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遺址「出發」,探源南京地域文明

南京發佈 發佈 2024-04-01T02:02:29.514895+00:00

在近日召開的全市文物工作會議上南京地域文明探源工程被納入重點工作任務南京地域文明探源工程聚焦南京地域文明的溯源和闡釋,開展考古學和歷史學、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的聯合攻關,進一步回答好南京地域文明起源、形成、發展的基本圖景、內在機制、演進路徑等重大問題,為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

在近日召開的全市文物工作會議上

南京地域文明探源工程

被納入重點工作任務


南京地域文明探源工程聚焦南京地域文明的溯源和闡釋,開展考古學和歷史學、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的聯合攻關,進一步回答好南京地域文明起源、形成、發展的基本圖景、內在機制、演進路徑等重大問題,為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貢獻南京力量,為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展現南京擔當,做出南京貢獻,以薛城遺址、昝廟遺址、西街越城遺址為重心的考古項目正在進行中,從遺址「出發」,探源南京地域文明。


多維度探索南京地域文明

彰顯南京文化特質


南京是中國唯一依長江而立的四大古都,是賡續中華文明發展進程的重要古都城市,是中華文明交流交融和創新發展的主要區域,在中華文明起源、形成與發展進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多年來的考古和研究工作,基本勾勒出南京地域文明不同要素從萌生至形成,發展至成熟的歷史主線,彰顯了南京獨特的文化特質。


1993年,在南京東郊湯山葫蘆洞發現了「南京直立人」頭骨化石,將南京先民生活史推到距今50萬年之前;


1997年,在南京高淳區發現的薛城遺址,距今已有6300年左右,是目前南京已知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


1951年,在南京江寧湖熟街道發現的湖熟文化遺址,文化內涵豐富而特別,是孕育吳國及吳文化的母體,是南京進入文明的重要階段;


2017年,在南京秦淮區發掘的西街越城遺址,開啟了南京早期城市文明起源的探索⋯⋯



▲西街越城遺蹟發掘現場


南京地域文明探源工程將在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和江蘇地域文明探源工程的框架下,立足南京地域文明發展特點和歷史文化資源稟賦,持續推進、不斷深化,

主要著力在:

深入研究湯山直立人化石地點,提升南京在古人類起源的地位和價值;

開展溧水神仙洞的考古工作,解決南京新舊石器時代的演進節點;

完善寧鎮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譜系建設,實證北陰陽營文化影響力;

釐清湖熟文化內涵及演進路徑,為長江下游青銅文化研究提供支撐;

加強六朝都市文化圈研究,揭示六朝都城在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過程中承上啟下的地位;

聚焦明代都城及明文化研究,全方位展示南方地區核心城市地位;

深入闡釋南京特色的長江文化、海上絲綢之路文化等形成發展的過程。


南京地域文明探源工程將通過考古和研究解決地域文明空白以及研究短板等問題,通過大遺址保護展示項目帶動相關課題研究,通過建設探源成果展示工程不斷豐富完善南京地域文明內涵和發展進程,彰顯南京在中華文明中的文化特質和重要地位。通過南京地域文明探源工程的實施,若干重要歷史問題將取得重大突破,形成一批有南京標識的重大探源成果,建成一批特色鮮明的大遺址與考古遺址公園,培育一批學術前沿領軍人才。


南京考古研究院副院長馬濤介紹,南京地域文明探源工程以系統觀念為原則,以項目和課題為發力點,將緊緊抓住三年開局起步的關鍵時間,現階段重點開展6個方面、20餘項南京地域文明探源項目。


記者了解到,南京地域文明探源工程目前正在開展以薛城遺址、昝廟遺址、西街越城遺址為重心的考古項目,加強以往考古成果的研究,完善寧鎮地區考古學文化譜系,廓清湖熟文化性質,解決南京早期城市起源問題。


6000多年前的薛城遺址

填補長江下游史前考古多項空白


6000多年前,位於高淳的一座小村莊薛城,居住著一批刀耕火種的原始先民。薛城遺址是目前已知南京面積較大、年代最早的史前古文化遺址,根據最新的碳14測年顯示,薛城遺址距今6300—4900年之間,年代跨度達1400年。它的發掘,填補了長江下游史前考古的多項空白。


薛城遺址也是南方早期文明融合交流的實證。薛城遺址文化內涵豐富,具有馬家浜文化、北陰陽營文化、崧澤文化、良渚文化等因素,展現了南京西部地區史前文明的演變和發展過程,為環太湖流域,尤其是長江下游地區的文明演進提供新的線索。


薛城遺址是繼上世紀50年代鼓樓北陰陽營新石器時代遺址發掘以來,南京史前考古的又一重大收穫,因此,《人民日報》曾以「南京遠祖在薛城」為題做過詳細報導。


▲薛城遺址鳥瞰圖


記者從南京市考古研究院了解到,1997年,南京市博物館進行了第一次考古發掘,發掘面積120平方米,發現新石器時代墓葬115座、灰坑91座、房址2座、灶穴2個。該考古發現被列為「1998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入圍項目。


2010年,南京市博物館進行了第二次考古發掘,發掘面積115.4平方米,發現灰溝2條,紅燒土面3處,新石器時代墓葬1座,灰坑52個。


2021年,南京市考古研究院與南京師範大學聯合開展第三次考古發掘,發掘面積160平方米,共發掘墓葬74座。讓專家們感到最驚喜的是,此次發現了一處用蜆殼組成的堆塑龍。它酷似一條自東向西南趴伏的大鱷魚。「頭部」距地面0.5米,蚌殼擺出「吻部」形象,還有兩顆大大的蚌殼「眼睛」;「頸部」雖被破壞,但仍然能看到少量蜆殼的痕跡;「背部」高高隆起,最厚處有0.2米;一條全長3.34米,最寬達0.5米的大「尾巴」,距地面深0.67米,點綴著多枚大蚌殼。專家認為,鱷魚屬爬行動物,是龍的初形和原形。蜆殼堆塑的龍,在江南地區是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發現,稱它為「江南第一龍」當之無愧。


▲薛城遺址出土文物


去年,南京市考古研究院與南京師範大學聯合開展第四次考古發掘工作,發掘面積300平方米,發現墓葬73座、灰坑41座、房址10座、灰溝3條等,出土陶器、玉、石、骨、角器500餘件。


「2022年發現一處崧澤文化晚期——良渚文化早期的大型台地遺蹟,今年我院將和南師大繼續開展主動性發掘工作,揭露這處台地的規模、弄清台地的性質,同時對薛城遺址進行大規模的考古調查工作。」馬濤說,希望通過薛城遺址以及同時期遺址的主動性考古工作,揭示薛城遺址聚落結構和文化內涵,同時加強南京史前遺址的考古工作以及既往考古資料的整理和研究,解決寧鎮地區史前文明的演進序列。


出土「大眼萌」的昝廟遺址

揭示南京文明曙光源流


去年5·18國際博物館日,南京市博物館重磅推出了「從秦淮河到揚子江——古代南京段長江文物特展」,在展覽中,一件來自新石器時代的「大眼萌」格外引人注目。據專家介紹,「大眼萌」其實是一件極其精美的玉梳背,它的出土地點便位於陶吳昝廟遺址,位於今天南京市江寧區橫溪街道。


上世紀70年代,考古人員先後兩次在陶吳的昝廟村發掘了十幾座墓葬,這件玉梳背就出自其中一座墓葬。


▲昝廟遺址出土的冠形玉配件


昝廟遺址是新石器時代晚期一直到湖熟文化時期的一個高等級的大型聚落。


據專家介紹,湖熟文化是1959年以江寧湖熟鎮命名的考古學文化,是中國考古學第二個正式命名的考古學文化,也是江蘇第一個正式命名的考古學文化,時代相當於中原地區商周時期。湖熟文化是寧鎮地區自身孕育發展起來的一支重要文化。它是孕育吳國及其文化的母體,是南京進入文明的重要階段。然而,湖熟文化提出後,由於相關的考古發掘面積較少,資料整理不規範,成果發表不及時,學術探討不深入,故其文化面貌認識不夠清晰和全面。


據馬濤介紹,根據目前掌握湖熟文化遺址點的情況,南京考古研究院將聯合江蘇省考古研究所對江寧陶吳社區昝廟遺址開展主動性考古發掘工作,對湖熟文化開展系統的考古和研究工作,著眼解決文獻中夏王朝的實證,通過發掘和研究工作,深度探討湖熟文化的聚落結構、生業形態和社會發展階段等問題,不斷加深對湖熟文化台形遺址的認識,揭示南京文明曙光源流。


西街考古「尋根」越城

歷代地層疊壓見證南京歷史


位於城南的西街越城遺址,被學界視為近年來南京城市考古最重要的發現之一,很可能廓清我們對南京城市史的認識。在這裡也發現了很多遺蹟,出土了商周、六朝、宋元和明清的一些文物,是南京城市發展和變遷的縮影。


▲西街越城遺蹟出土的紅陶鬲


▲西街越城遺蹟出土的紅陶斝



「春秋時越既滅吳,盡有江南之地,於是築城江上,以鎮江險。」修築於2500年前、周長不足1公里的「越城」,一直被視作南京建城史的起點。


2017年,西街越城遺址啟動發掘。南京大學文化與自然遺產研究所所長賀雲翱教授曾表示,西街遺址是第一次在南京主城區發現西周環壕聚落,是南京建城史研究的一次重大發現;越城位置和基本文化內涵得以確認,在地形地貌、台地形態、文化序列等方面,都擁有更多的證據鎖定越城;南朝道路的發現同樣非常重要,為探討六朝建康城的中軸線問題和六朝都城規制提供了重要證據。


▲西街越城遺蹟出土的灰陶尊

▲西街越城遺蹟出土的青瓷缽

▲西街越城遺蹟出土的青瓷雞首壺

▲西街越城遺蹟出土的玉璧


西街地塊位於我市「長干里古居民區和越城遺址區」的核心,在此發現一處台地為中心的遺址,分布多道環壕、道路、水井等豐富遺蹟,性質複雜,歷代疊壓,上起商周,縱貫南京全部歷史,是見證南京歷史的關鍵地。


馬濤表示,西街越城遺址中發現的環壕、基槽、豬祭祀坑等考古實證,突破以往對越城遺址範圍以及其他問題的認識。發現都城外一條兩側有路溝總寬38米的中軸大道,體現南京古都建中立極的規劃設計理念,充分證明南京在都城史上承前啟後的歷史地位。


然而,目前城址性質和年代尚缺少完整的考古學證據鏈。因為,城址歷代疊壓,遺址破壞嚴重,受主動性發掘面積的限制,發現的越城台、環壕、基槽、豬祭祀坑等遺蹟相互年代關係還不清晰,不足以令人信服。此外,關於南方城址的認識問題,學界存在一些分歧,所以還需要翔實的考古材料,在開展一些針對性發掘工作後,邀請相關領域的專家開展討論和認證。


2020年開始,西街遺址發掘轉為主動性考古發掘,計劃解決商周城址的時代、布局、規模,以及六朝中軸御道等問題。


來源:南京文旅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