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時代入口找門的許知遠

ellemen睿士 發佈 2024-04-01T03:46:36.100511+00:00

千禧年之初,25歲的許知遠出版了他的第一本書《那些憂傷的年輕人》,前一年他剛大學畢業。對於任何一個才踏入社會的年輕人來說,出書都是一件很榮耀的事。後來在媒體上他說,「(出這本書)並沒有改變生活,只是讓人意識到時間在短暫生命里流淌,還年輕,如此而已,而『年輕就是天堂』」。

千禧年之初,25歲的許知遠出版了他的第一本書《那些憂傷的年輕人》,前一年他剛大學畢業。對於任何一個才踏入社會的年輕人來說,出書都是一件很榮耀的事。後來在媒體上他說,「(出這本書)並沒有改變生活,只是讓人意識到時間在短暫生命里流淌,還年輕,如此而已,而『年輕就是天堂』」。

十八年後,許知遠出版了他最新一本書《青年變革者:梁啓超(1873-1898)》,評論界公認這是他轉型之作。

所以對身處時代洪流中的年輕人,許知遠總是有不同思考。比如自嘲式「躺平」,他認為年輕人看似是褪去姿態,實則構築自身堡壘,即使消耗能量,也是蓄力的過程。這需要時間來驗證——他們最終也會面對堡壘,會想去看外面更大的世界。

年輕人也不願意持續追隨同一件事情。當普遍被動收縮時,更多力量會被激發,因此每個時代榜樣很重要。許知遠發現年輕一代開始將鍾叔河、陳沖、項飆視作偶像,「他們能使年輕人面對世界的表達姿態變得更豐富」。

常有人問許知遠的書目以及薦書。事實上比起某一本書,現在他又像二十歲時那樣,持續回看思想性的英文雜誌,比如《大西洋月刊》。他認為雜誌是介於書和信息碎片之間的產物,蘊含政治、外交、思想、文化、書籍、娛樂,所有東西都集中表達。從讀書時他便特別鍾情思想性雜誌,旅行或出差會帶某一種雜誌,一次幾本,隨即翻看。並不固定讀書的時間和種類,在什麼時候看什麼書,非常隨機。

而過去三年的不確定性帶來精神層面的劇烈內耗和負面情緒指向,他也在試圖解決,「大家一有機會就離開熟悉的環境,去嘗試陌生的環境。哪怕海淀到通州,也可以是陌生的、沒有去過的環境。可以做很多微小的事情,來調整自己,主動去遭遇陌生的人和環境,讓自己從過去的語境中抽離出來。這很重要」。

談及主持人和作家兩個身份在生活工作中的占比,許知遠承認錄節目會消耗寫作能量,而自身的能量是恆定的,鏡頭對人會潛移默化地發生改變,如果交談和深入表達是持續在鏡頭之前完成,一定會影響寫作。

寫作是更孤獨面對自身的工作,鏡頭則會壓迫這種能力,需要不時逃離鏡頭語境。「在節目錄製後我會暫時離開一下,回到更個人的世界。」

第一家店開在北京的單向街書店,一直關心著個體與時代關係,近年也在地理上努力細分著更多在地性的探查,上海、杭州、西安、廣州等不一而足。企業的氣質就是企業家的氣質,許知遠寫了很多經濟報導,但無論單向街書店還是《單讀》和《十三邀》,都不僅僅是一種媒體單位,更是一個傳媒行業的產業化運營。雜誌、圖書出版、紀錄片、短視頻、直播,如今許知遠作為公司的創始人,他的企業家身份躍然紙上。

當越來越頻繁與商業、盈利、跨界合作、文化爆款等信息聯繫在一起的時候,許知遠會怎麼預設自己企業的命運?

雖然在同行中早已收穫了口碑與成績,被公認是文化行業非常成功的創業者,然而談及此事,他沒有一點放鬆情緒。即使熬過了這三年,他也依然不知道明年會怎樣,自己未來的目標是讓同事過得更放鬆寬裕,既讓他們得到某種理想主義的確認,也希望他們擁有體面的收入。

他還想讓「單向」這一品牌更有生命力,不僅在中國紮根更深,也應進入不同國度的市場,成為全球青年華人與世界溝通的小小橋樑。

ELLEMEN:

在《十三邀》過去採訪的人物中,其實娛樂人物占了一個挺大比例。你之前說過期待藉助這些娛樂人物的影響力,對知識分子日漸邊緣的趨勢做出某種「報復」,這種「報復」具體是什麼?

許知遠:

沒有嚴格劃分科學家、歷史學家、作家或電影明星,只要他們傑出都有相通之處,儘管手段語言不同,但都要應對相似命題的挑戰。在過程中慢慢理解到,傳統意義的作家寫出非常偉大的書會覺得他充滿智慧與成就,這是人們的訓練結果。然而娛樂行業中,成為時代領袖、去激起一整代人的羨慕或好奇,同樣需要巨大能力和天分。這個節目的邏輯會逐漸變化,團隊更期待能夠在不同領域之間架構一種共通的橋樑,彼此的交流且都能夠相互感受,這是我很想做的事情。這個時代不同領域之間充滿裂痕和障礙,不同代際的人群之間似乎有很多溝通阻礙,希望《十三邀》能夠打破阻礙。

ELLEMEN:

你有什麼建議給年輕人?

許知遠:

對生命體驗與世界碰撞所產生的痛苦、喜悅與思考衝動,每代人都相似。可以看到這種傳遞,且每代人都是被這樣打開,意外的一本書或一場談話,哪怕一首搖滾音樂,就會打開自己。這些書、談話、音樂,不僅來自熟悉的語境,也有可能來自完全陌生的語境,甚至完全陌生的文化里。所以還是要對觀念思想的傳播有充分信心,這些經常在不經意的時代和時刻到來,悄悄觸動你然後埋下種子。

ELLEMEN:

《十三邀》做了六季,第七季會有什麼變化?

許知遠:

希望第七季能更深入受訪者及生活環境、成長時代和周圍世界,以這樣的肌理紋路,使每次見面更有層次,表達也更綿長。語言是一個維度,更多想觀察熟悉與陌生環境裡,嘉賓會做出怎樣反應,包括每個嘉賓思維方式的形成,都有更深的探究欲望。

ELLEMEN:

當初你做《十三邀》的初心是什麼?

許知遠:

如果說做《十三邀》的初心是探究人在時代中的思想和情緒,那這個是沒有改變,甚至說它變得越來越重要和迫切,因為越來越發現這種真正個體化表達,個人式深入感受,在這個時代反而越來越難呈現了。儘管好像生活在一個善於表達的年代,儘管有各種媒體來讓表達,但真正純粹,只屬於你個人的語言與表達,反而變得更稀缺起來了。所以這檔節目在某種意義上,它保持的特性沒有減弱,反而變得更重要起來。

ELLEMEN:

你印象最深的訪談對象是誰?

許知遠:

陳沖、項飆、白先勇老師這幾集事後印象會非常深。當然,對鍾叔河老師那集印象也非常深。

ELLEMEN:

鍾叔河老師這期節目之前,他的大眾知名度並沒有那麼大,上了《十三邀》以後,忽然變成了新湘派文化的符號,知識青年開始頻頻去他家拜訪。對於《十三邀》這種造星能力你如何看待?

許知遠:

從不覺得我們在造星,是現在時代表達的語言過分單調。每個時代都有不同聲音並存,有些被暫時淹沒,有些得到過分關注。鍾叔河先生擁抱事業的熱情和當年做出的努力,以及一直到現在都保持的清晰思考和對常識的強烈尊重,這些品質在任何時代都非常重要,但有時會被暫時遺忘或淹沒。不同聲音和力量應該是並存和相互激發,帶來更充分的思想市場。在過去十年裡,基本上是娛樂和技術語言的時代,當鍾先生的這些品質被表達時,在特定的情緒環境中會變得非常激動人心。

ELLEMEN:

你覺得自己是這個時代的偶像嗎?

許知遠:

不知道如何回答這個問題,因為做這些事情,不是一定要爭取什麼,我是半推半就的性格(笑)。對我來說,做事核心沒有變,20歲出頭的時候去做記者和寫書,這些年藉助新手段探索世界的多樣性,想去體驗各種各樣的事物。

過去的偶像是那些了不起的作家和思想家,這兩年有一個很大的偶像,是安東尼·波登(《安東尼·波登:未知之旅》),他是個激情澎湃的大廚和美食節目主持人,用食物讓不同文化之間彼此理解。他充滿冒險性,經常把自己扔到完全的陌生環境中。他拍攝節目會去陌生地方,做任何想做的事情,導致各種衝動出現。越來越意識到人格這種層面才會使安東尼·波登成為社會影響力非常廣泛的人,所以自己也有這種變化。

我到40歲後,越來越強烈地覺得要去更直觀地表達感受和思想,而40歲之前則覺得應該通過精心編排書寫來完成更深入的思想探索,儘管性格不是這樣——以前在扭著自己去完成那些書寫,其實本人性格更直覺衝動,但又非常渴望深入思想的存在。於是在人之間,在這兩種力量之間搖擺拉扯。在任何一種狀態下都不太開心,在想另一個狀態還要存在。

ELLEMEN:

怎麼著都不舒服?

許知遠:

對,總覺得有一種更舒服的狀態和更好的狀態。

ELLEMEN:

你如何度過孤獨?

許知遠:

在一定限度上,孤獨是一種思想和感受源泉。只有相對的孤獨狀況中,才能發現更屬於你自己的世界。但過分孤獨又會使你麻痹,很多情況下,情感和思想是溝通中才更鮮活。這一切都是分寸,分寸屬於個體,且只能自己去尋找。

ELLEMEN:

作家是你一直以來的身份,你此刻如何看待「創業者」這個身份?

許知遠:

也是這幾年慢慢接受創業者的身份。以前不願意。疫情這三年從過去很勉強的創業者變成了希望能夠把公司做得更有聲色的創辦人。創業身份有責任意識,很多同事一起工作,一百多個人是中型組織了,要使組織存續有很多壓力。如果說創業對自己有什麼改變,它使我變得更具體。

ELLEMEN:

你作為創業者洞察力和作為創作者洞察力的區隔是什麼?

許知遠:

商業組織是個實踐藝術,不僅依賴洞察,還可能聽到各種奇怪的洞察聲音,但其中只有一種洞察能夠通過這個組織來完成,這個完成之後洞察要經過實踐檢驗,結果非常明確——金錢回報和市場反響。你在寫作和節目中通過文字和鏡頭就實現了,不需要經過複雜鏈條來完成,它更屬於你自己。

ELLEMEN:

「單向」在地性做得很好,跟生活土壤在地性和時代在地性匹配很高。如果要做全球業務,會選擇什麼樣的新文化土壤?

許知遠:

很想在東京開個「單向」,它應該是一個什麼樣的存在?它應該更像一個文化空間,書扮演什麼角色?應該是什麼書?想在這邊做亞洲文化符號。然而中國人的眼光如何看待亞洲還在探索。創業樂趣和麻煩很多,要實現很麻煩,樂趣則是它算一個冒險,不知道是否成功,但是要做出這個舉動本身就存在冒險,要做好收拾爛攤子的準備。不過需要有這樣的衝動,衝動本身很重要。

攝影 姜南(Astudio)

造型 Sherry

採訪、撰文 社社

時裝編輯 STEVEN

視覺創意 常志傑、王儒潔(ASTUDIO)

妝發 小君

美術 阿紫(ASTUDIO)

攝影助理 王嘉玉、張尚澤(ASTUDIO)

製片 大成

服裝助理 由甲

編輯 FUFU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