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衛星曾有重大發現:中國內蒙古有「沙漠之眼」!成因依舊是謎團

答案在這兒 發佈 2024-04-05T20:21:08.819768+00:00

根據UCS此前公布的數據來看,截至2022年5月,全球在軌衛星的總數已經達到了5465顆。在這之中,美國的占比最大,其衛星總數占全球在軌衛星總數的63%左右。

根據UCS此前公布的數據來看,截至2022年5月,全球在軌衛星的總數已經達到了5465顆。在這之中,美國的占比最大,其衛星總數占全球在軌衛星總數的63%左右。

事實上,衛星有時候就像是「攝像頭」,所以擁有這麼多衛星的美國想要窺探其他國家地面的一些情況,往往是很容易的。比如在2014年的時候,美國衛星Landsat-8就曾有一個重大發現,該衛星拍攝到了中國內蒙古的「沙漠之眼」。

那麼,「沙漠之眼」到底是什麼?它的成因又是什麼呢?

「沙漠之眼」到底是什麼?

提到「沙漠之眼」的時候,大部分人率先想到的應該都是位於撒哈拉沙漠當中的那一個,畢竟從上空俯瞰這一地帶的時候,確實像是看到了一顆「眼球」。

不過,倒是沒聽說過我國的內蒙古地區也有類似的東西,那麼,美國衛星發現的到底是什麼呢?

先讓我們簡單來了解一下,事情的大致經過。

發現內蒙古「沙漠之眼」的衛星是Landsat-8,一般被稱為陸地衛星8

該衛星是美國於2013年發射的,身上帶著可操作陸地成像儀和熱紅外傳感器相機,像素尺寸分別為15米/30米/100米(全色/多光譜/熱)。

在其順利升空的第二年,便飛到了我國內蒙古巴丹吉林沙漠的上空,然後拍下了一張照片。這張照片令他們感到震驚,因為在沙漠當中竟然有大大小小的多個孔洞,就像是昆蟲複眼的組成結構一樣。

正因如此,他們將其稱為「沙漠之眼」。

說到這兒,一些生活在內蒙古或者去過那裡旅遊的人,應該就能意識到美國衛星拍攝到的是什麼了。正是巴丹吉林沙漠當中的湖泊群

巴丹吉林沙漠是我國的第二大沙漠,也是世界第三大沙漠,總面積大約為4.92萬平方公里。沙漠以大陸性氣候為主,夏季均溫是25.3攝氏度,冬季均溫為9.1攝氏度,沙漠南部的降水量為90.1到115.4毫米,北部則要少一些。

不難看出,巴丹吉林沙漠的氣候條件其實是比較特別的,正因如此,該沙漠當中有一些特殊的景觀。不同於其他沙漠一眼望去儘是沙丘,這個沙漠當中不但廣布高山,還存在許多常年積水的湖泊。

從目前探明的數據來看,巴丹吉林沙漠當中一共有湖泊144個,大約92%都屬於鹹水湖,淡水湖的數量非常稀少。絕大多數的湖泊都分布在沙漠的東南部,西北部及東部的湖泊數量較少。這些湖泊的大小和深度不一,星羅棋布的點綴在沙漠當中形成了獨特的景觀。

資料顯示沙漠腹地的湖泊以值高的鹹水湖、滷水湖為主,TDS值最高超過300g/L,而沙漠東南緣與西北緣的湖泊多為淡水湖與微鹹水湖。沙漠湖泊大多與高大沙山相伴而生,多分布於沙山背風坡的丘間掛地之中。

由此可見,美國Landsat-8衛星所謂的重大發現,其實就是巴丹吉林沙漠當中的湖泊。

平心而論,這種神奇的景觀在世界上的其他沙漠中確實沒有出現過,在世界範圍內都是罕見的,所以他們感到驚訝也是很正常的。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雖然美國衛星拍攝到湖泊都是藍色的,但實際上巴丹吉林沙漠裡湖泊的顏色是比較多樣的,其中甚至有紅色的,看起來十分神奇。

從相關的研究資料來看,湖泊的顏色主要與其中的礦物質有關,而在這些湖泊中從礦化度1.5g·L-1到300g·L-1都有,所含的礦物質類型也存在一定的差異。

那麼,為什麼在茫茫沙漠當中,會出現這麼多的「湖泊」呢?它們到底是從哪裡冒出來的?

為何在這裡會有這麼多湖泊?

咱們在上文中提到了,巴丹吉林沙漠的某些氣候特徵其實和世界上的其他沙漠差異還是比較大的。這主要與其地理位置和地勢有關,該沙漠整體呈現東南高、西北低的特點,地貌類型為沙丘沙山、剝蝕山丘、風蝕窪地等等。

沙漠中林立的符合性沙山群尤為突出,高度可以達到300到400米左右,有「沙漠珠峰」的說法。至於氣候則是典型大陸性氣候,地處西風環流帶中部、東南季風帶北部邊緣,溫差較大。

降水除了在北部和南部位置存在差異以外,年際變化率也比較大,降水基本集中在5、6、7、8、9月,其餘的月份降水很少

或許正是因為這樣,沙漠當中的湖泊還會在不同季節、不同年份出現擴張、萎縮、分裂等變化。此外需要注意的是,該沙漠的蒸發還是比較強烈的,實地觀察時湖泊的年蒸發量可以達到1000毫米。

了解了基本的氣候水文條件以後,再來看為何會出現湖泊。

首先是地形的特殊,湖泊基本都在窪地當中,這裡是有利於集水的。可能有人會說,再能集水沙子「漏水」明顯更快,怎麼可能形成這麼多湖泊呢?

這就要提到湖泊水源的補給途徑了,現在不少研究者都認為,巴丹吉林沙漠有著豐富的地下水資源,這些地下水可不是單靠著沙漠中的降水,與黑河正義峽-哨馬營入滲補給有密切的關係。

根據資料來看,黑河自南向北流的時候經過了沙漠西緣的金塔-鼎新盆地,並且在正義峽-哨馬營段發生了滲漏,年平均滲漏量可以達到2.8×108m3/a。

相關說法認為,這些滲漏的水通過阿爾金斷裂通道,最終抵達了巴丹吉林沙漠湖泊群的附近,對其進行補給。

研究顯示學者陳建生通過對比水中穩定同位素的含量,得出了湖泊水來自西部地下水補給的結論。通過深部循環方式,地下水在湖泊群地表破碎帶向上運移形成上升泉,最終成為巴丹吉林內陸沙漠湖泊群水源的補給來源。

當然,也有人依舊堅持這些湖泊來源於降水。目前各方掌握的證據依舊不夠充分,所以巴丹吉林「沙漠之眼」的成因依舊是個謎團。

那麼,這些「沙漠之眼」是否能夠經久不衰,它們有沒有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呢?

「沙漠之眼」會永遠存在嗎?

由於身處沙漠腹地,人口比較稀少,所以這些湖泊在過去受人為影響較小,變化也都與降水之類的改變有關,與人類的干預關係不大。

到了後來,受限於環境的惡劣,少有的一些人也搬出了這裡,人為活動對沙漠的影響就更小了。雖然近年來,當地的旅遊業被大肆開發, 但是當地政府在開發的同時時刻關注這些湖泊的生態,對其進行保護,以此避免旅遊業對它們造成不可逆的影響。

正因如此,巴丹吉林沙漠當中的湖泊群還是比較安全的,起碼在目前它們不會因為人類的干預而消失。不過,是否能永久存在就不一定了,因為自然條件發生巨變切斷其地下水補給的話,湖泊也會很快就乾涸。

參考資料:

[1]《巴丹吉林沙漠湖泊及其下游地下水同位素分析》〔J〕.地球學報-2003-24(6)-陳建生、凡哲超、汪集

[2]《巴丹吉林沙漠湖泊形成機理分析》-1001-4675(2007)01-0001-07-丁宏偉

[3]《地理學報2011-5-66-5》-《巴丹吉林沙漠湖泊及地下水化學特徵》-邵天傑、趙景波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