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發霉的冰箱裡,能看到一代老人的困境

讀者 發佈 2024-04-02T04:55:03.451247+00:00

最近,在小紅書上有一個帖子,博主在回老家看望父母時,發現父母的冰箱裡滿是食物腐爛流下的黴菌水,都發綠了。她一打開冰箱,一股食物腐爛的惡臭就撲鼻而來。在她的鏡頭中,我們能在2023年的3月看到:2017年生產,保質期為1年的酸菜魚調味料。

最近,在小紅書上有一個帖子,博主在回老家看望父母時,發現父母的冰箱裡滿是食物腐爛流下的黴菌水,都發綠了。

她一打開冰箱,一股食物腐爛的惡臭就撲鼻而來。

在她的鏡頭中,我們能在2023年的3月看到:

2017年生產,保質期為1年的酸菜魚調味料。

也能看到2020年生產的豆豉,由於儲存過久,包裝袋裡邊已經發霉,長了白毛。

在某不知名果脯的罐子裡,黴菌已經打下了半壁江山,徜徉在液體中。

博主為了清理冰箱,幾乎掏出了2/3的過期、發霉食品,占滿了3層置物架。

在帖子的最後,她想不通為什麼自己不到60歲的父母會過成這樣。

而在評論區,網友表示這不是個例,父母不管什麼東西都往冰箱裡塞,捨不得吃,最後只能發霉。

有人則是實幹派,跟父母同住,直接用新鮮的食品給父母做飯,以此來矯正老人的生活習慣。

冰箱,是家裡眾多電器中,不怎麼起眼的那個,卻最能反映出家庭的生活習慣。

比如在歐美電影裡,天煞孤星一樣的男主,冰箱上會貼個全家福,用來暗指他曾經擁有幸福的家庭。

而在一些老人家中,本該讓食物保持新鮮的冰箱,卻成了家中食物腐爛的源頭。

這一現象,被稱為「父母的冰箱」,代指那些因為儲存習慣不當而霉變的冰箱。

腐朽冰箱

有網友說,從父母一輩對冰箱的態度中,感受到了科幻的意味。

這種科幻的意味來源於一種違反生物繁衍邏輯的生猛和粗糙。

在冰箱裡,商家們預先設定好的分區失去了意義,冷藏和冷凍,零上和零下失去了距離。

不管是胡蘿蔔還是絲瓜,南北小菜的地域限制失去了蹤影,取而代之的,是對這台冰箱最直白的使用:什麼都往裡塞。

進而得出結論:冰箱就是長輩的時間暫停器。

而在更為廣闊的網際網路天地里,足以找到類似的事件。

比如有老人把冰箱裡的食物當成寶貝,不讓除了自己之外的人碰。

在河北邢台,靳女士的母親捨不得扔掉那些吃不完的東西,都堆在冰箱裡。

由於長期吃不怎麼新鮮的食物,老太太的胃特別差,但她平時還是把冰箱護著,誰也不讓動。

靳女士只能趁著母親回娘家的時候偷偷把東西扔了,最後一共收拾出20斤長滿了綠毛和白毛的食物,包括柿子、豆豉、蘑菇等。

對冰箱裡發霉食物的執著,同樣跟貧富沒什麼關係。

比如已經賺了大錢的大張偉,曾經因為父親老吃存在冰箱裡的剩飯剩菜,有些甚至已經變味了。

看到父親這樣,大張偉直接抓狂,跟父親大吵了一架。

大張偉說自己也沒想過自己唯一一次跟父親吵架,竟然是因為他不肯扔東西。

發霉且雜亂的冰箱,還容易製造不必要的家庭矛盾。

面對塞得滿滿當當,生食熟食混放的冰箱,女兒徹底瘋狂,覺得活不下去了,想逃離這個家。

又或者婆媳矛盾,讓生活習慣迥異的兩代人在同一時空蹩腳地相處。

冰箱有限的容積,難以容納咖啡和豆豉的時代差距。

用來製冷的氟利昂,也消磨不掉兩代人矛盾膨脹的熱量。

總之,父母霉變的冰箱,指向了一種不太好的生活習慣。

但面對霉變的冰箱,如果勸阻父母扔掉不新鮮的食物,還會遭到反擊。

而所有冰箱霉變的本質都是過久、過量且不當地儲存食物。

冰箱,又是家裡儲藏食物的聖地。

與生活習慣不同,對食物和冰箱態度,往往代表著一個人的終極生存法則。

上一代人,他們似乎時常處於一種「食物焦慮」中。

在他們的認知里,食物是強生存品,關乎自己能不能活下去。

既然是強生存品,那囤多少也無所謂,不新鮮也沒問題,總比挨餓強。

於是我們就會看到類似下圖的新聞,囤2噸大米、2噸水的媽媽。

但是如今網際網路上的主流群體,即80年往後出生的人群中,幾乎沒有過對於食物的極端匱乏經歷。

與父母對食物停留在生存時代的認知不同,如今的青年人,是跟食品工業時代的進步一起成長起來的。

我們能認知到,食物不只可以用來果腹,還有其他的分類和功能。

比如想減脂,可以吃點輕食,下午坐在電腦前邊幹活邊吃不會困。

從事重體力勞動的,可以吃點重油重鹽的給身體補充能量。

當然,最主要的是大家基本都滿足了溫飽,所以食物的神聖屬性消失了。

不新鮮就扔也沒什麼,總比吃了得病強。

另一方面,有些父母之所以把冰箱當成藏寶箱,主要是受20世紀80年代結婚三大件的影響。

冰箱作為和彩電、洗衣機並列的三大件之一,是極其重要的家電。

甚至成為家裡拍照的取景地,翻出以前的家庭合影,冰箱經常占據C位。

有的人還會穿上旗袍,給冰箱套上罩子,盛裝打扮一番再拍照留念。

但現在,冰箱只是普通的家用電器,但需要年輕人引導老人正確使用。

正是這種普通,讓冰箱在今天這個時代多了一些真實感和對生活境遇的共鳴。

或者說,是速凍時代記憶的工具。

凍在冰箱裡的當代生活

很少有人對家電產生思考,但冰箱例外。

網絡上有關冰箱的細碎思考各異,但都十分真實。

比如打開網絡購物平台中冰箱的評論區,你就會有一種透過冰箱,看透人們生活本質的感覺。

買家們上傳的照片裡,沒有任何修飾或掩飾,什麼濾鏡、貼紙、馬賽克、歲月靜好的文案,這些網際網路經典包裝全都不見了蹤影。

比如這台不到800元的電冰箱,與家裡的任何東西出現在一起都不足為奇,比如蒸籠、白菜,沒吃完的掛麵和幾捆大蔥。

取而代之的,是生存主義和成本控制的點評,省電或者費電,在出租屋裡是否有噪音。

比如這台不到800元的電冰箱,是某些房東給租客提供的生活幫助。

在他的描述里,他出租的公寓是廚房和臥室聯通的,隔音很差,這個冰箱幫了他的大忙。

有人則更關心省不省電,因為他說浙江出租屋的電費1.5元一度。

在人們戲謔把大象塞進冰箱分幾步時,正有人煩惱雞蛋放不進去冰箱。

這些對冰箱的評價仿佛是一個截面,在買家秀里讓我們得以窺見他們的生活。

冰箱,有時也牽絆著中國的家庭情感連接。

比如貴州一老人,夏天時兒子給她買了個西瓜,她捨不得吃,一直放在冰箱裡。

立冬後,兒子回家發現西瓜還在,已經成了冰坨。

有人做夢,爺爺給自己從冰箱裡拿手抓餅吃。

沒有冰箱,牽絆則容易被破壞。

中國人一年中最隆重的春節,冰箱同樣是被當成主角出現。

滿載的冰箱時常起著與故鄉精神連結的作用。

冰箱中物質的置換,同樣是親情的置換。

孩子回來,帶了一後備廂的年貨,後備箱空了,冰箱滿了。

孩子離開,父母的冰箱空了,全都塞到了子女的後備廂里。

冰箱其實一直是生活的投射,不管是父母發霉的冰箱,還是打工者空蕩蕩的冰箱。

對於普通人來說,空蕩蕩的冰箱意味著與廚房相去甚遠的生活。

而對發霉冰箱來說,唯一的薛丁格就是滿或者空,老人的冰箱是充盈而健康的,說明子女經常上門,因為老人冰箱裡的食材大多數是給兒女準備的。

但如果老人的冰箱空蕩蕩的,那他大概率是空巢老人,子女幾年才回來一次,那別說發霉了,冰箱裡有蛆蟲也是可能的。

我們能從上述例子中發現,之所以產生霉變的分歧,不少都是因為年輕人和老人混住造成的。

而那些年輕人看不到的冰箱還有更多。

現在,冰箱發霉也好,充盈或匱乏也好,每個人都在按照自己的意願冰凍生活。

那是零下18攝氏度的熾熱之愛。

作者:西比,本文首發:X博士(ID:doctorx666)。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