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後兇手被揪出?北溪管道爆炸調查牽動俄烏戰局

正觀新聞 發佈 2024-04-01T10:26:42.382918+00:00

作為歐洲能源命脈管道,「北溪」案件不僅牽涉管道連接的歐洲與俄羅斯雙方,還涉及俄烏戰局中的烏克蘭以及拱火的其他國家。

作為歐洲能源命脈管道,「北溪」案件不僅牽涉管道連接的歐洲與俄羅斯雙方,還涉及俄烏戰局中的烏克蘭以及拱火的其他國家。

2月上旬,美國知名調查記者西摩·赫什為迷霧重重的「北溪」破壞案指明了方向,稱其是被美國情報部門和美軍秘密破壞。

一處「北溪」管道泄漏 圖源網絡(下同)

最近,「北溪」事件再次占據西方媒體的頭版頭條,但是事情卻並不簡單。

兩個關鍵信息值得注意:

其一,朔爾茨訪美後,美媒突然開口了。

早在2月8日,赫什就發表了爆料文章,但彼時的西方媒體卻對這個「爆炸新聞」保持著非同尋常的沉默。

巧的是,這種沉默就在德國總理出訪美國會見拜登後結束了。3月7日,美國、德國、英國媒體「不約而同地」發表報導,將矛頭指向了「一個親烏克蘭政府團體」。

其二,美媒報導仿佛心照不宣,又層層遞進。

《紐約時報》等美媒首先爆料稱,「一個親烏克蘭團體」可能是「北溪」天然氣管道爆炸事件元兇。但報導對信源語焉不詳,只說是「匿名消息源」

隨後,英國《泰晤士報》將「親烏克蘭團體」具體化,稱「一家位於烏克蘭的私人企業」可能參與到該爆炸案中。

最後,德國《時代》周報放出詳細「實錘」,聲稱執行破壞行動的具體人員僅6人。他們從波蘭一家兩名烏克蘭人所擁有的公司租借了一艘遊艇,於2022年9月6日離開德國港口前往「北溪」管道所在海域潛水放置炸藥。

「北溪二號」管道資料圖

可以看出,美國、英國以及德國媒體的報導之間,不僅時間上仿佛心照不宣,爆料的邏輯上也層層遞進,就像一套「組合拳」,看似無意地對準烏克蘭。

那麼烏克蘭真的有能力破壞「北溪」嗎?

德國科學和政治基金會國防問題專家斯韋斯泰克對此說法提出質疑。原因有兩個:

其一,「北溪」管道泄漏是「能量巨大的爆炸裝置」所致,其威力相當於500公斤炸藥。如此數量的炸藥需要得到大型組織的支持,且準備工作極為複雜,不可能是一個6人小組完成的。

其二,烏克蘭並不能從中受益。去年9月「北溪」爆炸時,烏克蘭已經深陷衝突之中,必須依賴西方的持續支持。實施這樣一個需要長時間計劃的行動,去損害俄羅斯和歐洲的利益是毫無道理的。

總之,現在更多的證據表明「北溪」管道爆炸的幕後黑手是美國,所謂「親烏克蘭團體」的說法站不住腳,更像是美國為逃脫國際調查而採用的宣傳手段。

西方推卸責任的行為也無疑會牽動俄烏戰局,只不過其影響不在戰場上,而是在烏克蘭及其盟友之間的關係上。

首先,這可能削弱西方國家對烏克蘭的支持。

美國獨立新聞網站「灰色地帶」的記者亞倫·馬特表示,「我不認為這僅僅是在推卸破壞「北溪」管道的責任,美國或許也在準備於代理戰爭結束後拋棄烏克蘭。」

不僅如此,美國五角大樓前高級顧問、陸軍退役上校道格拉斯·麥格雷戈3月6日在接受採訪時暗示,烏克蘭贏得勝利還好,但如果在俄烏衝突中戰敗,美國將會拋棄烏總統澤連斯基,就如同當初在越南、阿富汗所做的那樣。

而對於歐洲來說,英國《每日電訊報》認為,任何關於烏克蘭參與的暗示,無論是直接的還是間接的,都可能破壞烏克蘭和德國之間的微妙關係,從而削弱德國公眾對烏克蘭的支持。

德國民眾在柏林抗議援助烏

要知道,烏克蘭之所以能夠在俄烏衝突中堅持這麼長時間,很大程度上來源於美歐的軍事援助。如果援助受到「北溪」被炸事件影響,俄烏戰局的天平也就會發生傾斜。

其次,美歐關係尤其是美德關係可能會進一步變得微妙。

在此之前,美國與歐洲之間就因為削減通脹法案、向烏援助坦克等問題而產生嫌隙,此次因「北溪」爆炸事件產生的風波會進一步波及這一關係。

就在赫什發表「北溪」爆炸調查文章的第二天,議員塞維姆·達代倫就在德國聯邦議院中大聲疾呼,要求在聯合國的主持下對「北溪」管道被炸事件展開調查。

達代倫認為,目前德國和歐盟是「北溪」管道爆炸事件中最大的受損方,德國現在高昂的能源價格,讓民眾和企業都難以承受,國家面臨著失去繁榮模式的危險。

有俄媒把最新的爆料與德國總理朔爾茨對美國的「神秘訪問」相聯繫,認為是德國和美國制定了新的方案,以平息德國國內對美國的不滿。顯然,在西方看來,「美國的聲譽比烏克蘭的聲譽重要得多」。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