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出沒」有跡可循,教您輕鬆遠離它

紅星新聞 發佈 2024-03-29T15:13:05.104203+00:00

胃癌並沒有那麼「狡猾」,它的出沒還是有跡可循,存在著明確的高危因素,並且可防可治。教您輕鬆遠離胃癌!根據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全國腫瘤登記中心最新數據,2018年我國胃癌新發病例數約40.

胃癌並沒有那麼「狡猾」,它的出沒還是有跡可循,存在著明確的高危因素,並且可防可治。教您輕鬆遠離胃癌!

根據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全國腫瘤登記中心最新數據,2018年我國胃癌新發病例數約40.3萬,平均每天就有1104人被確診為胃癌,其發病率高居我國惡性腫瘤的第 2 位,死亡率位列第 3 位。我國胃癌 5 年生存率僅有約35%,而晚期胃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更是不足 10%。胃癌已經嚴重威脅中國人的生命健康,給國家、社會和家庭帶來了沉重的負擔。

情緒管理要「開心」

傳統中醫理論中有「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的說法,說明情緒對人體臟器功能有著直接的影響。實際上,生氣、焦慮等並不只是人的主觀感受。情緒直接連著胃,當你產生不良情緒時,胃也備受煎熬。當人長期處於精神高度緊張狀態時,神經活動亢進,產生過量的乙醯膽鹼,促進胃腸異常神經的出現,大大增加罹患胃癌的風險。

有人說「抑鬱是心靈的感冒」。其實,抑鬱情緒除了影響生活工作狀態外,對人體健康也產生著悄無聲息的傷害。當人長期處在抑鬱狀態時,人體的活性氧水平顯著升高,不僅干擾機體的新陳代謝,加速老化,還會引起與氧化應激相關的基因顯著表達,細胞中炎症因子增多,大大增加細胞癌變的風險。

有些朋友遇到煩心事,往往借酒消愁,但是借酒消愁胃更「愁」。所以,面對不良情緒,一定要選擇積極的方式進行排解。和親人朋友的聊天與傾訴,揮汗如雨的運動,抑或「寄情山水間,凡塵了自然」,都是通過健康積極的方式排解不良情緒。

分餐用筷要「用心」

儘管我們經常可以在電視、車站、馬路上看到關於分餐的宣傳標語,但是有些人依然覺得分餐很麻煩、沒有人情味,甚至認為在西餐里才有分餐,吃中餐就是合餐。分餐真的是西餐的「專利」嗎?自古以來,中國就有分餐的傳統,在中國歷史上著名的鴻門宴上,就有「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的描述,可見當時就是分餐而食。到唐宋時期,隨著桌子椅子的流行,合餐制開始逐漸取代分餐制,直至明清時期,合餐制才基本取代分餐制。

分餐制保持了餐桌上的「距離」,避免了疾病的傳播,逐漸成為主流呼聲,支持分餐的政策規定也相繼出台。商務部辦公廳發布的《餐飲服務單位新冠肺炎疫情常態化防控技術指南(第二版)》中明確要求「餐飲服務單位應提供『一菜一公筷、一湯一公勺』,或者『一人一公筷、一人一公勺』服務」。可以說,分餐制是國家倡導、民心所向、勢在必行。

那麼為什麼使用公筷如此重要呢?很多經口傳播的疾病,比如A型肝炎、手足口病,以及幽門螺桿菌等「隱形殺手」,往往就在一次會餐、夾菜夾飯中,通過筷子、勺子傳播給無辜的人。正所謂「分餐不分愛」,分餐看似複雜繁瑣,其實是對自己健康的負責,也是對他人健康的尊重。

高危因素要「留心」

不良的飲食習慣、幽門螺桿菌、遺傳因素等都是可能導致胃癌的危險因素,我們要在生活中多加留心。

幽門螺桿菌是何方神聖呢?在世界衛生組織最高警示級別的 1 類致癌物清單里,幽門螺旋桿菌位列其中,是誘發胃癌的重要危險因素。研究顯示,感染幽門螺桿菌的人群比其他人群的胃癌發生率高出 2~4 倍。已有研究指出 A 型血與胃癌有關。同時,與其他血型相比,A 型血患者中幽門螺桿菌的感染比例更高。人是幽門螺桿菌的唯一宿主,其主要通過口-口、糞-口途徑傳播。如不能很好地做到分餐,往往是「一人感染,全桌遭殃」。感染幽門螺桿菌後不會出現特別的症狀,僅可能有一些腹痛、腹脹、反酸、噯氣等非特異性表現。

幽門螺桿菌感染沒有特殊症狀,那麼怎麼發現,又怎麼治療呢?其實,檢測幽門螺桿菌只須做個碳-14或碳-13試驗,往檢測設備里吹一口氣,即可初步判斷出胃裡是否有幽門螺桿菌。治療的過程也非常簡單,口服三聯藥物兩周左右就能根治,之後需要到醫院複查。如果依舊提示幽門螺桿菌感染,就需要遵醫囑使用四聯或五聯藥物進行治療。

在面對親人因腫瘤而去世時,我們內心往往感慨病魔的無情。但是需要注意,如果直系親屬不幸因胃癌而去世,那麼自身患癌風險也增高了近50%,成為胃癌高危人群。由此可見,若有胃癌的家族史,那麼應該儘早開始進行胃鏡等項目的檢查,避免延誤診斷和治療的時機。

需做胃鏡莫「擔心」

隨著醫學技術的進步,產生了很多新的胃鏡檢查方式。磁控膠囊內鏡就是其中之一。患者只需吞下一個膠囊大小的裝置,醫生隨即體外遙控操作內鏡,拍照分析,患者回家後1 到 2 天即可排出,全程幾乎沒有痛苦不適。若想要更準確地檢查,無痛胃鏡無疑是當下的主流選擇。只需在手背上扎靜脈針推入麻醉藥後,美美地睡一覺。在做完胃鏡後 20 分鐘左右即可甦醒過來,期間有麻醉師保駕護航,之後一般不會有特別的不適,也不會對大腦神經活動造成影響。

在胃癌早期篩查中,胃鏡不可或缺,特別是對於高風險人群,應儘早開啟胃鏡篩查。那麼哪些人應該定期去做胃鏡呢?根據《中國早期胃癌篩查流程專家共識意見(草案)》建議,我國胃癌篩查對象為年齡≥40歲,同時符合下列任一條件者:①胃癌高發地區人群;②幽門螺桿菌感染者;③患有萎縮性胃炎、胃潰瘍、胃息肉、手術後殘胃、肥厚性胃炎、惡性貧血等疾病;④胃癌患者的一級親屬(父母、子女、兄弟姐妹);⑤存在胃癌其他風險因素(常食高鹽、醃製食物,吸菸,重度飲酒等)人群,應定期進行胃癌篩查。

胃病患者有「信心」

如果不幸發現了胃癌,請不要輕易喪失信心,得了胃癌不等於宣判死刑。在醫學發展史上,一種疾病越常見,往往意味著其治療技術越成熟,診療過程越規範。腫瘤學專家孫燕院士曾明確指出,「對於普通人而言,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癌症,也許就像糖尿病一樣,僅僅是再普通不過的慢性病而已。」胃癌是我國目前的常見癌種,針對不同分期、不同類型的胃癌,都有著精確而詳細的治療策略。

早期胃癌指的是癌組織限於胃黏膜層及黏膜下層的胃癌,很多符合條件的患者甚至不需要開刀治療,在內鏡下就可以切除病灶,而且它的預後非常好,5 年生存率可以達到 90% 以上,所以我們說「早期胃癌,九生一死」。社會大眾需要建立胃癌篩查的理念,以便能夠在早期發現胃癌。

進展期的腫瘤患者也要對戰勝病魔有信心。隨著腹腔鏡微創手術和加速康復外科在胃癌中廣泛應用,胃癌患者手術過程中的出血及手術時間大大減少,術後康復時間縮短,保障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和長期生存。對於分期較晚的患者,我們在力爭手術根治的同時也會綜合多種手段,通過微創外科技術、精準的靶向治療、廣泛且適用的免疫治療讓腫瘤進展慢下來,延長患者的生存時間,甚至實現腫瘤與人體的長期共存。

信心對於胃癌患者而言極為重要。有研究指出,在診斷為癌症之後,很多患者表現出了自殺傾向,而且確診後的前 6 個月內自殺風險最高。廣大的患者朋友們,現代醫學手段給我們打開了無數扇窗,一定要對戰勝病魔有信心。面對胃癌,我們要在「戰略上藐視敵人,戰術上重視敵人」,放下心理負擔,積極配合醫生診療。如果周圍的親戚朋友發現了癌症,除醫療之外,一定要關注患者的情緒狀態,積極開導患者樂觀接受治療。

「五心」防胃癌,您學會了嗎?我們每個人都要主動改掉不良的生活習慣,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到胃癌早篩查、早診斷、早治療,成為一個有「心」人。

(人衛健康)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