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志新:天祿琳琅《漢書》修復案例

古籍 發佈 2024-04-06T08:43:49.006365+00:00

「天祿琳琅」藏書刻印精良,書品上佳,足以代表我國版刻印刷的高超技巧,而且流傳有序,裝幀考究,顯示出歷代公私藏家的無比珍護。

清代乾隆時期是中國古代宮廷藏書發展的巔峰,「掇其菁華,重加整比」而成的「天祿琳琅」善本特藏是其最具價值的部分。「天祿琳琅」藏書刻印精良,書品上佳,足以代表我國版刻印刷的高超技巧,而且流傳有序,裝幀考究,顯示出歷代公私藏家的無比珍護。此外,其中多有世間孤本,文獻價值極高,為國之重寶。

「天祿琳琅」藏書作為清代內府善本專儲,自建立到20世紀50年代,經歷了二百餘年的坎坷磨難,歷盡炙、盜、兵、蠹,損失泰半①。散存於大陸圖書館、博物館等公藏單位的天祿藏書,目前知見379部,以國家圖書館數量最多,計272部,是海內外收藏「天祿琳琅」宋元本最多的一家。

雖然貴為皇家藏書,「天祿琳琅」存到現在,有些書也已經破損得十分嚴重,無法進行正常展閱,破損原因也錯綜複雜,且存在進一步惡化的隱患,亟待進行搶救性修復。為此,國家圖書館在2013年啟動了中華古籍保護計劃實施以來最大的一次針對珍貴古籍的專項修復項目——館藏「天祿琳琅」修復項目。它是國家圖書館繼成功修復《趙城金藏》《永樂大典》、西夏文獻、敦煌遺書等珍貴文獻之後,又一次文物級別高、數量大的專項修復工程。

一、《漢書》介紹

《漢書》開創了我國以紀傳斷代為史的編纂體例。作者班固,字孟堅,扶風安陵(今陝西咸陽市)人。班固受家庭環境的影響,9歲便能詩文。16歲入洛陽太學就讀。23歲因父喪回家鄉,隨即著手整理班彪所作《後傳》,有志完成父業。東漢明帝永平元年(58),班固開始編纂《漢書》,前後經過二十多年,直到東漢章帝建初中葉,基本完成。《漢書》上起漢高祖,下終漢平帝、王莽之誅,包括西漢一代二百餘年的史事,凡百篇,共八十多萬字②。其中有些篇因篇幅太長,被後人分成上、下卷,或上、中、下卷,實際上共有一百二十卷。以下為「天祿琳琅」專藏中《漢書》冊五(卷十七)的修復過程。

二、《漢書》冊五的基本情況

《漢書》冊五(卷十七),藏品號18636,屬 「天祿琳琅」藏書,為元大德九年(1305)太平路儒學刻本。此書為四眼線裝,寬18.5 cm ,高28 cm。共有書葉34葉,均為外粗內細的雙邊版框,版心有一對相對的黑魚尾,白口。在書的背面有書衣一個,包角已完全缺失,書中夾有護葉上的印章殘片。

此書破損原因為磨損、褶皺、撕裂、缺損、霉蝕、糟朽、粘連、水漬等,其中霉蝕、粘連、缺損、糟朽為主要原因,破損級別為重度破損。修復的難點為分離書葉與襯紙、去霉、染配書衣、拼對補破等。在著手修復《漢書》之前,首先對其進行拍照(圖1、圖2),填寫修復檔案。

圖1 正面封面和前護葉缺失

圖2 背面書衣

三、制定修複方案

針對文獻現存的基本狀況和破損原因,制定修複方案:對書進行拆解,分離書葉和襯紙的同時進行標頁碼、書葉除塵和除霉的清潔工作;染制修補書葉、護葉用紙和溜口紙,染配書衣,染制包角所用的絹;進行溜口、修補和拼對,把文獻脫落、夾雜的殘片一一拼對還原上去;進行最後的訂紙捻、包角、上皮、訂線,完善修復檔案的工作。

四、修復過程

(一)拆解

原來的書線已經嚴重老化斷裂,拆掉的書線放到自封袋中保留存檔,以便後續在染制書線的步驟時有跡可尋:按照原來書線的質地、粗細進行選擇,按照原來書線的顏色進行染制。由於文獻霉蝕、糟朽,整冊書的書葉纖維韌性差,在翻動過程中容易造成二次損壞。對於書葉脫落或夾雜的殘片,也要保存記錄好位置信息,以便準確拼對和還原上去。為了儘量減少在拆解過程中的翻動次數,標註頁碼和分離書葉與襯紙(圖3)同步進行。

由於歷史上保存不當,經歷受潮和黴菌的侵蝕,襯紙和書葉已經粘連在一起,很難被完整地揭開。需要用竹起子插進襯紙與書葉間的空隙處,起子頭部貼著書葉慢慢移動,注意保持起子的角度,不要損傷到書葉。當覺得移動受阻時,改變起子方向或另外挑選空隙,一點點進行分離。襯紙被霉蝕後失去韌性,纖維斷裂,部分甚至板結呈粉末狀,需要用竹起子輕輕刮掉,然後用軟毛刷在通風櫥內進行清掃,將黴菌和塵土也一併清理乾淨。注意要順著污染區域由內而外掃除,不要污染到沒有受到霉蝕的地方。假如霉污不易清掃掉,可以使用軟橡皮或麵團去除。麵團用麵粉加適量的水和成,以不掉麵粉不粘手為宜,靜置一會後,取一小塊在有霉污和灰塵的地方輕揉,髒了再換新的麵團。書葉上殘留的襯紙用鑷子夾掉,或者用指腹輕輕搓乾淨。

書葉上黴菌的年代久遠,已經失去了活性。現在文獻的存藏環境恆溫恆濕,黴菌很難再生長和繁殖,霉蝕的面積基本不會再擴大。此種情況下,沒有選用藥水除霉,避免藥水的殘留對文獻造成二次傷害。

圖3 分離書葉與襯紙

在拆解過程中發現附在最後的書葉和書衣並不屬於此冊,記錄下發現的位置,並用紙包好保存起來。

(二)染紙、染絹、染書線

染修復書葉用紙:找質地、簾紋、薄厚一致的竹紙染色做舊後作為補紙。把橡碗子、普洱、黃柏經過清洗、浸泡後煮開兩三次,過濾後兌在一起,用紙條試色調整比例,配成需要的顏色。染液中還加了少量的墨汁以作舊色。把熱的染液倒入不鏽鋼水槽中,竹紙裁成四周略小於水槽的尺寸。取一疊竹紙浸到水槽中,待其充分吸收染液後提起紙的兩端,放到支成斜坡的裱板上控走多餘的染液。用圓木棒從上往下擀走氣泡和多餘的水分。把這疊紙放到晾紙架上晾一會後再分成幾小疊,乾燥後進行分離。用來溜口和局部加固托裱的薄皮紙也按此法染制。

將另一部分染液過濾後稀釋,染幾張顏色略淺於書葉的護葉紙。

染配書衣:書衣為舊土黃色,是染色後表面經過灑金的紙。備好宣紙裁成合適的大小,用藤黃、赭石、明膠、墨和高嶺土配成一定濃度的染液,過濾後在宣紙上刷染,因單張不容易染色均勻,所以採用疊刷的方式進行染色,染完後把整疊紙倒扣靜置幾分鐘,使顏色更加均勻。之後逐張揭開,再利用紙筒、金箔和黃豆等在染色的紙上均勻灑金箔,利用紙上未乾的膠固定,略等片刻,至紙張稍干再墊化纖紙,用棕刷排刷,使金箔牢牢地與染過色的紙結合在一起。待其乾燥後再在灑金的背面托一層紙使厚度與其他書衣保持一致,上牆繃平備用。

用赭石、藤黃、花青和墨配成舊米黃色,過濾後刷染託過的絹,把色絹上牆繃平乾燥後作為包角的材料。

取一部分染液調好深淺並過濾後,和事先繞好的線一起放進鍋里煮一會兒,撈出線晾乾,並繞在紙板上保存以備裝訂時使用。

(三)拼對、修補書葉

霉蝕、磨損、撕裂等因素導致書葉破爛不堪,一葉紙的內容可能七零八落分散在不同的書葉里,給拼對帶來很大困難。想要把這些碎片最大限度地拼湊完整,不僅需要很強的觀察力和動手能力,還需要很好的耐心。明代周嘉胄在《裝潢志》中提到 「補天之手,貫虱之睛,靈慧虛和,心細如髮」,便是古籍修復師應具備的本領。

取一張化纖紙放在透光補書板上,把一張糟朽褶皺的書葉連同屬於此葉的殘片放置其上,先粗略地擺放好位置,然後根據書葉中缺口形狀、界欄、鈐章、文字筆劃等特點,藉助鑷子、針錐再次調整定位。「天祿琳琅」藏書璽印鈐蓋統一,前後靠近書葉的護葉上,從上至下依次鈐有「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寶」「八征耄念之寶」「太上皇帝之寶」三枚朱文大方印。把殘破的印章依此拼對並進行修補(圖4—圖7)。

圖4 把殘片擺好位置

圖5 展平並修補

圖6 殘損的印章

圖7 拼對後的印章

用毛筆蘸清水展平書葉和殘片,有水漬髒污的地方適當多上一些水,用毛筆輕輕按壓擠出髒污的水分並用毛巾吸走。再用乾淨潮濕的毛巾卷輕按書葉使其固定在化纖紙上。毛筆蘸稀漿糊塗在缺損和裂縫的邊緣,用補紙和薄皮紙進行補破和溜口,絮化的地方用薄皮紙局部托裱加固。

(四)壓平、折頁、放襯紙

修補好的書葉晾乾後上下墊吸水紙噴潮壓平。待書葉、護葉壓平後進行折頁並再次壓平。取出較為完整的一葉以此為標準剪齊書葉。雖然原書葉中有襯紙,但是考慮到大部分襯紙經過受潮霉蝕後失去韌性,已經糟朽不堪,沒有再還原的必要,所以選用與原襯紙質地、薄厚一致的竹紙來代替襯紙。將書葉分成小疊並錘平,放入事先折頁壓平的襯紙,使書口處重疊在一起,裁齊多餘襯紙,墩齊下腳、齊欄後上壓力機壓實。

(五)齊欄、包角、裝訂

取出壓平的書葉,為了減少對書的傷害,按照原來的紙捻位置訂紙捻。算出包角的大小,剪下合適尺寸的絹進行包角。把書皮紙下牆打蠟後用砑石砑光。將砑光後的書皮放在最上面的護葉上,比照書的大小,沿書口和書背邊緣分別回折進去一長條,並在書背處靠近紙捻位置點兩三點漿糊固定。另一張書皮亦按此方法進行操作。剪去上下邊多餘的部分。靠近書口的位置跟護葉回折的部分粘在一起,靠近書背的一邊扎四個線眼,孔洞要貫穿上下書皮,然後取長度合適的書線進行裝訂(圖8)。裝訂的標準是書平口正。即書置於桌面上各角平齊,不能一邊高一邊低;書口的截面應垂直於桌面。如出現書不平,則可能是在錘書的過程中沒有把缺損處補紙重合的位置錘下去,需要反覆錘幾次修補的位置,最終達到想要的效果。另外,有時候在訂線過程中,線的鬆緊控制不當,若書背處訂得過緊,平放後會低於書口處。如果發現書口不正,問題可能出現在齊欄環節沒有認真齊好,或裝訂時不小心碰到了齊好欄的書葉。所以裝訂時要在書上放置尺板和鉛塊,保證全部書葉在用書錐訂眼時保持原位不移動。在下紙捻的時候也壓上重物,保證書口在穿紙捻和打結固定紙捻的時候不發生傾斜。

圖8 裝訂後的效果

五、結語

無論在修復材料的選用還是染色方面,要遵循「整舊如舊」的修復原則,保證修復後的古籍保留之前的風貌(圖9、圖10)。另外,對於原書中夾雜的殘片要儘可能還原。此冊書末尾的書葉和書衣經過判斷不屬本冊,切莫和此冊裝訂在一起,要單獨保存,待修復完成後,一併上交。為了達到書平口正的修復要求,在齊欄和裝訂環節也要謹慎操作。對於缺失書衣和包角的書籍,要參考其他卷冊染制,達到整體的協調與統一。

圖9 修復後的書葉

圖10 修復後的護頁和第一頁

注釋:

① 劉薔 :《清宮天祿琳琅藏書流散史略》,沈乃文主編 :《 版本目錄學研究》 第2輯, 國家圖書館出版社, 2011年,第409—425頁。

② 趙淡元 :《中國歷史要籍介紹及選讀》,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118—119頁。

本文發表於《文津流觴》(第一輯),第153-158頁。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