戀權如命的慈禧太后晚年竟預備立憲 , 是時勢所逼,還是順應潮流?

鐵馬冰河wu 發佈 2024-04-03T09:55:00.267852+00:00

清末,內憂外患接踵而至,大清實際掌權者慈禧太后逼於內外交困的頹勢,痛定思痛,決定變法圖強。光緒三十二年,清廷推出了」庚子新政「,五年後宣統三年,宣布欲行立憲。因為條件還不成熟,要預備妥當再具體實施。所以史稱」預備立憲「。清廷的立憲,可以說是」庚子新政「的延續,也可以視作力度更大的改革之開始。


從庚子新政到預備立憲

清末,內憂外患接踵而至,大清實際掌權者慈禧太后逼於內外交困的頹勢,痛定思痛,決定變法圖強。

光緒三十二年(1906),清廷推出了」庚子新政「,五年後宣統三年(1911),宣布欲行立憲。因為條件還不成熟,要預備妥當再具體實施。所以史稱」預備立憲「。

清廷的立憲,可以說是」庚子新政「的延續,也可以視作力度更大的改革之開始。對於當時公認的守舊派代表人物慈禧太后來說,下這樣大的改革決心也是很不容易的。為什麼要預備立憲?細究當時的國際國內各種因素,不能不說是內外合力的推動所致。

從當時的外部環境講,東西方列強均要求清廷進行改革,庚子事變後,列強與清廷簽訂了《辛丑條約》。在談判過程中,各國公使都向清廷全權代表李鴻章表示了這種意向。彼時的清廷,已經被洋人打怕了,被國人揶揄為」洋人的朝廷「,對列強發出的指令,自然不敢怠慢,只能照辦不誤。

日俄戰爭在中國領土上爆發,清廷竟無恥宣布中立,悠然作壁上觀,戰爭的結果卻讓滿清權貴們大吃一驚

光緒三十年(1904),為了爭奪對中國東北的控制權,日俄兩國軍隊在東北大打出手,土地的主人大清竟然宣布中立,袖手旁觀。這場空前慘烈的日俄戰爭,最終竟以日勝俄敗而落下帷幕。

與中國一衣帶水的東鄰島國日本,一向被清廷視為「蕞爾小邦」、」彈丸之國「。中日甲午之戰,這個東鄰小國的海軍居然將世界排行第六的大清北洋水師團滅,陸軍在朝鮮、遼東擊潰了清軍陸師,逼得清廷割地賠款, 震動大清朝野 ;現在又以小博大,一舉擊敗兇悍好戰的沙俄軍隊,使清廷不得不重新審視身邊的這個」彈丸小國「。

日本從唐朝起就不斷派遣」遣唐使「,學習、效仿強盛大唐的制度、文化、科學、禮儀 ......一直持續到南宋亡於蒙元時止。 日本長期以中國為師,卻長期積貧積弱,這也是不爭的事實。自福澤諭吉提出徹底」脫亞入歐「理論後,不過短短十幾年功夫,長期貧弱的日本便脫胎換骨,迅速完成了工業化、制度、教育、軍事、經濟現代化, 由此民智大開,不論從哪方面看這十餘年取得的發展成果都超過了之前效法中國千餘年的總和。

焦頭爛額的守舊派頭子慈禧和患得患失的滿清權貴們被迫選擇了立憲

自甲午大敗,使清廷上下震動,如今再次挫敗了強大的沙皇俄國,使以慈禧為代表的滿蒙親貴不得不驚嘆、艷羨」立憲「的魔力。他們認為,日本戰勝沙俄,是立憲戰勝了專制。一些開明派官員和駐外使節紛紛要求效法日本,實行立憲,資產階級改良派也發出了立憲的呼籲與訴求。

以孫中山為首的同盟會眾,則極力鼓吹排滿革命,黨人們在東南沿海各地秘密活動,接二連三發起武裝暴動,鬧出了很大的響動。慈禧已經感覺到,再照著老路走下,去已經不行了,最終必掉進萬丈深淵,必須挽救岌岌可危的局勢,消除、軟化此起彼伏的革命暴動與反滿情緒,於是選擇了改革立憲。她頒布懿旨向天下承諾,9年後即推行君主立憲制(是所謂預備立憲)。

預備立憲的具體章程

光緒三十一年(1905)七月,清廷派載澤等5大臣出洋考察憲政。次年6、7月間,載澤、端方等五大臣歸國,在呈給清廷的考察報告中力倡憲政,說立憲有幾大好處:「皇位永固」、」外患漸輕「、」內亂可弭「,慈禧看後怦然心動,堅定了立憲決心。

慈禧又命會議政務處擬定憲法大綱。1906年宣布預備立憲,同時進行官制改革。慈禧以光緒的名義發布上諭說:

」各國之所以富強者,實由於實行憲法,取決公論。(中國)政令積久相沿,日處阽危,受患迫切,非廣求知識,更訂法制不可。(立憲的根本宗旨)使大權統於朝廷,庶政公諸輿論「。

1907年宣布籌備在中央設立資政院、各省設立諮議局,地方自治等等。又派理藩部(外交部)右侍郎達壽出使日本,左侍郎汪大燮出使英國,廣東提學使于式枚出訪德國,再次考察西方諸國憲政細則。隨後改考查政治館為憲政編查館,合併到會議政務處,歸內閣管轄。由此可見,慈禧對改革不乏誠意。

當年正式頒布 《欽定憲法大綱》,從這一年起到1916年共9年為預備立憲時期。1910年,在立憲派不斷發起的請願活動下,清廷宣布提前於1913年召開國會。

因改革觸動了部分滿蒙親貴的既得利益,引發他們的不滿與牴觸,以鐵良為首的滿洲親貴幹脆反對改制,甚至 公開反對清廷立憲。他們成群結隊到慈禧面前哭訴,吵吵嚷嚷, 一些宗王親貴聽說禁止他們參政,也到慈禧那裡去鬧 ,攪得慈禧煩躁不堪,寢食難安。《齊東野語》記載說,慈禧對左右哀嘆道:

」我如此為難,真不如跳湖去死「。

經過妥協,最後好不容易定案:內閣、軍機處、宗人府不動。重新設立11個部:吏部、度支(財政)部、陸軍部、法務部、學部、民政部、外務部、禮部、郵傳部、農業部、工商部。11個部尚書中,滿族大臣竟占7席,漢官5人,蒙族1人,明顯滿人占優,且外交、度支(財政)、陸軍等重要部門皆由滿大臣掌控。因此這種做法被時人譏嘲為」滿人內閣「 。明顯換湯不換藥。

1908年,光緒和慈禧相繼死去。預備立憲仍舊按預定計劃推進。清政府的預備立憲被資產階級革命派視為騙局,不斷在報章發文撻伐、揭穿。資產階級立憲派後來也對之感到失望。1908年,預備立憲公會聯合各省立憲團體組成」國會研究所「,發動聲勢浩大的和平請願,要求清廷速開國會,實行君主立憲。旋即武昌起義爆發 ,清廷雖然又公布了《憲法重大信條十九條》,但為時已晚,已無法挽回它徹底傾覆的終局。

【插圖源自網絡】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