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越王墓:追尋嶺南文明的千年隱秘

文明雜誌 發佈 2024-03-31T22:05:11.609575+00:00

編鐘、玉璽、玉衣,一件件出土,說明墓主人的身份非王即侯,而碧綠的大玉璧,又分明是瑞玉之首,絕非普通人家所有。

一個偶然的發現,揭開一段塵封已久的歷史。編鐘、玉璽、玉衣,一件件出土,說明墓主人的身份非王即侯,而碧綠的大玉璧,又分明是瑞玉之首,絕非普通人家所有。沉睡這墓中的神秘人物究竟是誰?

南越王墓:

追尋嶺南文明的千年隱秘

撰文/岳南

供圖/南越王墓博物館

執行/馮欣

一個意外的發現

1983年6月9日,在廣州市北郊一座稱為象崗的小山上,幾十名民工伴著推土機的轟鳴正在鑿石刨土。突然有人發現在那些風化得有些零碎的花崗岩石塊下是一塊又一塊整齊排列的砂岩石板。

於是有人找了把長尖的鐵鎬插入石板與石板之間的縫隙里撬動起來。在低沉有力的號子聲中,石板的縫隙越來越大,一道陽光穿過飄蕩不定的雲層照射下來,石板下面竟是一個巨大的洞穴。得到消息的考古隊員馬上趕到現場。經過初步勘查,考古隊員認定這個被民工們發現的巨大洞穴是一座石室古墓。

事關重大,考古隊的人迅速向文管會作了匯報。20分鐘後,著名的考古學家麥英豪就已經出現在現場。為了進一步弄清情況,麥英豪讓考古隊的黃淼章拽著一根繩索從裂隙進入墓穴探個究竟。下到墓室中的黃淼章借著手電的光亮,穿過一條過道,進了廳堂的一個耳室。看到眼前的景象,他不禁目瞪口呆:碩大的銅壺、銅缸、銅提桶、銅鍅和無數的玉飾等等,凸現在一層辨不清質地的零碎器物之上。事實已清楚地向考古人員表明,如此規模的墓葬和奇特珍貴的文物,是廣州考古隊成立30多年來首次發現。

■ 南越王墓主墓室器物出土現場。

搶救性挖掘

1983年8月25日,經國家文物局批准,由廣州市文管會、廣東省博物館、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等三方組成的考古隊開始對古墓實施搶救性發掘。

起重機將墓道中坍塌的巨石一塊塊吊走後,象崗古墓的大致結構出現在人們眼前。它的墓道是向下傾斜的,長10.46米、寬2.50米、距地表深度為3.22米。在距墓室門口4.12米的地方,斜坡開始轉為平底的豎坑。在豎坑中,考古人員發現了棺槨及兩個殉葬人的灰痕。這種於墓室之外就藏棺槨殉人的漢墓,在廣州乃至嶺南屬首次發現。墓道中還放置著銅器、陶器等殉葬品,考古人員更發現了刻有「長樂宮器」的四字戳印。(註:長樂宮原是西漢時期都城長安著名的宮殿建築,它位於漢長安城內東南部,與西邊的未央宮東西並列,故又稱東宮。)象崗古墓「長樂宮器」戳印的出土,無疑向發掘人員昭示,墓室的主人很可能就是一度僭號「南越武帝」的趙佗,或其家族中的某一位王。公元前137年,南越王趙佗無疾而終,享年101歲。據史料記載,安葬趙佗遺體時,多置疑冢,發葬的靈車從番禺都城四個城門同時而出,四具棺柩一模一樣,下葬時又棺棚無定處。除丞相呂嘉和趙眜等少數幾人,其他人全然不知南越王趙佗棺柩的下葬之處,趙佗的真正葬所遂成為千古之謎。這個推測不禁讓發掘人員群情激昂。

■ 玉角杯,高18.4厘米,形似犀角,呈半透明狀。杯麵的神獸由口沿往下纏繞杯身及底,造型與紋飾渾然一體,堪稱漢代玉器中的稀世珍品。

一件件器物被清理出來。發掘人員在墓室的東側發現了一處殉人的棺具遺痕,殉者的骨架、棺具早已腐爛如泥,在其身有一方銅質印章,陰刻篆文「景巷令印」四字。印章上的「景」字為「永」字同音通假,「景巷令」即「永巷令」,漢代設置的「永巷令」大都是由太監出任掌管皇后、太子的家事。由此推斷,這個殉葬者很可能是南越國王室的「景(永)巷令」。墓主死後以「景(永)巷令」與漆木車模型同殉了。這更說明了,墓主人系出王室的尊貴身份。

地宮的東耳室長5.24米、寬1.75米、高1.83米。整個東耳室應是放置宴樂用具的處所,內中的銅器、鐵器、陶器、玉石器、金銀器、漆木器、象牙骨器、動物遺骸等器物琳琅滿目。讓發掘人員最為激動的是銅樂器和青銅容器。經初步觀察、鑑定,東耳室存放的銅器皆為鑄件,造型優美,有些銅器上有繁縟精美的紋飾,有的通體鎏金,特別是兩套銅編鐘雖歷二千多年歲月侵蝕,依然散發著獨特的光輝。

■ 蟠龍銅托座 通高33.5厘米。

東耳室出土的兩套編鐘分為鈕鍾和甬鍾兩種。鈕鍾為一整套共14件,從小到大依次排列在北牆壁的下方,並整齊地懸掛於木製橫樑上。儘管木製橫樑早已朽腐,但殘留的木片和漆皮依然保持著當初入葬時的情形。與14件鈕鐘相連的一套5件的甬鍾,同樣是從小到大,依次擺放在耳室東側的地面上,只是未見橫樑木架。每件甬鐘形制相同,外表都有絲絹包裹的痕跡。

■ 屏風雙明獸首銅頂飾 橫寬56.6厘米。

青句鏙葬入東耳室後壁,共有8件,這在嶺南地區尚屬首次發現。此器上大下小,口呈弧形,一面光而無文,另一面則陰刻篆文「文帝九年樂府工造」。據史料記載,南越國第二代王曾自稱「文帝」,這個「文帝九年」應是西漢武帝元光六年(前129年)。而這個時候南越第一代王趙佗早已死去,在位的則是趙佗之孫趙。由此可以推斷,墓主不是趙,也應是趙時代某位高級貴族的安葬之所,但趙的可能性最大。

當東耳室的器物清理到一半時,西耳室的發掘也緊鑼密鼓地開展起來。西耳室共出土銅鼎17件,在後來的發掘中,又出土了19件,共36件。一個古墓有36件銅鼎隨葬,可見墓主人身份之高,以及墓主對鼎所代表的權力是何等崇拜。繼銅鼎、銅壺發現後,考古人員又在西耳室中部南牆根下發現了一件銅虎節。這件虎節的出土,是整個嶺南地區惟一一次發現,堪稱國之重寶。

■ 錯金銘文銅虎節,長19厘米,正反兩面飾以錯金虎斑紋。節是外交和軍事上的信符,有虎節、龍節、和人節之分。

兩個耳室清理完畢,發掘人員打開了第二道石門進入後室。此室是由一個較大的廳堂和三個小型的內室組成。廳堂內長4.84米、寬1.84米、高2.3米。從室內結構和散亂的隨葬品看,這裡應是墓主人棺槨存放的地方。考古人員把廳堂定為主棺室,其他3個小型內室定為東側室、西側室和後藏室。墓主的棺槨位於主室正中,四周分別擺放著質地不同的隨葬器物。棺槨早已腐朽不存,根據所遺留的一部分板灰痕遺蹟及原釘嵌在槨板上的6個大銅鋪首的出土位置,以及棺槨內隨葬器物的排列情形,可以大體推知棺槨入葬時的狀況。

當考古人員將棺槨的朽灰泥土用小毛刷一點點細細清掉後,一堆白色帶孔的小玉片出現在眾人面前。玉衣!這裡葬著玉衣!在場的人無不為之激動興奮。眼前的事實向考古人員證實,這座墓的主人確是身穿玉衣躺在這冥宮之中的。根據以往考古發掘經驗,凡用玉衣殮葬者,非王即侯。既然象崗古墓的主人以玉衣殮葬,其尊貴的身份不言自明,除了南越王,誰會有這樣的氣派?

從玉衣出土時的整體尺度推算,墓主人的身高應在170厘米左右。從兩袖下段筒口分析,墓主人體型可能較瘦。這套絲縷玉衣,是考古文獻記載中已知金縷、銀縷、銅縷玉衣以外又一個新的品種。如果象崗古墓墓主確屬趙,那麼,絲縷玉衣入葬年代,應在漢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或稍後,其製作時間要早於滿城漢墓出土的金縷玉衣近10年以上。

■ 絲縷玉衣。玉衣是漢代皇帝、高級貴族專用的殮服,有金縷、銀縷、銅縷之分。南越王墓是目前國內考古發現唯一的絲縷玉衣。全長1.73米,由頭套、上衣身、袖筒、手套、褲筒、腳套六部分組成,共用玉片2291片。

誰是墓主人?

就在隊員們提取玉衣時,墓室內發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在散亂的玉衣片中,考古人員無意間發現了一枚玉制印章。此印為方形,螭虎鈕,螭虎周圍刻有雲氣紋襯托。印文篆體,陰刻「帝印」兩字。若按此印來看,墓主當是一位僭號稱帝的南越王。據《漢書》記載,南越國歷史上只有第一代南越王趙佗和第二代南越王趙曾僭號稱帝,這說明,墓主人不是趙佗便是趙。那麼墓主究竟是誰?正在考古人員為此爭論不休時,一個至關重要的證據出現了。

就在第二天傍晚快要收工時,考古人員黃展岳在玉衣片中間部位稍左的一塊大玉璧上,突然發現了一件金黃色物件。黃展岳眼睛一亮,拂去上面的灰塵,一條造型別致的金色小蟠龍立即凸現於四方台上。黃展岳瞪大眼睛望著這個小蟠龍驚愣了片刻,情不自禁地大喊起來:「不得了了,這裡有一枚龍鈕金印!」

這一聲叫喊卷過幽暗潮濕的墓穴,大家紛紛圍攏過來,十幾雙充滿血絲、疲憊的眼睛對準了那枚龍鈕金印。只見一個方形的金塊之上,盤踞著一條游龍,游龍的身體盤曲成S形,首尾及兩足分別置於金塊的四個邊角之上,龍首微昂,做騰躍疾走之狀,整個游龍透出一股威嚴神聖、騰達飄逸的靈性。在眾人焦灼而激動的目光下,發掘負責人麥英豪用一支細杆毛筆拂去金印上的灰塵,極度小心謹慎地伸出兩個手指捏住沉甸甸的龍鈕提起放入手心,然後屏息靜氣地慢慢翻轉。當整枚金印的正面顯露出來時,只見上面赫然銘刻著四字篆書「文帝行璽」—一件絕世二千餘年的鎮墓之寶橫空出世。「文帝行璽」的出土,無疑向大家宣告,象崗古墓的墓主極有可能就是《史記》、《漢書》兩書所記載的曾僭稱南越文帝的第二代南越王—趙

■ 「文帝行璽」龍鈕金印 通高1.8厘米。

當象崗古墓主棺室清理工作進入尾聲時,清理人員在東側室南部一堆骸骨處陸續發現了龜鈕、龜頭,陰刻「左夫人印」、「泰夫人印」等三顆銅印。在東側室中部,發現了「右夫人璽」四個陰刻篆書的龜鈕金印,外加一枚「趙藍」字樣的覆斗鈕象牙印。這應是墓主四位姬妾不同規格的印章,尤以龜鈕金印為尊。至於被稱為「趙藍」的這個人,是否是墓主的正室夫人,一時不能確認。後藏室內,還出土了蓋刻「蕃禺少內」的幾件銅器。考古人員認為,銅器上的「蕃禺」應專指南越國時期的稱謂,漢武帝滅南越後,便通用「番禺」兩字了。一個漢字在時間上的前後差別,標誌著一個國家的興亡存廢,這是一個頗具中國特色的現象。歷史上的南越國是如何興起與滅亡的呢?

象崗古墓地下宮殿的秘密終於被揭開。從「文帝行璽」與「右夫人璽」金印等陪葬物推斷,象崗古墓的墓主,就是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的南越國第二代王趙。隨著墓主人的確定,象崗——這個把南越王墓吞入腹心的小山包,迅速成為舉世矚目的嶺南考古學聖地。由於南越王墓歷二千多年滄桑而未曾被盜,保存完整,墓中許多隨葬器物堪稱絕品,這就改變了過去人們把嶺南當作蠻荒之地,並把嶺南人當作「蠻夷」的認識,人們不得不重新審視這塊土地上的先民和先民們創造的燦爛文化。而南越王趙墓葬也與河北滿城中山靖王劉勝夫婦墓、長沙馬王堆軑侯利蒼家族墓葬,並稱漢代考古三大發現。

■ 龍鳳紋重環玉佩 直徑10.6厘米。

在夾縫中求生存的南越國

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六國。中原大地上持續幾百年的割據混亂局面宣告結束。至此,北至長城,南到長江南岸,東至東海、黃海,西到巴蜀,盡入秦帝國的版圖。但剛剛誕生的秦帝國面臨著兩大強勁之敵的威脅,這便是北方的匈奴和嶺南地區的百越。公元前218年,秦始皇帝兵發嶺南,對越人實施征伐,未果。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帝派遣任囂與河北正定人趙佗兩位將領率樓船之士,再次展開對百越的進攻。秦軍所到之處,兵鋒凌厲,勢如破竹。隨後,始皇帝正式把嶺南地區正式納入秦王朝的版圖,並設桂林、象郡、南海等三郡。為鞏固領區,秦朝將占據嶺南的秦軍留下來,與越人雜處,並採取了軍事管制性的戍守政策,任命任囂為南海尉,掌管三郡軍政事務,趙佗出任龍川縣令。公元前210年,秦始皇駕崩,其子胡亥繼位。各路英雄紛紛舉兵反秦。公元前206年八月,一個新的封建統一王朝——漢朝誕生了。

■ 屏風左托座銅構件 橫寬26厘米。

就在中原旌旗飄動,狼煙四起之時,南海尉任囂一病不起。臨終之際,他特召龍川縣令趙佗來到病榻前,讓其繼任南海尉並密授擁兵自重、割據嶺南的玄機妙策。任囂歸天后,趙佗即宣布割據嶺南,建立南越國,自封為南越國國王。關於趙佗何年稱王,《史記·陸賈列傳》稱:「高祖時,中國初定,尉佗平南越,因王之。」從這段記載來看,可知劉邦「中國初定」之年,即趙佗稱王之時。

新建立的西漢王朝對這個以趙佗為首的偏處東南一隅的獨立王國,既不予承認,又無可奈何,只能採取懷柔政策予以安撫。劉邦死後,趙佗自封為南越武帝,同時發兵攻長沙邊邑,敗數縣而去。至孝景時代,趙佗雖幾經反覆,表示臣服漢中央朝廷,但仍「居國竊如故號名」,直到去世。

■ 釜、甑、鍪及鐵三足架。

趙佗歸天,表面上臣服南越王室的閩越國,悍然發兵侵略越、閩相倚邊界的蒲葵關,並向南越國境內逼進。新帝趙遂稟報漢中央朝廷,並請其派兵擊之。閩越退兵後,漢武帝令漢廷命官嚴助赴南越國傳諭讓趙入漢廷親自向皇帝謝恩時,趙這才回過味來,大驚失色。無奈,只好讓太子趙嬰齊代其返回長安。後來,丞相呂嘉用計,設法使太子返回南越。但趙自太子入朝後,萎靡不振,元氣大傷,而南越國愈發江河日下。在這種危機四伏的格局中,趙勉強支撐了十餘年便抑鬱而終,死後諡為文王。

■ 銅烤爐 長27厘米。

元鼎五年秋,漢武帝劉徹下令兵分五路進攻南越。元鼎六年(前111年)冬,南越國全部平定。至此,在歷史上存在了93年的南越國宣告覆亡。

■ 銀盒 通高12.1厘米 腹徑14.8厘米。

精彩版式呈現


本文原刊載於《文明》雜誌2009年03期

打開淘寶app,複製連結並搜索進入店鋪,

即刻訂閱各期文明雜誌

https://shop177692594.taobao.com/search.htm?spm=a1z10.1-c.0.0.3a613a27JW5D4Z&search=y

掃描封面右下方二維碼,關注《文明》雜誌公眾號:WENMINGZAZHI,了解更多精彩內容。

版權聲明:《文明》雜誌所使用的文章和圖片屬於相關權利人所有,因客觀原因,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敬請相關權利人隨時與我們聯繫及時處理。版權作品,未經《文明》雜誌授權,嚴禁轉載,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客服郵箱:ylrnewlife2020@163.com 電話:010-67135553/67112221;13146832364/15611146084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