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維新時期(1868-1880),日本的海運業是如何發展的?

南城紀實 發佈 2024-04-05T14:45:40.063951+00:00

1868年2月,太政官下設內國事務局,負責水路運輸、驛路及港口,4月將內國事務局廢除,並將其事務交由會計官之下的的驛遞司接管。隨著1871年廢藩置縣,明治政府內部官制進行了調整,民部省併入大藏省,驛遞司也改為驛遞寮。

文 | 南城紀實

編輯 | 南城紀實

1868(明治元)年2月,太政官下設內國事務局,負責水路運輸、驛路及港口,4月將內國事務局廢除,並將其事務交由會計官之下的的驛遞司接管。隨著1871年廢藩置縣,明治政府內部官制進行了調整,民部省併入大藏省,驛遞司也改為驛遞寮。隨著政府機構的完善,日本海運業的法令也逐漸出台。

法律政策的完善

1869年10月7日,頒布《允許平民擁有西式船舶布告》,宣布:「自今日起,百姓可自由購買西式帆船、蒸汽船。」

12月,民部省和外務省聯合制定了日本商船稅則,規定「西式蒸汽船每百噸年稅金15兩,西式帆船稅10兩,日式帆船每百石年稅1兩。」

至1870年1月,日本政府又頒布《郵船商船規則》,內中對於商船的旗章、印鑑以及船舶在港滯留所需支付的費用等做了詳細的說明。但日本這一時期造船工業薄弱,商船需要從外國購買,擁有購買蒸汽船資本的商人少之又少,加之政府對於購買蒸汽船補貼不足,近代海運業單一倚靠民間發展很難起步。

近代海運業發展的初步探索

明治政府成立之初,受制於資本緊缺,發展海運業的主要方案是將幕府時期的海運業進行改造利用,由新政府與商人共同經營。1869年12月,政府將幕府時期的廻船問屋、飛腳問屋、運送問屋等整合而成一家海運企業:洄漕會社,由木村萬平經營,通商司監管,1870年1月正式營業。政府給予其稻米運輸的特權,開設東京地區至大阪及神戶的航線。每月三次對發航行,但因船舶陳舊、經營不善,一年內虧損達到32萬元,於1870年底遭到政府解散。

1871年1月,政府委託三井商會手代吹島四郎兵衛接手舊洄漕會社,成立洄漕取扱所。7月政府廢藩置縣,從各藩收繳上蒸汽船十餘艘,政府以此為基礎,聯合三井、島田、鴻池、小野等富商將洄漕取扱所吸收,成立了日本郵便蒸汽船會社。政府下撥的13艘蒸汽船以25萬元(十五年免息分期支付)的價格交付給該公司,並給予60萬元的資金補助,指定函館至石卷的航線開設,額外給予6000元每年的補助金。

在繼承了洄漕會社所享有的運輸貢米的特權同時,政府這一時期給予其獨占性的郵件運輸政策。該公司開闢了東京至大阪和函館至石卷等的航線。

此時的郵便蒸汽船會社是日本國內最大的蒸汽船海運企業,但汽船噸位與外國商船公司無法相比,而且由於船舶都是從各藩獲得,船舶大小不一且設備十分陳舊。

隨著小野商會的破產和地租改正後稻米運輸的結束,失去獨占性運輸政策的郵便汽船會社的經營並不景氣,雖然政府給予其種種特權,但郵便蒸汽船會社在與民間資本的競爭中並不占優勢,而民間資本的代表便是來自高知縣的三菱商會

三菱商會的雛形是土佐藩的「大阪西長堀商會」。1870年閏10月18日,土佐藩藩士岩崎彌太郎承租了該企業的土地、房屋以及三艘蒸汽船,並改名為九十九商會,開始在大阪-東京和神戶-高知航線經營海上運輸。

廢藩置縣後,在板垣退助等人對縣政府以及岩崎彌太郎的勸說下,九十九商會進行了私有化,成為岩崎彌太郎的個人資產。岩崎出資4萬兩白銀購買了原屬藩產的鶴(750噸)、夕顏(431噸)兩艘蒸汽船,並改名為千年丸和太平丸。隨後又從商人及政府手中接連購買數艘商船。

1872年1月改名為三川商會(取開業時期元老石川七財、川田小一郎、中川龜之助三人之名),高知縣廳給予三川商會樟腦、生絲的經營特權。至1873年改稱三菱商會,同年從備中松山藩前藩主手中購買吉岡礦山,截止1874年,該公司共有在冊蒸汽船9艘,5054噸,其總噸位尚不及日本郵便汽船會社(8123噸)。這一時期日本對外貿易運輸全部掌握在外國商船企業手中,「在1874年進出口貿易總額中,外商比重高達99.56%。」

同時,無論是三菱商會還是郵便蒸汽船會社,都是由幕藩體制下的官營產業轉化而來,也可以說:幕末日本學習西方之時所經營的產業,在維新時期成為了日本近代海運業發展所必要的原始積累。


大久保利通執政與三菱的發跡

1871年廢藩置縣推行以後,舊的幕藩體制也徹底解體。同年,政府頒布的太政官制正式施行。而在列席的官員名冊中,除三條實美、岩倉具視等參與明治維新的貴族和負責天皇宮內事務的官員,其餘皆出自薩、長、土、肥等雄藩。

薩摩、長州派系勢力雄厚,而土佐、肥前兩藩出身的官員或親近薩摩、或倒向長州。官制制定後,政府官員分為兩部分:一部分跟隨岩倉具視於1871年底赴歐美遊歷即「岩倉使節團」,使節團名義上為了與歐美等國修改不平等條約,實則為增長見識學習歐美等國的先進之處以強大日本。

使節團成員還有大久保利通、木戶孝允、伊藤博文等人;另一部分則留守日本,負責日本政府的日常政治活動,代表有西鄉隆盛、板垣退助、江藤新平等人。「岩倉使節團」的成員在遊歷歐洲後思想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尤其是大久保利通,在遊覽歐美工業之強盛後,覺得日本此時應以發展經濟為要務。岩倉使節團歸國後,成員思想上與留在政府內部的人員產生了分歧。

1873年底,圍繞「征韓論」的政府內部大討論成為了藩閥內部第一次分裂的導火索,主張征韓的西鄉隆盛(薩摩藩)、江藤新平(佐賀藩)、板垣退助(土佐藩)等人離開政府,史稱「明治六年政變」。不久後大久保利通組建了內務省作為「殖產興業」的中樞部門,由大久保本人擔任內務卿。而木戶孝允因不看好大久保的「殖產興業」政策,因而與大久保在政府決策上意見並不一致。

大隈重信執政後的政府與海運業

大久保利通於1878年遇刺,在大久保去世後,大隈重信成為首席參議,伊藤博文轉任內務卿,井上回到政府任工部卿。但在「維新三傑」去世後,政府再無一人可以統帥朝局,各派閥雖然內中勾心鬥角,但政治上互相合作,共同維持政府,板垣退助等人在「征韓論」事件中下野後便舉起「開設國會」的大旗,發展勢力以強化其政治話語;三菱在這一時期作為日本唯一的大型海運公司,獲得了政府的單一扶植,作為日本唯一一家被扶植的海運企業,三菱一方面依靠大隈重信等政要延續海運業的巨額補貼,另一方面也開始向其他海運業相關的行業進行投資,這一時期大隈重信、自由民權運動以及三菱,都處於較快的發展狀態,但由於通貨膨脹的嚴重以及三菱的壟斷,日本海運業和政界都將迎來一場新的變革。


明治維新後期日本海運業的調整(1881-1889)

1881年的日本與1868年相比,無論是政治還是經濟,都有了穩健的提升,而日本海運業也在大久保利通和大隈重信的扶植下,培養出了三菱這一擁有一整套海運貿易體系的大型海運企業。

但隨著殖產興業的進行和西南戰爭,濫發紙幣的明治政府也面臨著一些困境:政治上,由於「維新三傑」的離世,大隈無力獨掌朝局,薩摩、長州派系開始聯合,民間自由民權運動漸漸興起,要求開設國會的呼聲與日俱增;經濟上,殖產興業所建立的模範工廠成為了日本政府沉重的經濟負擔,國有資產出售提上日程,北海道開發計劃接近尾聲,如何處理資產是當時的重要問題;海運業方面,三菱依靠70年代對於政府所做的貢獻,獲得了政府所頒布的《第一命令書》、《第二命令書》進行扶植。

但三菱的崛起也造成了鶴立雞群的尷尬局面:三菱是政府扶植的最大的海運企業,幾乎擁有日本所有大型蒸汽船。而三菱的多角化經營觸動了大量底層海運業者以及顧客的利益,民間對於海運政策的不滿與日俱增。這一切的矛盾,也終於在1881年集中爆發。

參考文獻:

1.岸本稲厳:『海運興國史』、大阪:海陸運輸時報社、1918年。

2.日本史籍編撰協會:『大久保利通文書』、大久保家藏、1935年。

3.唐納德·基恩著,曾小楚等譯:《明治天皇:1852-1912》,上海:上海 三聯書店,2018年。

4.柴垣和夫著,復旦大學歷史系日本史組譯:《三井和三菱:日本資本主 義與財閥》,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78年。

5.今井清一著,楊孝臣譯:《日本近現代史》第一卷,北京:商務印書館, 1983年。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