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自己當回事:楊天真給的建議真給力

朝子明歸 發佈 2024-04-05T17:39:38.493615+00:00

經過一番了解後,得知她的一本書,《把自己當回事》。當今現下,多數都會勸人「別把自己太當回事」,看到如此肯定的反向操作,著實讓我有點新鮮。楊天真講:能說」和「會說」是兩個概念。

楊天真,一位微胖的自信姑娘,不知道這樣形容她準不準確。

可是,她的自信讓我隔著屏幕都能被深深感染。

經過一番了解後,得知她的一本書,《把自己當回事》。

只看這個書名就很有力量。忍不住打開來讀了讀。

當今現下,多數都會勸人「別把自己太當回事」,看到如此肯定的反向操作,著實讓我有點新鮮。

楊天真講:

能說」和「會說」是兩個概念。

能說的人,會讓你感到被「忽悠」;而會說的人,會讓你如沐春風。

按照這個標準,反觀生活,的確能說會道的人不少,會說的人卻是很少的。

要從「能說」變變學會到「會說」,那麼最重要的核心就是溝通。

楊天真,她就是這樣一個很會說話的典型。

她的很多觀點和建議的確適合當下的職場。

比如她講的工作,就要有渣男的心態。她給出了職場新人的四條建議,不得不讓人點讚認同。

可謂字字珠璣,一針見血。

她曾經是一位金牌經紀人,之後成為PLUSMALL大碼女裝品牌的主理人;

她出現在《奇葩說》中slay全場的boss;在短視頻和直播里既霸氣十足,又不失感性柔和。

多面手的楊天真,在與人溝通方面很有一套「解題方式」。

所以,她才成為「多面手」。

因為各個領域都是共通的,她做什麼都用到這種方式,得到很多名人的信任和支持。


再來說說「把自己當回事」。

我們從小被灌輸了「要為他人著想」「要理解別人」的思想。

故而70後,80後,甚至90後都有這種「處處要忍讓」的心態。

可是,我們不是事事通過忍讓,就能有好的結果。

有時候,反而是在助長他人提出更多的「不合理」,慢慢還讓對方誤解為「理所應當」。

楊天真在一次邀請參加節目的時候,看到來賓名單里有一位她不想見到的人。

她就給主辦方負責人打去電話,說明了情況,也給了對方選擇權:

因為無法溝通,所以,那個人參加了,她就沒辦法履約。

主辦方的回覆不出意外:

讓她別放心上,可以不理那個人等等「和事佬」的意見。

但是,楊天真並沒有妥協。

她說:如果能忍的話,自己就不會打來這通電話。


我們在生活中,常會遇到這種事情。

比如,幫助同事完成一件超出你能力或者精力範圍的事情,因為不好意思,礙於情面,最後只能為難自己。

一次又一次地強迫自己,直到繃不住了,才懂得反抗。

而這時,對方習慣了你的「順從」,你的反抗對他來講就是「沒事找事」的故意為之。

結果就是,不但破壞了情分,連曾經的付出也被全盤否定。


放在婚姻生活中是同理的。

一開始的卿卿我我,想為對方付出更多,殊不知,有點並不是你所能長久為之的事情。

一旦有一天你回歸了本我,對方可就很難接受,於是乎,矛盾就接二連三地出現。

說了這麼多,我們找一找根源問題。

不好意思拒絕,一個「不」字總說不出口,是一種不會照顧自己的表現。

這裡所講的「把自己當回事」不是高高在上,目中無人。

而是先將自己的情緒整理好,明白自己的底線在哪裡、哪些事情可以承擔,哪些又是超出範圍的。

當你整明白自己,才能友好地對外。

楊天真說:

一個人是什麼樣的人,是由他選擇的結果決定的,不是由他的初心決定的。

只有讀懂自己,才能遇到志同道合的人。

連自己都不清楚自己,那麼,與他人的關係,很難搞得清爽。

就拿溝通這件事來講,好的溝通不一定是講得好,而是先會聆聽。

講話,誰都會,可是聆聽就不一定了。

因為,每個人都對自己的經歷和感受很有興致,只要講到自己,精神頭會百倍。

往往聽他人的故事時,集中注意力的時間很短很短。

要想能在溝通中產生共鳴,真正給對方一點幫助或者是力量,認真、耐心地聆聽是很重要的。

當你用心去聽對方的訴求,或者是言外之音,在聽的過程里,細細分析一下問題的本質。

這樣,你們有溝通才會有效,也能讓對方的情緒得以釋放,幫著他找到問題的出口。

做人要真誠,這種東西是裝不出來的,也許能裝一時,但裝不了一世。

何況現在的人個個都很聰明,見過的人不一定比你少。

所以,在明白了自己要相處,或者準備有交集的朋友,本著一顆誠心很重要。

那種泛泛地心靈雞湯,還有那句「你別難過」「想開點」等等無用的話,說了還不如不說。

因為,他能向你傾訴,說明當下的問題讓他難過或者是打不開的結。

也許他並不想聽你事不關己,高高在上的言論。

他更需要的是被理解、被認同。

只有先與他共同戰線,站在他的角度看問題,才能幫著他打開心結。

楊天真說:

我覺得我更擅長的東西是我思考過的,對自己人生的反省,而反饋出來的東西就是交流。

於是,她用最大的真誠完成了這本《把自己當回事兒》,也是一本有效溝通的秘籍。

相信,讀過這本書,無論你在職場、家庭,還是朋友間,都能有所啟發。

讓你的溝通無障礙,成為「會說」的那個人。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