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博印象 | 青白江博物館鎮館之寶——青銅馬

文旅青白江 發佈 2024-04-05T19:36:54.088472+00:00

說起關於馬的文物你可能會第一個會想到馬踏飛燕(現稱銅奔馬)而在青白江博物館也有一匹「中華第一馬」它是迄今為止全國出土東漢青銅馬中體積最大的一匹也是青白江博物館鎮館之寶『青銅馬』本期「文旅說文物」帶你走進青銅馬的故事青銅馬青銅馬,漢代,國家一級文物,1987年出土於青白江區大同鎮戰

說起關於馬的文物

你可能會第一個會想到

馬踏飛燕(現稱銅奔馬)

而在青白江博物館

也有一匹「中華第一馬」

它是迄今為止全國出土東漢青銅馬中

體積最大的一匹

也是青白江博物館鎮館之寶

『青銅馬』

本期「文旅說文物」

帶你走進青銅馬的故事

青銅馬

青銅馬,漢代,國家一級文物,1987年出土於青白江區大同鎮戰鬥村三組。長120厘米,寬48厘米,高143厘米。該青銅馬是迄今為止全國出土東漢青銅馬中體積最大的一匹,為青白江區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該銅馬由頭、頸、前身、後身、尾、四足九部分分別模鑄再組合而成。馬呈站姿,其體魁腰壯,剛健有力,尾端打結,形象生動逼真,威武雄健,把漢代駿馬的神態表現得淋漓盡致。

為何尾端打結?

馬是漢代重要的交通工具和戰爭裝備

為了防止馬在奔跑時馬尾的披散

對鄰近的馬造成障礙

騎手通常會將馬過長的尾梢綰起來

也就是一般所說的「打結」

還有一種說法

據說在馬的尾巴上打結以後

這個結會在馬奔跑時有節奏地拍打馬臀

起到類似鞭策的作用

使馬跑得更快

想欣賞這匹東漢駿馬風采的

市民朋友們可以來到青白江區博物館打卡

打卡指南

開放時間:每周二—周日 9:00-17:00(16:30停止進館)

門票:遊客憑有效證件在總服務台免費領取門票

地址:棲鳳路28號(田園廣場旁)

諮詢電話:15378182612

認識了青白江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青銅馬

讓我們再一起認識兩匹漢代駿馬

銅奔馬

甘肅省博物館館藏

銅奔馬,漢代,武威市雷台漢墓出土,通高34.5厘米,長45厘米,寬13.1厘米,重7.3千克。造型矯健精美,作昂首嘶鳴,疾足奔馳狀。現收藏於甘肅省博物館。

塑造者攝取了奔馬三足騰空、一足超掠飛鷹的剎那瞬間。讓飛鷹回首驚顧,更增強奔馬急速向前的動勢。其全身的著力點集注於超越飛鷹的那一足上,準確地掌握了力學的平衡原理,具有卓越的工藝技術水平。銅奔馬是按照良馬式的標準去塑造的,集西域馬和蒙古馬等馬鐘的優點於一身,特別是表現出河西走馬秉賦的對側步特徵。構思巧妙,藝術造型精煉,鑄銅工藝卓越。銅奔馬被認為是東、西方文化交往的使者和象徵,被視為中國旅遊的標誌。

東漢大銅馬及牽馬俑

綿陽市博物館館藏

東漢大銅馬及牽馬俑,大銅馬長115,寬50,高134厘米;銅牽馬俑長30,寬13,高68.0厘米。銅馬為雄性,昂首,左前蹄微舉,呈邁步行走狀。其製作工藝精湛,造型特別,四蹄不在一個水平面卻能平穩站立。分九段模鑄,以子母口套合,用鉚釘連接。中空,壁極薄,僅厚0.2—0.4厘米。頭形瘦長、胸腹結實而不臃腫,四肢細長、筋腱發達,應屬於大宛天馬。銅牽馬俑以兩部分鑄接,頭帶平頂冠,身著長袍,腰束帶,足登靴,左手執盾,右手上抬作握物狀,原應執有韁繩。俑高度只到大銅馬的軀幹部位,這種人與馬之間誇張的高度差,是以人的矮小來凸顯馬的高大。銅馬與俑的塑造,採用了大小、靜動相對比的手法。

青博小課堂

漢武帝曾為天馬(大宛馬)

作三首《天馬歌》

其中一首是這樣的

太一況,天馬下,

沾赤汗,沫流赭,

志俶儻,精權奇,

苶浮雲,晻上馳,

驅容與,迣萬里。

今安匹?龍為友。

三首《天馬歌》都以歌頌天馬的驍勇與悍威為主題,足見漢武帝對馬的青睞。漢武帝對馬的偏愛還表現在其他方面,《漢書》就有:「武帝嘗體不安,及愈,見馬」。

《史記》更有「天子好宛馬,使者相望於道。諸使外國一輩大者數百,少者百餘人」的記載。據史書所載,漢武帝由於喜歡大宛的汗血寶馬,便派遣大量使者去大宛城交換。有一次宛王以為漢朝離大宛遠,輕視漢朝而不肯交換馬。漢武帝因此震怒,兩次遣兵攻打大宛,最終獲得良馬的馬種。此舉看似有些誇張,但它一方面反映了以漢武帝為代表的漢朝帝王對馬的偏好,另一方面也體現了良馬馬種對漢朝政治、經濟和軍事的重要性。帝王的個人喜好往往會左右社會的輿論導向和大眾的行為取向,馬的重要性也會在這種朝野上下的推崇中被無限地放大。

漢代大規模的馬匹改良主要始於漢武帝時期。出於戰爭需要,馬的品種格外重要。良馬不僅跑得快,而且力氣大,無論是挽用或乘用都力速兼備。漢朝境內原有的馬匹體矮、頭大、四肢短,這種馬與外來馬種雜交後,體型明顯得到改變。根據出土的漢初與漢武帝時期陶馬造型特徵對比來看,改良過的馬四肢變得修長,頭小而英俊,軀幹粗實。 改良後的馬匹既滿足了軍事、交通上的要求,又符合生理結構上的審美標準,對漢代藝術創作題材和審美取向產生深遠影響。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