了。他曾說:「余嘗謂潞公云:公書極似蘇靈芝。公曰:靈芝墨豬耳。蓋不肯與靈芝爭長……筆勢清勁,真不愧古人。」蘇靈芝在唐代書名很盛,後世還將他與李邕、顏真卿、徐浩並稱。蘇靈芝書法以肥、正聞名,將文彥博書與之比較,實無相同之處。總體上講,蘇書仍是「尚法」,而文彥博則是「尚趣」,皆沒背離時代特點。黃庭堅既然知文彥博書法「筆勢清勁」,這就自相矛盾了,對書法評論是不負責任的話了。

北宋著名書法家文彥博《三札卷》賞析

北宋著名書法家文彥博《三札卷》又名《三帖卷》,紙本 行草書 縱43.6厘米橫223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此貼是《護葬》、《定將》、《汴河》三帖聯裝,中間有宋印騎縫,可推斷宋時原裝即此。此帖用墨較干,飛白成分多。第一部分寫得蒼秀、精到。而第三部分則隨意,用筆輕重變化較大,似意不在書,時有塗改,可能是件草稿。內容為葬禮、浚河等事,是文彥博晚年之作。卷上有宋賈似道,明黃琳等鑑賞印。傳世品,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此帖筆勢清勁,風格英爽,振筆揮灑無意求工者,而一種渾樸之氣溢於褚墨間,是文彥博傳世的罕見書跡,張珩認為此為文彥博傳世墨跡第一,屬我國第二批禁止出境展覽文物,國寶級文物。

釋文:適見報狀,已差趙待制離、張都知茂叔鄖王葬禮使副送都廳。凡干葬禮事節,速牒護葬使司,並牒管勾 貴早見集。 仍看詳牒語周備,如法修寫。

預差定將來監開浚漕河官。

准都提舉汴河堤岸牒。為洛口水小,有妨行運,請權閉分 洛堰口。權住放水入城。留府。即時已閉斷分洛堰入城水口,比欲更將午橋入城伊水閉斷。叉為正值磨焦踏舶,年計事大,遂將入城伊水一支,以岸分水小口子依例封閉,專用伊水一支動磨磨焦。其水只自磨下且流過便卻自東羅門出城合洛,並不滲耗卻水勢。

尚慮寅夜未得雨澤,伊水減小,又妨動磨磨焦,卻致將焦麥配與步磨行轉致不便,有妨踏麴。今勘會除睦仁官磨,上下有私磨四盤。今來只因睦仁官磨帶得使水。比西河諸磨一例停住。乃是優幸。今擘畫將合磨焦麥量事分配與四盤水磨,都廳相度配定分數。磨焦所貴,早得了,當卻令眾戶使水戶依舊使水。

《三札卷》整體書風雖不完全一致,但通篇率性揮毫,字裡行間盡顯流暢自然之態。這與文彥博當時所處時代書風有關。書法發展到宋代,尤其是到宋代中期,減少了對法度的鑽研,而一直賡續在唐代已然興起的浪漫主義書風,並進一步拓展,造就了「尚意」的書風。「尚意」書風主張「放筆一戲」「信手自然」,追求「無法之法」「不工之工」,強調行文的率性能呈現出自然的狀態,而《三札卷》把此風貌體現得淋漓盡致。

文彥博的《三札卷》通卷看上去就如行雲流水一般,沒有絲毫的做作或故弄玄虛之態,而是內心情感的真實流露,無雕琢之氣。行間距的疏密排布更是恰到好處,無精心安排之意,一切都顯得渾然天成。整體章法的剞側、動盪不大,但在一行之間卻可見其變化。如「口水此」一行,「口水此」三個字重心明顯向右傾斜,到「欲」字開始向回拽,「將午橋」三字已轉正。書寫時有敗筆就塗抹掉,寫在一旁,更顯其率性隨意,天真爛漫。

《三札卷》用筆爽健清勁,隨意而適。正如宋黃庭堅《山谷集》云:「潞公書筆勢清勁,真不愧古人。」取法似有王逸少之意,中側並用,既顯敦厚樸實之質,又呈溫婉靈動之姿。如「大」字、「得」字、「遂」字等都是採用側鋒行筆。「羅」字、「河」字等皆是運用中鋒。此帖的字形結構疏宕閒雅,有飛動之意,大有吸取楊凝式之書風。如「流」字、「過」字、「專」字、「貴」字等,通過字形本身的左顧右盼,上下俯仰,形成一種跌宕之勢。

《三札卷》用筆,墨色的枯濕變化最為精妙,沉穩中體現著流動。從濃厚的墨色到滿是飛白的過渡,給人以強烈的視覺衝擊,同時也表現著一種信手拈來的自然美。正是因為這種似「游魚得水,景山興雲」的自然,使文彥博的書作體現著一種雅逸俊邁的書卷氣甚濃的文士書風。

北宋著名書法家文彥博《文彥博題詩》賞析

北宋著名書法家文彥博《文彥博題詩》從書法史看,文彥博時代也是一個重要時期,蘇、黃、米、蔡自不必說,薛紹彭、周越等也是當時著名的書家。大臣、政治家、文學家而兼擅書法者有葉清臣、范仲淹、富弼、歐陽修、呂公弼、趙抃、韓絳、王安石等。與上述這些人相比,文彥博就名聲來說,偏弱了些,但實際水平應是中上的。清代《澄鑒堂石刻》中刻有他的行書題詩。1976年,洛陽伊川縣城關鎮窯底村西出土《王拱辰墓誌》。

此志由安燾撰文,蘇轍書丹,文彥博篆蓋。志立於元豐八年(1085),此時文彥博已79歲,篆書尤嚴謹工整,很見功夫,可知文彥博不僅能行書、行草,足見他基本功非常紮實。《澄鑒堂石刻》題詩寫得十分灑脫,字勢開張飛動,轉折處見稜見角。題詩倒有紀年,書於元祐元年(1086),此時的文彥博已是八十高齡的老人了。

北宋著名書法家文彥博《左藏帖》賞析

北宋著名書法家文彥博《左藏帖》釋文:左藏至親人至得書知安甚慰知,非久上京別求,差遣不知所求如何事理可否恐枉,去略示其所圖何如冬初加重彥博咨。

文彥博著有《大饗明堂紀要》二卷、《藥准》一卷,已佚,今存《文潞公集》40卷,收入《山右叢書》中。文彥博詩六卷,以明嘉靖五年平陽王溱刻《文潞公文集》四十卷本為底本。參校明嘉靖五年王溱刻,清季錫疇、瞿熙邦校本;明嘉靖五年王溱刻、傅增湘校補本;影印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另從《施注蘇詩》、《輿地紀勝》等輯得集外詩九首、附於卷末。

北宋著名書法家文彥博《王拱辰墓誌(篆蓋)》賞析

北宋著名書法家文彥博 《王拱辰墓誌(篆蓋)》

雖說文彥博書法在北宋書壇的地位並不高,與宋四家等人更是無法相提並論,但這並不妨礙人們對其書法藝術的研究和評價。而這其中對文彥博書法評說流傳最廣者莫過於宋人黃庭堅了。他曾說:「余嘗謂潞公云:公書極似蘇靈芝。公曰:靈芝墨豬耳。蓋不肯與靈芝爭長。今觀《到洛為兒子赴許昌帖》,筆勢清勁,真不愧古人。」蘇靈芝在唐代書名很盛,後世還將他與李邕、顏真卿、徐浩並稱。然蘇靈芝書法以肥、正聞名,將文彥博書與之比較,實無相同之處。總體上講,蘇書仍是「尚法」,而文彥博則是「尚趣」,皆沒背離時代特點。也許正是這種自相矛盾的評說才讓後人對此津津樂道吧!

北宋著名書法家文彥博《祠部帖》賞析

北宋著名書法家文彥博 《祠部帖》文彥博的書法頗有唐人意思,他的結字疏宕閒雅,筆法清勁,筆勢飛動,風格英爽,蘊藉凝重,似從顏魯公出。宋周必大《益公題跋》說:「公年過七十,筆力猶清壯如此,非獨見所養深厚,亦足占壽考之祥矣。」又說:「公字雖不甚置意,亦時有唐人風致,非無師法者。」宋黃庭堅《山谷集》也說:「潞公書筆勢清勁,真不愧古人。」宋樓鑰在《攻愧集》中說:「潞公翰墨飛動,使人望而畏之。」宋朱長文《墨池編》稱:「文潞公書,風格英爽。

文彥博也愛寫詩、詞,但所留甚少,且多與政治有關。《全宋詩》273~278輯錄有其詩集,集外輯得佚詩九首,《<全宋詩·文彥博詩>輯補》輯有《全宋詩》失收佚詩35首又二句。《全宋詩訂補》輯得佚詩一首。《全宋文》卷641~卷659輯錄他的文集,集外補輯53篇。《全宋詞》錄其詞一首。

北宋著名書法家文彥博《行書白鸚鵡賦長卷》賞析

北宋著名書法家文彥博 《行書白鸚鵡賦長卷》之一

北宋著名書法家文彥博《行書白鸚鵡賦長卷》此卷縱49厘米,長872厘米。全卷253個蒼勁有力的行書大字,每字約12厘米見方,每行2至5個字不等,共64行。全卷由八小段接連而成,紙屬古代麻紙一類,紙色老黃近咖啡色。卷末落款「文彥博」三字,無日期,鈐二印。上印系白文「文彥博印」,下印系朱文「寬夫」。每印約6厘米見方,印色為深紅硃砂色,印文字跡清晰。白文爽利,略粗獷而不失規矩。朱文略似鐵線而四平八穩,有宋之古風,當出名家之手。所書之用墨應屬上乘油煙墨,雖歷千年,字跡已有絲絲龜裂之紋,但總的看來十分精神亮麗。

因文彥博身居高位,對於文房四寶的選擇自然要求較高。卷尾有縱49厘米、橫69厘米的一段題跋,由紹興俞家驥為文,其老友賀培新書,行書流暢秀麗,一氣呵成。題跋中詳細說明文潞公《白鸚鵡賦》行書長卷一直由文氏後代保存,至清代由山西官員道尋觀察所收藏。長卷之後原有秀多歷代名家題跋,因卷子太長,分成上下二卷,上卷即此潞公書法,下卷乃歷代名家題記。官員的後代因兄弟分家各得一卷,最終由於家道中落,由在山西做官的俞家驥以重金購得。

北宋著名書法家文彥博 《行書白鸚鵡賦長卷》之二

千年古物一分為二,至今無法完璧,殊為可惜。俞先生在戊辰年移居北京(按:應為1926年),就在這一年將長卷重新裝裱。14年後此卷又被賊人偷去,第二年緝到賊人,長卷歸還。

北宋著名書法家文彥博 《行書白鸚鵡賦長卷》之三

細察此卷,可見多處蟲蝕和斷裂接拼痕跡,當揭裱過多次無疑。長卷落款後有收藏印章6方:一方朱文「文原之印」,一方僅剩半印朱文「二泉」,一方朱文「天思山房」,其餘3印皆無法辨識。卷子前端也有收藏印章6方,惜無法辨清印文。

《白鸚鵡賦》長卷,當為文彥博75歲左右所書。文公身體強健,文武雙全,七八十歲時仍要職在身,各地奔走,甚至親自參加疏理河道、興修水利之事,在這段時間創作《白鸚鵡賦》的可能性是最大的。全篇以白鸚鵡的驕健雄姿、深遠目光來寓示為人處世之哲理,借物喻志,敘情暢懷。文公筆墨功底深厚,此件當為一氣書成之佳作,每個大字寓方於圓,神姿英爽,筆筆中鋒,氣韻充盈,或如珠落玉盤,亦如開張強弓。所以黃山谷評論「公書極似蘇靈芝」是非常中肯的。

《白鸚鵡賦》長卷未入過內府,故未能廣泛地流傳研讀,有此眼福之人少之又少,比起《內翰帖》和《三札帖》其有很多優勝之處。內府所藏這兩件具是文公隨手所書文翰,雖書法精美成熟,但系小品短文。而《白鸚鵡賦》長卷是文公精力旺盛時所作,以詩詞歌賦來敘暢人生情志,一氣書成,翰墨飛動,有靈芝之形神氣質。長卷最後落款「文彥博」3個大字更為精美,將相之大氣度表白無遺。下面所鈐二印篆法超群,配合完美,也可能是目前僅存的文公千年寶愛雙印遺珍。當然這些都是本人之膚淺研究,以求教於專業研究之學者。

文公墨寶已歷千年,輾轉藏家之手。余亦為山西雁門文族後裔,雖有此寶,但心中時存遺憾。因此墨寶之下卷,即有宋、元、明、清歷代名人題跋之部分,不知今日流落何處。世事難料,但願數十年、數百年後上下二卷銜為完璧,此為余之心願,亦為我中華民族之大幸也!

從書法史上看,北宋時期的蘇、黃、米、蔡自不必說,薛紹彭、周越等也是當時著名的書法家。政治家、文學家而兼擅書法者有葉清臣、范仲淹、富弼、歐陽修、呂公弼、王安石等。與上述這些人比,文彥博可謂是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總體水平中等偏上。

誠然,文彥博的書法成就有限,但他對北宋尚意書風高潮的形成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視的。正如徐利明先生在《中國書法風格史》中所講道:「北宋後期所展現的'尚意』書風的鼎盛景象,有一個醞釀、漸進的過程,而北宋初期的李建中、李宗諤、林逋,和中期的范仲淹、文彥博、歐陽修、司馬光以及古典主義的代表人物蔡襄,都在客觀上從不同角度、在不同的程度上為後期尚意書風高潮的形成,做了積極的準備和必要的鋪墊」。

北宋草書的發展是處在由唐向元明清發展的一個過渡時期,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在草書書法發展史上來看,北宋草書仍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個環節。從整體上是積蓄力量將北宋草書的影響逐漸擴大,宋太宗、王著正是其中的核心人物。黃庭堅代表了北宋草書的巔峰,狂草的創新極大豐富了後世對草書章法以及筆法的認識,後世更將黃庭堅淋漓盡致的草書風格推向極致。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