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三國時期的十大戰役,前六場都和曹操有關!

情懷歷史 發佈 2024-03-30T22:46:14.344011+00:00

東漢末年,伴隨著黃巾起義的爆發,尤其是董卓篡奪朝廷,各路諸侯開始割據一方。以下,就讓我們一起盤點一下三國時期的十大戰役。

東漢末年,伴隨著黃巾起義的爆發,尤其是董卓篡奪朝廷,各路諸侯開始割據一方。為了逐鹿中原,這些諸侯之間爆發了不計其數的戰役。當然,一些戰役不僅規模較大,也對三國歷史的走向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以下,就讓我們一起盤點一下三國時期的十大戰役。

一、官渡之戰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軍與袁紹軍相持於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在此展開戰略決戰。此戰,曹操的兵力只有3萬左右,而實力強大的袁紹,則派出了10萬大軍。不過,在兵力劣勢的基礎上,曹操奇襲袁軍在烏巢的糧倉(今河南延津縣僧固),繼而擊潰袁軍主力。由此,官渡之戰的勝利,奠定了曹操一統北方的基礎。

二、赤壁之戰

公元208年,曹操率軍二十萬眾順江而下,周瑜率領三萬兵馬前去抵抗。雖然兵力差距十分懸殊,但是,周瑜採用火攻的計策,成功擊敗了曹操。赤壁之戰中,孫權、劉備在強敵進逼關頭,結盟抗戰,揚水戰之長,巧用火攻,創造了中國戰爭史上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此戰為而後三國鼎立奠定了基礎。

三、渭南之戰

渭南之戰是漢獻帝建安十六年(211年),丞相曹操擊破韓遂、馬超等關中聯軍的作戰。當時關西諸侯在名義上歸順曹操,曹操欲借道討伐漢中張魯,於是,關西諸侯起兵造反,阻止曹軍進兵,史稱「韓遂、馬超之亂」。雙方在關中潼關、渭南等地發生大戰,最後曹操用計取勝,壓制關中。渭南之戰的勝利,掃清了曹操全面占據黃河流域的最後障礙。

四、第二次合肥之戰

合肥之戰,是東漢末年至三國時期,孫吳與曹魏兩方以合肥為目標的爭奪戰。建安二十年(215年)八月,魏將張遼等人守合肥。趁著曹操用兵漢中的機會,孫權調集10萬大軍,發起了第二次合肥之戰。但是,東吳大軍被張遼突襲,被張遼突擊,孫權人馬皆披靡。孫權撤退時,又被張遼突擊,再次兵敗。因此,第二次合肥之戰又稱逍遙津之戰,此戰直接奠定了張遼在三國名將中的地位。

五、漢中之戰

漢中之戰是漢末三國時期,劉備與曹操爭奪漢中的戰爭。此戰由劉備從建安二十二年(217年)發起,至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五月結束,戰爭持續近兩年之久。此戰的結果劉備占據漢中,領土得到擴張,進而稱王。

六、襄樊之戰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劉備部將關羽率軍從荊州南郡出兵,進攻曹魏占據的襄陽、樊城。此戰,關羽一度水淹七軍,威震華夏,讓曹操有了遷都許昌的念頭。但是,在孫權派遣呂蒙偷襲荊州後,關羽進退失據,隨之兵敗被殺。

七、夷陵之戰

章武元年(221年)七月,劉備揮兵攻打東吳孫權,氣勢強勁。在夷陵之戰爆發後,孫權求和不成,於是,他一面向曹魏稱臣,一面任命陸遜為指揮率軍應戰。陸遜與劉備相持七八個月後,最終於夷陵一帶打敗蜀漢軍。夷陵之戰的慘敗,是蜀漢繼關羽失荊州後又一次實力大損。

八、壽春之戰

壽春之戰是指曹魏甘露二年至三年(257年—258年),魏大將軍司馬昭在壽春全殲諸葛誕軍及吳軍近20萬人的一次攻城作戰。在壽春之戰前,司馬昭所在的家族固然篡奪了朝廷大權,不過,其對於曹魏東線地區的掌握不是非常牢固。但是,通過壽春之戰,司馬昭徹底解決了諸葛誕等武將,從而為西晉建立掃清了阻礙。

九、魏滅蜀之戰

公元263年8月,魏國權臣司馬昭決定向蜀漢發動戰爭,派遣鍾會、鄧艾、諸葛緒三路攻蜀。蜀將姜維、廖化率軍以劍閣(今四川劍閣)險道為屏障,阻擊魏軍主力。此戰,鄧艾偷渡陰平,成功包圍了成都。伴隨著後主劉禪的投降,蜀漢正式走向滅亡。

十、晉滅吳之戰

公元279年十一月,晉武帝發兵二十餘萬,分六路進軍攻打東吳,第二年二月初,攻克丹陽城後,攻破吳軍橫斷江路之鐵鎖鐵錐,船行無阻。晉軍當機立斷,揮師直指建業,吳軍驚恐怯懦,不戰而降,士卒聞訊逃散,於是東吳宣告滅亡。晉滅吳後,三國時代徹底結束。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