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妃子下葬之時,為什麼都要堵上肛門?這正是古人智慧之處!

歷史星空回望 發佈 2024-03-28T14:44:04.909475+00:00

我國經歷了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從炎黃遠古時期,到夏商周奴隸制時期,再到秦始皇開創的封建帝制時代。在先秦時期,奴隸制文明得到發展,在那時人們觀念中奴隸等同於牲畜,只是一種會動會說話的物品。

問題:如何才能每天讀到這樣的故事?

回答:點擊右上方「關注」小編頭條號!

我國經歷了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從炎黃遠古時期,到夏商周奴隸制時期,再到秦始皇開創的封建帝制時代。墓葬文化一直貫穿始終,歷代統治者都十分注重喪葬禮儀。

在先秦時期,奴隸制文明得到發展,在那時人們觀念中奴隸等同於牲畜,只是一種會動會說話的物品。因此,先秦時期,帝王死後活人殉葬的習俗,十分普遍。

自秦始皇開始,建立了大規模的墓葬坑,製作兵馬俑等陶俑殉葬。但是人殉制度,卻在後來朝代中,不斷死灰復燃。甚至到了明朝時期,還有人殉的陋習。

而一些朝代中,人殉群體的重要組成者,就是那些死去皇帝生前的妃子。這些古代的女性,生在男權時代,自然無法去抗衡這些殘酷的行為,無奈成為帝王墓穴中陪葬品之一。

然而,無論是考古發掘還是史料文獻之中,對於下葬的妃子(無論是殉葬還是死後合葬),都會有一套標準的流程,其中有一個環節就是要堵住她們的肛門,這又是為什麼呢?

在說這個之前,我們先來看一下,1951年出土的萬曆七妃墓的考古研究情況。七妃墓中,考古專家挖掘出了許多珍貴的文物。

其中,就包括每具棺槨中都存在的9件玉器。這9件玉器中又有1件玉器,形狀規則十分奇特,一般呈現錐子形狀,通體狹長潤滑。

考古專家將這些玉器進行研究發現,這些玉器本身沒有孔洞,也沒有雕刻任何紋飾,非常的簡約質樸,而其形狀各異,且大部分不呈現對稱結構。

我們知道古人喜歡把玩玉器,尤其是王公貴族尤其喜歡幹這個,因此許多玉器成為陪葬品。但是這些個七妃墓的玉器,明顯不具備把玩的功能。

那麼它們是做什麼用的呢?

考古學家對此其實並不陌生,在以往的墓葬挖掘中,經常也可以發現類似的玉器,甚至漢朝的殉葬妃嬪棺材中,也有類似發現。

經過對於歷史古籍的考證比對,專家們確定七妃墓中每個棺槨里的玉器,並非妃子們生前裝飾品,而是一種承載特殊功能的玉器——「玉塞」。

「玉塞」是用來堵住死者九竅的。我們知道人體「九竅」,指耳、眼、鼻、口等有孔部位,肛門也是其中之一。

前面說的,狹長溫潤的錐子形「玉塞」,主要就是用來堵死去妃子肛門的。

那麼為什麼古代妃子死去的時候,要用「玉塞」來堵住九竅呢?

因為,在古人看來,死亡並不是生命的終結,死後只是進入另一個世界。為了在另一個死後世界,繼續生前的榮華富貴,他們會想盡辦法保持屍身不腐,而屍身不腐是進入那個世界第一道門檻。

一些王朝為了讓帝王死後,繼續享受死前一樣的待遇,往往會命令生前的妃子為自己殉葬。而納入殉葬範圍的妃子,也是要經過一系列的具體流程的,並不是簡單的殺了或者趕進墓中等死。

確定了殉葬妃子之後,皇宮就會有專門的太監來監督殉葬妃子的生活起居,直到下葬之時到來。這裡的監督,主要就是讓妃子們提前斷食,一般只供應續命的流食,這麼做是儘量減少屍身中食物殘渣。

因為古人發現,人死後屍體在不斷腐敗過程中,屍身里的食物殘留會通過各種部位,比如肛門之處排泄出去,從而影響屍體防腐,特別是貴族們,屍身流出異物,也會影響死後尊嚴。

因此,除了死前要輕斷食之外,死後第一時間便會用上面說的專用的「玉塞」堵住肛門等九竅,以防止污物排出體外。

根據葛洪《抱朴子》中記載:「金玉在九竅,死者不朽。」也就是說,如果達到人死後九竅不通,身體就可長生不老,永垂不朽。

那麼為什麼是用玉器來堵人身體的這些「缺口」呢?這主要有兩個方面原因:

一是玉器,在古代是貴族的象徵,具有很高的價值,且易打磨成各種形狀,也能夠體現死者的尊貴。

二是玉器有其特殊功能。這就要說到一種古人常用的水銀防腐法,他們通過將屍體浸泡在水銀之中達到拒腐效果,而玉本身的性質奇特,它們和水銀結合水銀便會凝固住,於是便能更好起到屍體防腐效果。

堵住死者包括肛門在內的九竅,在古代即使有能換來不朽升天等迷信成分,也有其便於屍身防腐的科學依據。

即便是今天,一些殯儀館人員通常也會通過一定方式堵住死者肛門等處,以防止屍身過快腐爛或體內各種殘渣、液體等從中排出。

其實,這種做法,現在來看也無疑是對死者的另一種尊重,從中我們也能看到古人的智慧之處。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