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帝身為明朝皇帝,為何二十多年不上朝?

風塵講歷史 發佈 2024-03-30T15:50:09.978740+00:00

早朝起源於西周,是天子在早晨接見臣子討論和處理國事的儀式,屬於常朝之一。據《大明會典》記載,早朝時,大臣必須午夜起床,穿越半個京城前往午門,凌晨3點,大臣到達午門外等候。

早朝起源於西周,是天子在早晨接見臣子討論和處理國事的儀式,屬於常朝之一。據《大明會典》記載,早朝時,大臣必須午夜起床,穿越半個京城前往午門,凌晨3點,大臣到達午門外等候。而自明太祖朱元璋廢除宰相制後,皇帝需要親自處理的政事一下多了起來,不知是不是厭惡繁雜的政事,明朝出了好多位不愛上朝的皇帝。如明憲宗朱見深、明武宗朱厚照、明世宗朱厚熜和明神宗朱翊鈞。其中以明世宗朱厚熜最甚,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嘉靖帝,長達二十四年不上朝。那麼嘉靖帝這二十多年是怎麼處理政務的?為何不肯上朝?

嘉靖帝是明孝宗朱佑樘的侄子,與明武宗朱厚照是堂兄弟,他的父親是興獻王朱祐杬。作為明朝第一個以小宗入繼大宗的皇帝,嘉靖帝顯得有些叛逆,即位以後就因為要認誰當爹的問題與群臣展開激烈的鬥爭,史稱「大禮議」。

本來嘉靖帝在位初期還英明苛察,嚴以馭官、寬以治民、整頓朝綱、減輕賦役,頗具明君之相,但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發生的「壬寅宮變」徹底改變了他。這之後差點死在宮女手上的嘉靖帝像變了一個人,開始長期不理朝政,崇信道教,迷信方士,甚至專門在宮中開闢出了一塊地方用於與方士研究煉丹和修仙的事。因此也有人認為嘉靖帝不上朝就是因為要忙於煉丹修仙,實際上並沒有表面看起來那麼簡單,究其原因還是與早朝制度本身有關係。

首先每日舉行早朝太累。說起來一日一早朝的規矩還是嘉靖帝的老祖宗朱元璋定的。朱元璋貧農出身,十分珍惜得之不易的天下,這點工作強度對他來說不算什麼。可後世的皇帝都是在深宮內苑長大的,沒有吃過什麼苦。要做到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在太和門舉行朝會接見百官,風雨無阻、寒暑不侵,確實很困難。

而且不僅皇帝苦於每日早朝的規矩,就連文武百官也受不了。早在明宣宗時期就出現過數百名官員缺席早朝的情況,明孝宗時期甚至還發生了千餘名官員缺席早朝的事情。好在明宣宗和明孝宗都是難得的明君,沒有嚴懲對這些「失朝」的官員,可能他們也明白大臣的苦衷吧。

其次早朝早就失去了原本的作用。在明朝初期,早朝是皇帝處理政務的一種方式,但隨著內閣制度的形成和逐步完善,早朝的功能開始淡化。尤其是明英宗即位時,年僅9歲的皇帝哪有能力當朝決斷,都是內閣處理政事。慢慢地皇帝不需要上朝也能通過內閣來處理各種軍政要事。所以等到明英宗的兒子朱見深即位後,便規定每遇寒暑之日,皇帝只在朝會上處理五件事,且早朝上需要處理的政務已經流程化了,此時的早朝就是走個形式。

到了嘉靖帝當朝,他直接連形式都懶得走了。自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開始不上朝,直到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韃靼騎兵兵臨北京城下,嘉靖帝才不得不露面,在奉天殿舉行朝會與百官商討戰事。不過這次朝會嘉靖帝也說明了自己不上朝的原因,「朕中夜之分,亦親處分,輔贊大臣日夕左右,未頃刻有滯於軍機,而朝堂一坐亦何益?」意思就是我到半夜都還在處理政務,內閣大臣們日夜輔佐,一點沒有耽誤軍國大事,到朝堂上坐坐有什麼用?

嘉靖帝所言不虛,不上朝不代表不理政,只是換種方式罷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