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飾北齋名作《神奈川衝浪里》 的「前世今生」

澎湃新聞 發佈 2024-04-01T18:58:45.894752+00:00

提及日本浮世繪,想必大多數人的腦中都會不約而同地浮現出葛飾北齋《富岳三十六景》中的《神奈川衝浪里》。事實上,這幅享譽世界的木刻版畫如今已毫無爭議地成為浮世繪藝術的代名詞。

提及日本浮世繪,想必大多數人的腦中都會不約而同地浮現出葛飾北齋《富岳三十六景》中的《神奈川衝浪里》。

事實上,這幅享譽世界的木刻版畫如今已毫無爭議地成為浮世繪藝術的代名詞。然而,當我們在不斷解讀畫家的繪畫語言、浮世繪版畫的製作工藝以及這類工藝美術對西方印象派大師的影響時,或許心中會有一個疑問,對於自唐代起便深受中國繪畫影響的日本美術,名滿天下的《神奈川衝浪里》是葛飾北齋的絕對原創嗎?浮世繪不少作品受中國古代繪畫影響頗深,而這一名作呢?

葛飾北齋 神奈川衝浪里 浮世繪版畫 縱25.7厘米 橫37.9厘米 〔美〕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當十九世紀下半葉浮世繪藝術藉由商旅貿易和1867年萬國博覽會抵達歐洲之後,為當時一批腐朽刻板的學院派不滿,但受到試圖打造全新藝術語言與表達方式的年輕畫家熱捧。從最初的馬奈、莫奈和德加,到稍後的凡·高、勞特累克和勃納爾,印象派、後印象派等的藝術家對浮世繪藝術的痴迷如今已是廣為人知。浮世繪木刻版畫藝術中二維平面的表現手法、與西畫截然不同的構圖方法、清晰的物體輪廓線、醒目的色塊組合等特徵均被上述大師們在各自的作品中不同程度地吸收並借鑑。其中,莫奈、凡·高等擅畫風景的畫家尤其偏愛葛飾北齋的《富岳三十六景》、歌川廣重的《東海道五十三次》及《名所江戶百景》,原因在於二人的部分風景畫已經吸收了西方傳統的線形透視法,卻又包含日本浮世繪獨特的構圖視角、色彩關係和風土人情。葛飾北齋從通過荷蘭海上貿易抵達日本的西方版畫中習得了線性透視,進而將其融入傳統浮世繪藝術中,形成了一個東西結合的全新「變體」。《神奈川衝浪里》中雖然前景的驚濤駭浪令人印象深刻,但其實遠景清晰的富士山展現了線性透視必備的地平線,而畫中大量普魯士藍的運用則更體現出西方藝術的影響。由此可見,十九世紀下半葉的歐洲繪畫大師們對浮世繪的痴迷和推崇源於他們能從中獲得熟悉的繪畫語言認知中,並受其啟發而找到和傳統不同的全新表現手法。《神奈川衝浪里》被莫奈懸掛在廚房中,其構圖如今被學術界認為啟發了凡·高的傳世經典《星夜》,甚至成為作曲家德彪西創作《大海,為管弦樂創作的三部交響樂小品》(簡稱《大海》)的靈感來源並被用作首版樂譜的封面……然而,這幅被無數西方藝術家認為具備「原創性」的名作,除在畫中融入了西方線性透視法外,還顯然借鑑了我國傳統繪畫中對海浪的表現手法。比如,從南宋馬遠的《水圖》卷到明代陳洪綬的《黃流巨津圖》,再到清代《芥子園畫傳》中「山石譜」章節中所記述的「江海波濤法」,都讓葛飾北齋筆下的海浪顯得「有據可循」,並非原創。

《芥子園畫傳》畫江海波濤法

《芥子園畫傳》 畫溪澗漣漪法

在葛飾北齋《神奈川衝浪里》中,畫面左側幾乎占據半個畫面的高聳巨浪無疑是作品最大的亮點,其中百尺浪尖形似虎爪的浪花尤為令觀者印象深刻。但比葛飾北齋此作早700年左右,我國南宋的馬遠就已經在用這種表現手法來勾勒浪花了。隨著山水畫在宋代趨於成熟,畫家們也開始重視表現水的形態。在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水圖》卷中,馬遠以共計十二張單幅畫面的冊頁形式分別表現了不同狀態的水面。既有波光粼粼、風平浪靜,也有浪花滾滾、波濤洶湧。在第三段「層波疊浪」中,畫家用有序的線條表現了劇烈起伏的水面,前景浪谷間捲起的浪花如同樹木枝幹般的形狀向前探出,具備了爪形浪花的雛形。而在第十段「雲舒浪卷」中,雲霧瀰漫下的水汽蒸騰讓更多的畫面留白取代了水面,卻在前景中央給出了一個巨型浪花特寫,甩出的幾個空心圓意指水花,而眼前被波濤掀起的浪花如同伸出的虎爪般具象。馬遠《水圖》卷中的爪形浪花自此成為我國山水畫中將無形的水「有形化」的符號。此作在被清乾隆內府收藏前曾在民間輾轉多年,有多位藏家過手的「身世經歷」,這也讓此作中的標誌性浪花元素得以廣泛流傳,並被後世歷代名家在表現「水」的題材中參照並傳承。

(南宋) 馬遠 水圖·層波疊浪 絹本設色 縱26.8厘米 橫41.6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南宋)馬遠 水圖·雲舒浪卷 絹本設色 26.8cm x 41.6cm 故宮博物院

如果說南宋馬遠《水圖》卷中的爪形浪花較為繁複且更具氣勢,那麼明代陳洪綬(字老蓮)所作八開《雜畫圖》冊內的《黃流巨津圖》中如虎爪般的浪花則簡約得可愛,也和葛飾北齋《神奈川衝浪里》中所繪頗為相似。《黃流巨津圖》以一種俯瞰的平面式表現手法呈現了兩岸間波濤洶湧的江水。右岸的平原下端停靠著數艘漁船,對岸則是茂密的竹林,三艘小船在江中顯得頗為渺小,正在翻湧奔騰的江水中逆流前行。陳洪綬將其詼諧的畫風注入了波浪中,所有掀起的浪頭均像虎爪一般探出,雖未有馬遠筆下的具象,但頗為幽默的詮釋也讓觀者能夠一眼領悟到所繪為何物。儘管陳洪綬此作從未流入日本,葛飾北齋也無可能接觸到真跡,但江戶時期的日本對陳老蓮作品的喜愛卻是不爭的事實。曾撰寫《陳洪綬別傳》的毛奇齡便記載了東瀛對陳洪綬畫作的推崇:「朝鮮、兀良哈、日本、撒馬兒罕、烏思藏購蓮畫,重其直。海內傳模為生者數千家。甬東袁鵾貧,為洋船典簿記,藏蓮畫兩幅截竹中,將歸,貽日本主。主大喜,重予宴,酬以囊珠,亦傳模筆也。」然而,有條件購得手卷、冊頁等畫家真跡的藏家依舊是鳳毛麟角。陳老蓮對日本藝術有巨大影響,尤其是許多浮世繪中的人物畫離不開其造型的痕跡,日本畫家對陳老蓮的學習主要源於版畫和明代書籍插圖。在日本商業印刷興盛以前,明代插圖書籍已經作為面向精英收藏家的珍貴商品到達日本,後來通過日本出版商發行的重印本實現了更廣泛的流通和傳播。其中陳洪綬所創作的經典白描人物版畫《水滸葉子》便通過書籍插畫傳到日本,在他去世一百多年後的江戶中期仍然被不斷臨摹、翻印。而葛飾北齋也曾為當時在日本頗為流行的《水滸傳》繪有大量插圖,印成《新編水滸畫傳》。他顯然是接觸過陳老蓮版畫插圖的,但是否曾在流傳至日本的翻印版書籍中見過後者描繪的波浪,現今仍未有直接的證據。

(明)陳洪綬 雜畫圖·黃流巨津圖 絹本設色 縱30.2厘米 橫25.1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雖然葛飾北齋未有機會目睹馬遠《水圖》卷和陳洪綬《雜畫圖》冊,但他卻曾認真學習一本流傳至日本並在日本出版的清代繪畫手冊—著名的《芥子園畫傳》。作為習畫範本,《芥子園畫傳》初集於1679年在我國套印,後於1724年登陸東瀛,並在浮世繪圈子內廣泛流傳。早在葛飾北齋成名之前,他便接觸到了《芥子園畫傳》,其浮世繪中的筆觸、線條、韻味和意境均離不開這本範本的影響,他甚至在成名後效仿《芥子園畫傳》繪製了一套《北齋漫畫》。藝術史上流傳著葛飾北齋的一句名言:「我就是《芥子園畫傳》養大的」,現今雖無法考證真偽,但他臨習此書多年卻是不爭的事實。《芥子園畫傳》「山石譜」章節中的「江海波濤法」對如何呈現海浪有著詳盡的文字描述:「畫江海波濤法:山有奇峰,水亦有奇峰。石尤怒卷,巨浪排山,海月初溶,潮如白馬,是時,滿目皆多崇岡峻崿。吳道玄畫水,終夜有聲,不惟畫水,且善畫風;曹仁希萬流曲折,一絲不亂,不惟畫風,而且能畫不假於風之層波疊浪,畫水之能事畢矣。」令人眼前一亮的是,文字下方對應的插圖讓我們仿佛看到了馬遠《水圖》卷中的浪谷和陳洪綬《雜畫圖》冊中虎爪浪花的「結合體」。由此看來,我國歷代大師一脈相承的畫水技法,到了清代直接通過《芥子園畫傳》在東瀛流行而對浮世繪藝術產生了巨大影響。葛飾北齋作為受益者顯然仔細研究過書中的技法,並將這種表現形式「移植」到了他最著名的《神奈川衝浪里》。

尾形光琳 波濤圖屏風 水墨金箔屏畫 縱146.5厘米 橫165.4厘米 〔美〕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雖然葛飾北齋未有機會目睹馬遠《水圖》卷和陳洪綬《雜畫圖》冊,但他對前輩藝術家尾形光琳的代表作《波濤圖屏風》顯然頗為熟悉。這幅創作於1704至1709年間的雙面屏風乃是《神奈川衝浪里》之前日本繪畫中表現「無法接近的海洋」這一主題最負盛名的畫作。和葛飾北齋色彩靚麗的浮世繪所不同的是,尾形光琳在描繪洶湧的海浪時採用的是我國傳統的純水墨技法,而對浪頭的詮釋則頗似馬遠《水圖》卷。這幅比《神奈川衝浪里》早一個多世紀的屏畫從側面印證了我國宋代山水對日本繪畫潛移默化的影響。當尾形光琳完成此作時,《芥子園畫傳》在中國印行才不過數年,他肯定從其他我們尚且不知的渠道接觸到了宋人畫水的技法,而他的《波濤圖屏風》或許也是葛飾北齋接觸到我國傳統山水畫的契機之一。事實上,《芥子園畫傳》這本啟蒙了齊白石的繪畫著作不僅讓葛飾北齋學習了最傳統、最純正的中國繪畫,還讓他將本國的風土人情和藝術理念與之相融。要知道,在我國山水畫中,幾乎沒有海浪的力量影響人類生活的感覺和氛圍。無論是馬遠《水圖》卷還是陳洪綬《雜畫圖》冊,畫家均聚焦摹寫自然本身,而非人與自然的衝突。然而,被稱為大和繪的日本本土繪畫傳統則是利用海浪的力量來突出反映人與自然的鬥爭。葛飾北齋的早期作品中有大量關於水如何流動的描繪,在線性圖案的裝飾領域和充滿戲劇性的人與波浪搏鬥的詮釋間反覆嘗試。在《神奈川衝浪里》中,他顯然試圖將人類對抗大海的戲劇性衝突和無力感,與對波浪的裝飾性描繪融為一體。而通過將中國山水畫中的水與大和式的敘事巧妙融會貫通,輔以晚年遊歷多地對大自然的自習觀察,葛飾北齋的《神奈川衝浪里》實則形成了集個人風格、中式技法和日本本土哲學於一體的獨特美學。

從南宋馬遠《水圖》卷到葛飾北齋《神奈川衝浪里》,再到凡·高的《星夜》,三幅名作不僅創作於不同時代且畫家之間毫無交集,卻暗藏著東西方藝術間的相互借鑑及影響。在十九世紀諸多西方繪畫大師眼中,葛飾北齋的作品既有和西畫相通的共性,又同時具備獨特的民族性和原創性。對於我國觀眾而言,則很難將包括《神奈川衝浪里》的浮世繪藝術視為原創,因為畫中帶有太多從我國傳統繪畫中學習、臨摹並借鑑的視覺元素和符號。十八、十九世紀的日本畫家顯然了解宋代山水畫,也對陳洪綬的明清人物插畫頗為熟悉,因此到了葛飾北齋的時代,浮世繪藝術的整體氛圍是無法完全脫離我國傳統藝術影響的。然而,葛飾北齋的偉大之處在於,他在如《神奈川衝浪里》的傳世名作中分別實現了東西結合和中日相融—既將西方的線性透視法融入二維平面化的浮世繪版畫中,還將我國傳統對於海浪的表現手法與日本本土關於人與自然對抗的哲學融會貫通。實際上,葛飾北齋在晚年通過浮世繪實現了東西方藝術的完美結合,也讓東方的平面美學得以在歐美被廣泛接受,並融入了歐洲的印象派、後印象派和新藝術運動等浪潮。因此,儘管《神奈川衝浪里》的虎爪海浪不具備原創性,但此作的「前世今生」所蘊含的東西方美學綜合性不僅在當時獨樹一幟,也足以配得上今日其在世界美術史中的崇高地位。

註:本文作者為列支敦斯登國家博物館榮譽策展人,原文標題為《葛飾北齋〈神奈川衝浪里〉 的「前世今生」》,全文原刊於北京畫院《大匠之門》第36期,澎湃新聞經作者授權轉刊。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