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在身體是如何代謝和治病的?喝下去多久會見效?中醫告訴你

中醫科李醫生 發佈 2024-03-31T14:28:04.240585+00:00

總的來說,它圍繞陰陽五行,把人體看成氣、血、形、神相融合,通過望聞問切的四診法,找病因、辨病性、探病位、定病機,在中藥、針灸、推拿、拔罐、食療等多法加持下,調和人體達到康復。


中醫藥在我國存在數千年,歷經朝代更迭、社會變遷而不失傳承和發展,已成為歷史和文明不可分割的部分。總的來說,它圍繞陰陽五行,把人體看成氣、血、形、神相融合,通過望聞問切的四診法,找病因、辨病性、探病位、定病機,在中藥、針灸、推拿、拔罐、食療等多法加持下,調和人體達到康復。


不過,絕大多數人對中醫治病,第一印象是喝中藥。幾劑或十幾劑混合著各種動植物、礦物的藥材,熬煮後泛著黃黑色的苦澀藥湯下肚,病情慢慢緩解,表現在胃口變好,睡眠改善,四肢溫暖,疼痛減輕,瘡癰消失,二便正常,氣色迴轉,精神恢復等,意味著用藥對症,調理見效,慢慢積累起大量良藥和名方。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進步,人們對中藥的研究,不再滿足於喝對了能治病的「概略瞄準」水平,而是希望將它在人體的路徑明朗化,力爭用恰當的劑量、合適的配比達到最佳的藥效,最大限度減少對身體的傷害,因為古訓「是藥三分毒」深入人心。

喝一劑中藥,它在人體的代謝路線通常是這樣的:

1、鼻腔聞到藥香,口腔的味蕾最先感受到中藥的苦味。

2、隨著食道進入胃部,遭遇胃酸,分解成各種小分子,或生成新的有效成分。


3、小分子和新物質流至小腸,被大量絨毛收集,通過毛細血管、門靜脈到肝臟。

4、肝臟大量的酶與小分子產生反應,生成新的成分和代謝物,新成分繼續搭乘血管在人體旅行,到達各個重要器官和病灶。

5、不斷的分解和代謝,產生了大量的代謝物,它們有的通過皮膚化成汗液排出,大部分通過腎臟、膀胱、結直腸排出體外。

6、超量的藥物成分,可能肝、腎代謝分解不及時,可能停留體內,對肝腎等重要器官帶來負擔。或者誤食誤用有毒藥物,直接造成肝腎等器官組織損傷。


一碗中藥喝下去,大約半小時至1小時可見效,4—8小時內逐步排出。有效成分可在血液內保持血藥濃度,成為治病和調理的主力,有時急症用猛藥,十分鐘內可見效,短時間內排出,多見於瀉下藥。

這是用現代藥理知識大致解釋傳統中藥的初步實踐,不是用「中醫語言」。

中醫通常用「四氣」、「五味」來由淺入深分析,如春天的溫,催發肝氣;夏天的熱,旺盛心火;秋天的涼,收斂肺氣;冬天的寒,藏好腎精。寒熱溫涼對應「四氣」,「五味」則見於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腎等,總的目的是「平衡陰陽、調和臟腑」。


藥在人體的代謝,受到年齡、體質、性別、壓力、飲食、基因、是否正確煎藥和服藥等多個因素制約,直接影響藥效,如中藥在未成年人體內代謝不穩定,主要是肝、腎細胞不健全,在老年人體內代謝比較差,主要是機能衰老、影響吸收。所以老人、小孩使用中藥尤其要注意。至於孕婦、哺乳期婦女、慢病等特殊人群,更要遵醫囑。

不過,中藥在人體的代謝至今仍是一筆「糊塗帳」,用現有的手段去分析追蹤,難度極高。對於中藥材單藥的分析尚可,但對於3味以上的複方,難度急劇增加。


每個單藥化學成分至少上百種,一個小複方則至少上千種,當生成小分子,在肝、腎代謝時,新的生成物和代謝物起碼有數百種,它們相互作用和代謝、不良反應率和新的不良反應有多少,當前的手段還很難實現,要麼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

中藥的療程不一,根據不同的病情來判定,講究循序漸進。在辨證準確時,通常急病服藥後一劑能見效,如感冒;普通疾病不超過3副藥能見效,如祛濕;慢病一般半個月到1個月就見效,如養肝補肝和養腎補腎;有的需要長期服藥,如抗癌治癌。

但中藥不建議長期喝,服藥過程中適量調整,吃5天、歇2天,吃6天、歇1天等,給脾胃一些休息的時間。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