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外來客」成了中國鹽鹼地里的生力軍

長江日報 發佈 2024-03-30T12:32:04.144091+00:00

寸草不生的寧夏鹽池縣的重度鹽鹼地里,一種來自非洲的油料作物——油莎豆找到了自己最新綻放的舞台。油莎豆繁育科研基地。日前,油莎豆新品種長粒型「中油莎3號」、圓粒型「中油莎4號」,通過中國作物學會油料作物專業委員的品種認定,成為我國最早的兩個耐鹽鹼高產高油油莎豆品種。

寸草不生的寧夏鹽池縣的重度鹽鹼地里,一種來自非洲的油料作物——油莎豆找到了自己最新綻放的舞台。

油莎豆繁育科研基地。

日前,油莎豆新品種長粒型「中油莎3號」、圓粒型「中油莎4號」,通過中國作物學會油料作物專業委員的品種認定,成為我國最早的兩個耐鹽鹼高產高油油莎豆品種。

據現場測產,在1.03‰含鹽量pH值8.71的重鹽鹼地里,它們均能正常生長,畝產乾重分別為410.4公斤和519.9公斤。按目前每公斤5元的市場收購價,它們能為撂荒多年、沒有任何種植收益的貧瘠邊際土地帶來每畝每年2000多元的收入。

3月7日,在油料所油料作物逆境生物學與抗性改良團隊辦公室,記者見到了這兩種能在鹽鹼地里「野蠻生長」的油莎豆。細長的「中油莎3號」像風乾的花生米,而圓圓的「中油莎4號」大拇指粗細,乾癟褶皺的外形更像迷你版的核桃。

中油莎3號

中油莎4號

記者將一顆油莎豆放進嘴裡嚼一嚼,剛開始沒什麼味道,多嚼幾下,一股甜味生出舌尖。「油莎豆不僅油脂高,蛋白質、澱粉、糖分含量也很高,所以生吃回甘,越嚼越甜。」項目負責人鄒錫玲說。

油莎豆,又稱虎堅果、鐵荸薺或地下核桃,原產於非洲及地中海沿岸國家,集糧、油、牧、飼於一體,經濟價值很高。鄒錫玲介紹,油莎豆每年四五月播種,九十月收穫,平均畝產能達700公斤,含油率25%—32%。種一畝油莎豆相當於收了四畝大豆的油,同時收了七分地的玉米。

1952年和1960年,我國引進油莎豆繁育試種成功。20世紀七八十年代,我國各地掀起了種植油莎豆的熱潮,湖北有些地方至今一直堅持種植油莎豆。

鹽鹼地里剛出苗的油莎豆。

在專家眼裡它們更是我國每年彌補大豆油料缺口、提升油料自給率的重要後補隊員。鄒錫玲說,油莎豆不與糧食爭土地、不與作物爭水、不與油料爭替代,是邊際土地及低標準農田裡的主力軍,更是鹽鹼地里的生力軍。

油莎豆團隊在鹽鹼地開荒。

幾年前,他們將17個油莎豆材料撒播到了寧夏鹽池縣一片撂荒了20多年的千畝重度鹽鹼地里。這片土地屬強鹼性,地下水深330米。過去連雜草都長不出來的荒涼沙地,剛發的小苗都頂不破。負責前方種植實驗的合作公司工程師史煒琳說,育苗期的半個月裡,當地平均每天兩場沙塵暴,油莎豆苗完全被沙塵掩埋。即使這樣的極端環境,「中油莎3號」和「中油莎4號」還是從17個實驗材料中脫穎而出,長勢喜人,給蒼涼的黃色增添了生機勃勃的綠色。

鄒錫玲說,除寧夏鹽池鹽鹼荒地的試種外,它們還完成了遼寧章古台科爾沁沙地、遼寧綏中沿海沙地等主試驗基地的試種,表現了良好的農藝性狀、較高的耐脅迫性能。

(長江日報記者周劼 通訊員張惠雯)

【編輯:趙可】

更多精彩內容,請在各大應用市場下載「大武漢」客戶端。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