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白石齋號藻鑒

中國書畫報 發佈 2024-04-01T18:53:13.909175+00:00

【齋主簡介】齊白石,原名純芝,字渭青,號蘭亭,後改名璜,字瀕生,號白石、白石山翁、老萍、餓叟、借山吟館主者、寄萍堂上老人、三百石印富翁,祖籍安徽宿州碭山,生於湖南長沙府湘潭,近現代中國繪畫大師。

【齋主簡介】齊白石(1864—1957),原名純芝,字渭青,號蘭亭,後改名璜,字瀕生,號白石、白石山翁、老萍、餓叟、借山吟館主者、寄萍堂上老人、三百石印富翁,祖籍安徽宿州碭山,生於湖南長沙府湘潭(今湖南湘潭),近現代中國繪畫大師。早年曾為木工,後以賣畫為生,57歲後定居北京。曾任中央美術學院名譽教授、中國美協主席等職。1953年被文化部授予「人民藝術家」稱號。

【齋號釋讀】齊白石一生輾轉流離,多次變換齋館、更改館號,他使用過的齋館號主要有「甑屋」「借山吟館」「八硯樓」「寄萍堂」,這些齋館號的產生都有著特殊的淵源。這裡選取其中兩個釋讀。



「甑屋」是齊白石晚年客居京華鬻畫時期使用的一個齋號,這個齋號不好從字面直接理解,似乎有傷風雅,其實這裡面隱藏著特殊的人生遭際與祖孫情結。齊白石早年家貧卻喜好書畫,他的祖母見況就嘆息說齊白石生錯了時候,也走錯了人家,因為寫字畫畫是富人們的雅事,像他們這樣的農家,三日風四日雨,吃了上頓沒下頓,連溫飽都解決不了,還鳴什麼風雅,文章畢竟不能煮粥當飯吃。後來齊白石就一邊學做雕花木匠維持生計,一邊自學書畫,在他的老師胡沁園的勸說下改行棄掉斧斤,告別了木匠生涯,在杏子塢、韶塘一帶專門依靠為人畫像謀生,20多歲時賣畫所得已經能夠維繫家人溫飽。他的祖母大感快慰,又嘆息說:「吾兒的畫竟能在鍋里煮粥吃。」後來齊白石回憶起這件事,對於這段煮畫生涯感慨良多,多次書「甑屋」兩字張之於壁,並為自己的畫屋也取名為「甑屋」,刻印「煮畫庖」,以此表達辛苦筆耕唯求一飽的人生感受,也表達了對於祖母當年呼「吾兒同餐」的溫情生活的懷念。



「寄萍堂」是齊白石後來離鄉客居一直沿用的齋號,這裡面寄寓著他特別的鄉土情結。1917年,家鄉的匪亂打破了齊白石安寧的故鄉幽居生活,兵匪抄家使他寢食難安,他一度到親戚家避亂,後來才無奈聽從友人的勸告移居京華另謀生路,結果名聲大噪,成為一代大家。但是功成名就無法撫慰齊白石內心濃厚的鄉土情結,所以他一直沿用「寄萍堂」的齋號,自感流落異鄉似無根漂萍,自號「寄萍老人」,刻印「寄萍吟屋」,在很多畫上題跋「作於寄萍堂」,以此來表達無盡的鄉土情思。想建功立業就要奔走四方,功成名就卻又難捨故土情結,身與心總為仇。一個「南腔北調人」總在思量「故里山花此時開也」, 雖然成就了大功業,可是仍然難以抵擋無盡鄉愁,這就是人生。齊白石曾在一首題畫詩中寫道:「年少何曾欲遠行,開門無物不關情。身閒心靜全無事,七月枯荷秋氣清。」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