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鄰居大PK

日日悅讀 發佈 2024-04-06T03:35:54.296475+00:00

但現在不少人都感覺,一層樓同住了好多年,還不知道鄰居姓甚名誰,不僅孩子沒有夥伴,老人沒有搭檔,更別提鄰居之間互相照應了。

俗話說:遠親不如近鄰。但現在不少人都感覺,一層樓同住了好多年,還不知道鄰居姓甚名誰,不僅孩子沒有夥伴,老人沒有搭檔,更別提鄰居之間互相照應了。據一項權威調查顯示:80.9%的人感覺與10年前相比,當下鄰里關係越來越冷漠,40.6%的人不熟悉鄰居,其中12.7%的人根本不認識鄰居。


而基本上獨門獨院的美國人,則對鄰居熱情多了,不少在美的華人被美國鄰居的古道熱腸驚嚇到了!


美國鄰居:過於古道熱腸讓人哭笑不得


李先生夫婦定居美國已經40多年了,雖然住在主流小區,但是兩人的英文水平並不是太好,只會簡單會話。因此,兩人自認為和美國鄰居的交流並不是很多。近日,李太太正在家時,一位自稱是警察的白人前來敲門。想到在國內老是遇到騙子上門的事情,李太太不敢開門。「其實就算開門了,我也不會說英語。」因而,李太太一直在窗戶里密切觀察外面的情況。


這位警察見敲門沒人應,居然說起了蹩腳的普通話。通過這名警察的有限單詞和肢體語言,李太太明白了,警察是特地來看他們的。


李先生回家後,李太太把這件事告訴了他。兩人自認在當地住了很久,從沒遇過類似事件,開始胡思亂想,並一度懷疑被人盯梢。


幾天後,李先生把這件事告訴住在其他城市的晚輩。晚輩致電李先生所住地警局,才得知是李先生的美國鄰居見李先生兩老很少在家門口散步,於是要求警察查看兩夫妻是否安好。對於鄰居的好心,兩老感激不盡,但是也對這突如其來的驚嚇感到哭笑不得。


中國鄰居:見面可能連招呼都不會打


相比於太過熱情的美國鄰居,現在的中國鄰居就冷漠多了。住在某小區的王女士說,我都不知道我對面的住戶長啥樣。


王女士介紹,這個小區的房子是單位分房,所以左鄰右舍都是單位同事。以前沒事的時候,大家都會一起串串門,上下班還能搭個順風車。


近幾年,好多住戶都把房子賣了,很多老朋友老同事都搬出去了,很多陌生人都搬了進來。至此,王女士一回家就不停打招呼的局面不復存在。


最讓王女士寒心的是,鄰居好像不是很樂意和她交流。「以前燒菜的時候,突然沒醬油或者蔥姜這類的東西,我都是問對門的鄰居借的。」王女士說。


前幾天,她燒菜的時候醬油沒了,習慣使然去敲對門想借一點,沒想到鄰居連門都沒給她開。碰了一鼻子灰的王女士想想,畢竟大家不熟,不願意借也情有可原。


又過了幾天,天正在下雨,王女士收了自家的衣服後,發現鄰居家也有衣服,就敲門想提醒一下對方。這回對方門是給她開了,板著臉跟她說了聲「知道了」,一副王女士多管閒事的感覺。


至此,王女士也斷了和鄰居「友好往來」的念頭。


思考:為什麼鄰里關係越來越冷漠?


在我們兒時,飯後能和鄰居一起在天井裡聊天,會和鄰居家的哥哥姐姐一起玩。但是從平房搬進了高層住房後,好像人與人之間變得越來越冷漠了。


對於這種改變的原因,有一項權威調查顯示,排在前三位的是:人們對陌生人的戒備心理增強(52.0%);居住環境改變,鄰居難得見面(43.0%);人們越來越重視隱私了(41.6%)。


有學者認為,改革開放以來,由於住房商品化和公共服務設施的一體化,鄰里之間有了更多的共同利益,為構建新型鄰里關係提供了內在動力與客觀需求。人們既需要發展熟人基礎上的睦鄰關係,更需要倡導陌生人之間的「鄰里自覺」,建立「互信互助不互擾」的新型鄰里關係。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