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豆為人類文明拓展了一種可能,德國的建立土豆居功至偉?

虎山行評茶 發佈 2024-03-29T15:00:18.615987+00:00

土豆,一種孕育近代文明的作物。尤其對歐洲現代化進程以及世界霸主地位的確立而言,馬鈴薯更是必不可少的糧食。土豆的偉大,表現為其令人驚嘆的人口供養。同一種植面積土豆淨收穫量為小麥淨收穫量的3倍。再加上種土豆所需的人力遠不及種小麥。

土豆,一種孕育近代文明的作物。尤其對歐洲現代化進程以及世界霸主地位的確立而言,馬鈴薯更是必不可少的糧食。


土豆的偉大,表現為其令人驚嘆的人口供養。同一種植面積土豆淨收穫量為小麥淨收穫量的3倍。再加上種土豆所需的人力遠不及種小麥。土豆還具有非常頑強的生命力,即使是高寒地區或者貧瘠地帶也可以栽培。正是由於土豆的頑強生命力,使人們能夠在小麥和水稻均不能存活的土地上種土豆,從而極大地擴大了人類的活動範圍,也為文明增加了更多可能性。



雖說土豆是近代歐洲繁榮強盛的根基,但這自然的恩惠最初是饋贈給了南美洲的印加帝國。土豆原產地位於南美洲安第斯山脈的喀喀湖一帶,當時居住在南美洲上的人獲取能量的主要來源又是另外一種植物--玉米。近來研究表明,南美洲人民在那時還可能已把土豆列為每日食物來源之一。

南美洲最為燦爛的文明,要算是印加帝國。十四至十五世紀,印加帝國人口由600萬人增加到800萬人,其都城在那時已有高大石質建築。能夠維繫這一偉大文明的糧食正是土豆。

至十六世紀因西班牙人入侵印加帝國被毀。此後西班牙人將南美洲土豆傳入歐洲大陸。


土豆因為一場戰爭而擺上了人們的餐桌


十六世紀時,南美洲飄洋過海來到歐洲大陸,土豆起初實際上還沒有得到人們的青睞。土豆原本被認為是觀賞性植物,沒有人想到土豆會是一種如此偉大的食材。


在以土豆為食的問題上,歐洲居民表現出了強烈的牴觸情緒。加之土豆芽與皮有一定毒性,稍加傳播土豆就被冠上「引發傳染病」的大帽子。



使人改變土豆偏見的,是「三十年戰爭」—天主教與新教徒之間最大的一場宗教戰爭。那次戰爭期間,瑞典,丹麥,西班牙和其他國家的部隊把德國的領土搞得一片荒蕪。

而土豆之所以了不起,是因為即使耕地遭到軍人踐踏毀壞,收穫時期也能獲得--量化豐收。對小麥這樣的傳統穀物而言,田地一被破壞,在收穫時節便基本顆粒無收。而且土豆由於生長於地下,即使對耕地有一定損害,也可以確保其免受危害。人們發現種植土豆的土地倖免於災難。對土豆的態度逆轉。


而土豆恰好幫助了正在興起的普魯士國家嬴得了戰爭


土豆剛在德國站穩腳根,便迎來改變德國和歐洲歷史的光輝時期。儘管德國人在「三十年戰爭」的悲劇中發現了土豆的重要性並開始大規模種植,但種植土豆的熱潮僅限於德國西部。直到新興國家普魯士的崛起,德國東部地區的民眾才對土豆產業產生了關注。


依靠土豆普魯士取得強盛國力


十八世紀普魯士曾有過腓特烈一世、腓特烈二世這兩個看重軍事的君王。父子倆為使普魯土脫貧、向軍事化邁進、成為一個強大國家付出了巨大的努力。除了強化士兵訓練外,他們還逐漸把土豆作為一種重要能量來源。尤其是腓特烈二世的《馬鈴薯法令》幾乎強制規定了農民必須規模化種植馬鈴薯。



其效果自然有目共睹。1740年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開始後,普魯士軍隊不但從實力強大的奧地利帝國那裡奪走了西西亞地區,而且在隨後奧地利對普復仇戰的七年間一直堅持到最後都沒有投降。當時普魯士在強大奧地利,俄國和法國的圍攻下,曾遭遇滅國危機,然而他們並不放棄,反而奮戰到最後,劈出了一條通向強大國家的荊棘之路。


一般認為,奧地利王位繼承和七年戰爭期間普魯士軍隊之所以能取得強盛成績,是腓特烈二世非凡的軍事天賦所決定。事實上,再非凡的軍事素養,也要有能完美執行命令的堅韌戰士作為後盾。當時普魯士士兵因為土豆供應充足,所以能得到比敵國士兵更為充足的養分,充足的養分讓普魯土士兵能經受住嚴格訓練的壓力,戰勝種種困難,執行一個個艱巨的軍事任務。


在此基礎上土豆使普魯士王國人口迅速增加。1740年才由腓特烈二世繼承王位的普魯士王國,人口只有224萬。而他死後1786年人口競達543 萬人,比他剛剛登基時增加一倍以上。儘管部分結果應歸咎於領土擴大,卻難以掩蓋土豆在人口增長方面所做出的重大貢獻。


儘管七年戰爭期間整個普魯士王國淪落到戰場上,所幸長在土地下面的土豆並未遭受太多傷害。普魯士軍人正是靠吃這些馬鈴薯,才得以保持體力,奮戰到最後。

腓特烈二世晚年再次對奧地利帝國發動拜仁王位繼承戰爭。然而,這一矛盾並沒有因此而激化,普魯士軍人還能在農閒時大力栽種土豆。這次戰爭所以又叫「馬鈴薯戰爭」。靠土豆取得強盛國力的普魯士對此後德國的統一也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