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真正的公正?

花寂花開 發佈 2024-03-28T09:08:29.407238+00:00

仔細想想 就感覺這個情節其實是挺奇怪 這些人一般都是旁聽 很多人並沒有學習過法律 卻能對法官的裁決是否公正產生質疑 如果問他們法律依據是什麼 卻又說不出個所以然來 可每個人又都有著對事情是否公正的看法。這書難道是讀到狗肚子裡去了?

曾經看過些電視劇 有的情節是法官判決後 旁聽人紛紛喊著審判的不公

仔細想想 就感覺這個情節其實是挺奇怪 這些人一般都是旁聽 很多人並沒有學習過法律 卻能對法官的裁決是否公正產生質疑 如果問他們法律依據是什麼 卻又說不出個所以然來 可每個人又都有著對事情是否公正的看法

美國的法庭 除了法官和律師 還會有一些陪審團 這些陪審團人員 多數沒有系統的學過法律 卻可以裁定是否有罪 有著舉足輕重的重要性 有些律師會鑽法律的漏洞 根據現有法律唇槍舌劍的辯論 讓人感覺這條法律適用 那條也可以 影響法官的判決 幫人逃避法律的制裁 可陪審團不懂法律 卻能依從常理來裁定 反而能有讓人感覺公正的判決

公正在百度百科的解釋是 倫理學的 基本範疇 ,意為公平正直,沒有偏私。沒有偏私是指依據一定的標準而言沒有偏私,因而,公正是一種 價值判斷 ,內含有一定的 價值標準 ,在常規情況下,這一標準便是當時的法律。公正在英文中為 jus tice,英語中的jus本身就有法的意思,公正以jus為詞根演變而來,也說明了這一點,任何一個社會都有自己的公正標準。所以,公正並不必然意味著「同樣的」「平等的」


即然是價值判斷 因為每個人的價值觀不盡相同 所以公正並不意味著是絕對的平等 比如說國家的稅收 如果窮人和富人一樣多交稅 會讓人感覺不公平 可如果富人和窮人一樣交的稅少 也會讓人感覺不公平 可富人要比窮人多交多少稅呢?每個人的判定又是不同的 這就需要合理數據分析規劃

所以法律是在陪審團裁定是否有罪後 還要經過法官依據法律的判決 才能判定是什麼罪 因為陪審團沒有系統的學過法律 只能依從價值觀來判決是否有罪 而有罪是什麼罪 需要判多少年 這點所有的人價值判斷又是不同的 而法律也有一定的寬容度 比如法律規定判一至三年 那究竟是判一年合適還是三年?如果相同的都判三年又是否真的公正?如果要交處罰金 那又處罰多少為合理?單純的認為富人多交罰金 窮人少交罰金 又是否公正?所以公正並不意味著同樣的

儒家思想認為 人有四心 惻隱之心仁之端也 羞惡之心義之端也 辭讓之心禮之端也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這就是儒家四心 這四心人人都有 與天俱來 這也是儒家認為人性本善的依據 人之所以能夠明辨是非 就是因為有了是非之心 陪審團能夠在不熟知法律的情況下 依然能有公正的裁決 這就是依靠人的是非之心

仗義每多屠狗輩 負心多是讀書人 以前我對這句話感覺很困惑 怎麼書讀的多了 反而不如沒讀過書的人仗義?這書難道是讀到狗肚子裡去了?

有的人因為書讀的多了 反而會陷入了教條主義 學而不思則罔 光學習不懂思考反而會陷入迷茫 反倒是不如不讀書的人 用本心判定來的純粹公正 比如現在有的言論說 找對象找條件好的 找長的帥的 找這種那種的 然後又列出一大堆理由 讓人看了感覺深以為然 卻忘了找對象應該找個喜歡的 對於本來應該是簡單的感性的事 多了一大堆似是而非的理性理由 以至於條條框框越來越多 教條讀的多了反而抹殺了本心 這也就是為什麼 我們總懷念上學時純真的愛情 條件談的多了 讓人感覺不是在談戀愛 而是在談生意

儒家思想認為 修行就是去除欲望 讓人回歸本心的狀態 其實這個理論倒也不光是儒家思想獨有 道家思想復歸於嬰兒 佛家思想明心見性 說的也是這意思

所以我們應該不忘初心

不要讓欲望迷失了本心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