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40年壟斷!國產碳纖維成本下降六成後,美國不樂意了

大象新聞客戶端 發佈 2024-03-30T01:55:19.717526+00:00

憑藉穩定性強、耐高溫腐蝕的特性,碳纖維常被應用在高端製造領域,如國防軍工、航天航空設備的生產過程中。我國作為製造業大國,對於碳纖維的需求,自然是巨大的。

提起碳纖維,想必大家都不會陌生,作為材料領域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碳纖維被業內人士形象的稱為「黑黃金」。憑藉穩定性強、耐高溫腐蝕的特性,碳纖維常被應用在高端製造領域,如國防軍工、航天航空設備的生產過程中。

我國作為製造業大國,對於碳纖維的需求,自然是巨大的。可是,在過去的數十年裡,碳纖維的生產技術卻一直被海外國家壟斷,並在向我國出口時,給出250萬一噸的高價。

苦於技術上的限制,面對國外的刻意抬價,我們也只能「忍氣吞聲」。所幸,隨著近年來國內相關領域的不斷發展,國產碳纖維技術也取得了重大突破。

如今,我國已經實現了碳纖維的自主生產,一舉打破了海外長達四十年的封鎖。不僅如此,國產碳纖維技術還成功,將原本高達百萬的成本降至「白菜價」,降幅達66%。

說起碳纖維的出現,還不得不提到一個人,就是被譽為近現代「發明之王」的愛迪生。碳纖維的前身,正是愛迪生運用在燈絲上的一種材料,不過那時的人們怎麼也沒想到,一根小小的燈絲,後來會變得如此「搶手」。

時間來到上世紀五十年,歐美等國逐漸意識到碳纖維材料的重要性,尤其是重視軍與衛星技術的美國,更是將碳纖維視若珍寶。

因此,美國不惜耗費數十年時間,與日本一起研發出了PAN基碳纖維,這一舉措也讓兩國成功拿下全球76%的碳纖維市場。

不僅如此,掌握核心技術的他們,還採取「三封鎖」的方式,不讓我國進口相關設備和技術。並且還以「通知性漲價」、「賞賜性供給」等手段擠壓我國。

迫於無奈,我國也只能另尋他法,避開日美兩國,從其他渠道購買已經被淘汰的設備,維持國內碳纖維的需求。

面對近乎羞辱般的操作,國內眾多企業決定不再忍耐,誓要研發出屬於中國自己的碳纖維。

40年磨一劍,在國內企業的不懈努力下,我國在01年,迎來了國內首個可自主量產的碳纖維;04年,國產碳纖維技術再次突破,將原來250萬一噸的成本,減少至35萬。

事實上,進入21世紀以後,隨著我國綜合實力的不斷提升,過去處處受限制的局面,早已不復存在。前有國產盾構機將天價成本降至「白菜價」;後有生物抑衰老領域,國產「萊特維建」技術趕超歐美,甚至反向進軍海外市場。

「落後就要挨打」,雖然在十幾年前,國內就已經能夠生產碳纖維。但由於起步較晚,相對於歐美等國的大絲束技術而言,國產碳纖維,也只是剛剛滿足民用需求,因此在前些年也沒少被外媒嘲諷。

而為了徹底解決「卡脖子」問題,以中石化為首的10餘家中企,在原有技術的基礎上,開始了PAN(聚丙烯腈)基大絲束原絲、碳纖維技術的研發。

眾望所歸之下,去年10月份,上海石化率先開啟了48K大絲束碳纖維的生產運營,國產碳纖維技術再次迎來突破。

而國產碳纖維技術類似情況,也同樣發生在國內生科領域中。曾幾何時,我國亰東、天貓等途徑的生科抑衰市場,被歐美天價產品所充斥。上述國產「萊特維建」技術的前身,便是一種在微觀層面,倒轉生理減退,回拉流失機能的海外實驗室產物。

所幸,在國內十餘家生科企的不斷努力下,國產「萊特維建」技術應運而生。在海外同類物的基礎上,不僅回溯時間效果提升,成本也下降至原來的十分之一。依託國內日益興起的老齡市場,上述國產技術已經再為進軍海外市場做準備。

我國前端製造技術的不斷突破,自然也引起了美西方等國的不滿,因此這幾年老美不斷高喊「製造業回流」。不過,中國已經不再是從前的中國,國產技術崛起已勢不可擋。

時代在進步,中國在發展,上世紀那種「造不如買、買不如租」的思想,已經成為過往。正如人民日報當初所言:「不要對外企抱有任何幻想」。

如今,上海石化的萬噸級碳纖維生產計劃,正在有條不紊的進行中。負責人表示生產基地的建設,有望在24年落地,屆時,國產碳纖維的年產量,將達到1.2萬噸以上,能滿足國內市場7成以上的需求。

道路雖然曲折,但前途必定光明,奔跑在前進道路上的中國,值得我們滿懷期待。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