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新開書店,展覽的記憶與延伸

澎湃新聞 發佈 2024-04-01T09:38:57.605884+00:00

黃浦江畔,一家名為「對對對」的書店(dododo book)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PSA)一樓對外開放。

黃浦江畔,一家名為「對對對」的書店(dododo book)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PSA)一樓對外開放。

透過書店的落地窗向外望,是濱江春日的奼紫嫣紅;向內看,則是一個「藝術世界」——巴黎書報亭的設計師瑪塔莉·克賽特(matali crasset)設計的空間,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過往展覽的記憶、最新的藝術出版物、藝術工作者的「書房」……書店成為藝術的延伸,為書籍與生活創作新的展覽。

對對對書店(dododo book)由法國女設計師瑪塔莉·克賽特設計,獲2022 Le FRENCH DESIGN 100設計獎。

3月10日,「對對對書店」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開門迎客。法國女設計師瑪塔莉·克賽特以單軌列車與放射線為靈感,將PSA沿街空間改造為當代藝術書店。在這個充滿色彩的空間裡,當代藝術、建築、設計、哲學書籍在此陳列。以書本為中心,向外發散,這裡有一個個名為「黑盒子」的小型展覽空間、兒童區,以及舒適的咖啡。

對對對書店外景

色彩斑斕中的書之世界、展覽記憶

據悉,瑪塔莉對於單軌列車的設計靈感,來自著名科幻小說家雷·布萊伯利(Ray Bradbury)於1955年發表的小說《華氏451》。法國新浪潮代表導演弗朗索瓦·特呂弗於1966年為其拍攝同名電影。華氏451度是紙的燃點。故事發生在一個虛構的世界裡,在那裡,消防員的工作不是滅火,而是搭乘單軌列車,到達城市的各個角落焚書。

時隔半個世紀後,單軌列車在「對對對書店」中,成為了書籍自由呼吸、流動並沿途生長的地方。書店以圓環為列車軌道,將軌道的色彩與書的色彩、門類對應陳列。在色彩的表象之外,看到的是與藝術的一次次相遇。

「對對對書店」以單軌列車為設計靈感。

書是書店是主角,「對對對書店」除了一些甄選圖書、經典藝術孤本、極具收藏價值的藝術家書和態度鮮明的限量藝術出版物外,PSA展覽出版物是書店的亮點之一。2012年第九屆上海雙年展「重新發電」以來,歷屆雙年展的出版物在此齊齊亮相,讓觀眾以當下的視角回顧當年的作品外,也再次回望當年的出版。在成體系的出版中,也看到「上雙」的成長足跡。

書店陳列的PSA過往展覽的出版物。

通過書店陳列的一本本展覽出版,勾起了一次次展覽的回憶。這些回憶也通過展覽衍生品更為直接的表現——一排環保袋、也許會讓人想起過往展覽中某一件印象深刻的作品;一些筆記本,引發更多當年把它們帶回家作何用途的想像;一些文創小物,甚至會想起「蔡國強:九級浪」在黃浦江上燃起白日焰火的盛況。

書店中PSA過往展覽的環保袋。

「蔡國強:九級浪」的摺紙文創,讓人回憶黃浦江上的焰火。

書店還邀請了藝術家組合「鳥頭」以PSA過往展覽的衍生品為基礎進行創作,門口迎客的「包大人」和店內「神龕」就出自於「鳥頭」之手。他們通過拆解、拼貼、挪用、重組的方式,在消除展覽衍生品的實用性後,再次賦予它們精神性,是一次對PSA階段實踐的理解與回應。這也是「對對對書店」藝術家合作項目的首期,未來將有更多藝術家帶來更大「腦洞」的作品。

書店入口,「鳥頭」組合用環保袋等元素「創作」的「包大人」。

「鳥頭」組合用展覽筆記本「創作」的「神龕」。

此外,書店出售的一款48元的「power G環保托特包」幾乎是「入店必買」,這款環保袋取材於PSA外牆的大幅海報,經過清潔後回收再利用後,製成每款獨一無二的托特包。首期用於製作環保包的是展覽「王興偉在上海」的海報,這也將成為展覽的又一種延展。

書店入口處的「power G環保托特包」

「黑盒子」首推「書房」計劃,看藝術工作者的思想來源

對應美術館的「白盒子」的空間,「對對對書店」的「黑盒子」也是一個展覽場地。首個展覽名為「書房計劃」。

第一期「書房計劃」將馬克·維格利(Mark Wigley)、讓-路易·科恩(Jean-Louis Cohen)、安德烈斯·雅克 (Andres Jaque)、夸特莫克·梅迪納 (Cuauhtemoc Medina)四位來自建築研究和策展領域的思想者和寫作者的書房帶到上海。

熟悉PSA展覽的人大抵知道,他們四位與PSA均有合作。馬克·維格利是2019年「穿越建築:戈登·馬塔-克拉克的十年」的策展人,夸特莫克·梅迪納和安德烈斯·雅克分任2018年和2020年上海雙年展「禹步」和「水體」的總策展人。讓-路易·科恩則是將在夏日舉行的「摩登巴黎1914-1945」的策展人。從書房似乎能觸碰到他們的工作方式。

「黑盒子」中布置的安德烈斯·雅克的書房

馬克·維格利的「書房」

馬克·維格利的書房位於紐約Soho區的一個loft,是一間有270平米的大房間,這是他與太太共用的空間,也是家之所在。書房上的便利貼是馬塔-克拉克展覽的衍生品。他的藏書大約有七千冊,據他自述:「當書越來越多,會成為一個持續的流動。有的書就像河裡的巨石,一動不動;有的書會停留一段時間,然後開始翻滾,最終從這裡消失。有的書僅僅會陪伴我們一兩個月的時間。」

夸特莫克·梅迪納的書房在墨西哥城,書房窗外的花園,種著一棵樹齡百年的山楂樹。在書房中有著他迷戀的物品:老懷表、白來水筆、一些日本鎮紙、合作過藝術家的作品、作家的照片,以及一些已故友人的照片。其中還收藏了各種版本的《易經》,這或許是「禹步」的來源。

夸特莫克·梅迪納的「書房」

讓-路易·科恩的「書房」

讓-路易·科恩的書房是其中最小的、只有14平米,位於巴黎一棟19世紀公寓的沿街。他習慣將某一階段常用的書擺放在可移動的書架上,方便取用,這個小書房中可以看到他對空間特殊的安排和對書籍按學科、年代、地理的歸類。當書房被塞滿後,他會將不用的書轉移到法國南部鄉村的房子,也會把書送人。

據悉,第一期「書房計劃」將持續至4月20日,未來將作為一個長期項目,每年會舉辦一到兩次。

除了「書」和「書房」外,「對對對書店」還有著色彩鮮亮的兒童區和看得見風景的咖啡區。

對對對書店內景。

相比過去博物館(美術館)書店多依附於展覽,「對對對書店」試圖有所突破——希望反向張開一張知識的網絡,將博物館包裹其中。「對對對書店」也希望成為知識滲透進生活的起點,以藝術書店獨有的感性、開放與善解人意,或遠或近地守護每一個腳步匆匆的當代人。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