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斗酒詩百篇,唐代人為何如此愛喝酒?淺談唐朝酒文化

言經鑄史 發佈 2024-04-06T10:38:39.324736+00:00

臨行前,深怕張飛喝酒誤事,還立下了軍令狀,讓其10日內不許飲酒,劉備剛走沒幾天,張飛的酒癮犯了,不僅自己當眾喝酒,甚至拉上將士們一起喝。

在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我輩豈是蓬高人」、「雲想衣裳花想容」這是詩仙李白脫口而出的千古絕句,與詩相比,李白嗜酒更是一絕。可喝酒不誤事嗎?

三國時期的猛將張飛就是愛酒如命的典型,他喝完酒之後有一個壞習慣,喜歡酒後辱罵手下將士。張飛對自己喝酒誤事的壞毛病非常清楚,以為控制好就能解決問題。

沒承想,在袁術準備攻打大哥劉備時,劉備讓張飛守在後方徐州。臨行前,深怕張飛喝酒誤事,還立下了軍令狀,讓其10日內不許飲酒,劉備剛走沒幾天,張飛的酒癮犯了,不僅自己當眾喝酒,甚至拉上將士們一起喝。

喝完後,他撒起了酒瘋,把曹豹給揍了一頓,莫名其妙被打的曹豹心中頓生鬱氣,一氣之下跑到了隔壁呂布帳下,把張飛打跑不說,好好的徐州成了呂布的囊中之物。

一場酒宴讓張飛丟了徐州,反觀李白,卻因酒獲得「酒仙」的稱號。

這一切與盛唐的酒文化離不開關係。

飲中八仙

說起酒,盛唐時期有7個跟李白一同酷愛飲酒的名人,分別是詩狂賀知章、汝陽王李璡、左相李适、草聖張旭、名士崔宗之蘇晉以及平民焦遂,他們飽讀詩書、滿腹才華,卻又離不開酒壺。

李白的酒量極大,戲稱自己每天要喝300杯酒,放到今天來看,李白簡直就是一個十足的酒鬼,仿若唐代版張飛的翻版!

偏偏正是這樣一個酒鬼,寫出了眾多膾炙人口、千古絕唱,在《李白全集》中收錄著1010首詩歌,這些千古絕唱無一不是在酒下暢作而成。

不過,嗜酒如命的李白頭一次遇到了對手,那就是汝陽王李璡,李璡同樣酷愛喝酒。

李璡是唐睿宗李旦的嫡長孫,容貌出眾,弓馬嫻熟,常被唐玄宗召入宮中,親自教導音律,每次見到李璡都親切地稱呼他作「花奴」。皇家寵愛集於一身的李璡,表現了自己獨特的音樂天賦,使得一手好羯鼓。

比起音樂,李璡更愛喝酒。愛酒之人,對酒的渴望與常人不同,李璡為品嘗國內名酒,整理了一本《甘露經》收藏在王府中,裡面收集著不少名酒的釀造法子,府內更是藏著特製的釀酒配方和釀造方法。

為了喝遍天下的名酒,李璡府上的制酒工具比比皆是,他自封了一個「釀酒尚書」的名頭。

倘若諸如李白、李璡這樣的名人、貴族鍾情於享樂,整日飲酒沒有什麼說不過去的,可在「飲中八仙」中有個獨特的「異類」,他不是盛名在外的名士,也不是達官顯貴,他只是一個普通的平民——焦遂

焦遂平時極少說話,患有嚴重的口吃症,跟人講話要講上許久方能講完一整句。這樣一個連講話都不利索的平民是如何被捧上了「飲中八仙」的呢?

原來,雖說焦遂是平民,但焦遂極好飲酒,他的酒量與其他七仙不相上下。

酒量驚人的焦遂有一個神奇的操作,他在喝醉酒後,才思敏銳,一口氣都不帶喘息的,常常一語驚醒座中人,這讓他結識了不少愛酒中人。一來二去,焦遂成了其餘七仙的座上酒友。

一個是風華絕代的詩仙,一個是玄宗喜愛的皇孫貴族,就連平民都如此熱衷飲酒,可見盛唐之下的飲酒之風的風靡程度了。

飲酒之風

這,還得從一個神秘的國度說起——西域。

兩千多年前,一位年輕的探險家從甘泉宮向西出發,踏上了一段沒有目的地、沒有攻略且裝備落後、人手不足的旅程,中途不幸被敵人俘獲,在敵人的營地下生活近10年後活著回到了長安,為漢武帝帶去了神秘的西域地圖和物產。

這是中原地區第一次真正了解這個神秘國度。

公元398年後,一個全新的王朝建立,國號「唐」,唐王朝馬上打下江山後,又以文治天下,當高宗從父親手下接過繼位者的王冕後,開始大刀闊斧,朝西域下手。

在李氏家族幾代人的努力下,到了唐玄宗李隆基的時代,對西域的統治到達了巔峰時期,西域各國紛紛前往天朝參拜。

當西域使團從長安回到家鄉後,天朝古國的繁華盛況傳到了西域諸國的每一個角落,西域胡商嚮往著去長安掘金,一個個裝滿了異域商品的駱駝商隊從西域緩慢駛向了長安。

長安城熱情地歡迎了這批來自異域的來客,對滿是異域感的舞蹈感到好奇,用探究的目光打量著駱駝背上的一口口箱子。

胡商來到長安的第一步,便是找到合作商。如何溝通合作,成了胡商的第一道難題。

但這,難不倒機智的唐人們,胡商們從貨物中拿出一種叫做葡萄酒的佳釀,獻給了長安的顯貴們。

葡萄酒顧名思義,以葡萄為原材料進行釀造,在唐朝時,中原地區種植的葡萄數量稀少,而遠在千里之外的西域,日照充足,給予葡萄大量的生長空間。以此釀造的葡萄酒香味醇厚,口感新奇。

葡萄酒憑藉著異域來客的身份,一躍成為長安城的「網紅」美食。

機靈的胡商看到葡萄酒如潮的訂單,搶先一步在長安城開設了酒肆,巧妙地用胡女奇特的舞蹈和香醇的葡萄酒香吸引長安百姓。

盛唐之下的百姓生活富裕後,越發享受起來,美酒成了比茶更受歡迎的飲品。

胡商為了吸引這些長安百姓們,在兩千多年前自行學會了行業「內卷」,把單純飲酒、賣酒的酒肆活生生升級成了主體酒肆,有負責給酒肆供酒的店鋪、有裝修豪華的酒肆,也有會販賣日常吃食的酒肆,光是在長安,就有百種不同類型的酒肆。

長安人為了快活地喝酒,可以說是想盡了辦法。

唐酒種類

更讓人驚嘆的是,酒水自古是暴利行業,唐朝政府非但沒有禁止,公然壟斷,反而任其發展。

唐朝人獲取美酒可在官方進行購買外,亦能私人釀造,無疑讓唐朝人看到了一條賺錢的道路。

唐朝人對酒的熱情越發濃郁起來,百姓普遍喜愛家釀的唐酒,不會出現偷工減料、真假參半的情況,味道更好。

唐朝的酒主要有三大類,分別是米酒、果酒和配製酒,品種沒有現在的多樣化,多以穀物製成,釀酒技術遠不及現在成熟,主要以酒水的清濁區別,清澈的酒水稱之為清酒,反之則為濁酒。

自從胡商進入盛世大唐後,讓唐朝果酒多了一味難得的佳釀,葡萄酒成了果酒中的暢銷品,杏花酒、梨花酒等果酒隨之湧入市場。

開發新品種的美酒後,長安百姓還不願罷手,聰明的唐朝人在前人的基礎上開發了全新的新「吃」法。

在酒中加入藥材,按照藥材的不同,分別製作成不同功能的藥酒;除此之外,名士多好聚會,為附庸風雅,根據四季節氣衍生出時令酒。

但有一種酒,卻喝不得。

唐朝人喜愛松樹,把酒的主意打到了松樹的頭上,利用松樹上的球花、松脂加上酒,釀製成特製的松花酒、松脂酒。當酒壺被打開後,松樹特有的香氣加上濃郁的酒香,讓人瞬間清醒萬分。

這類特製酒成了酒中的「特殊酒」,專門給名人雅士用於清神醒腦之用。

美酒在前,閒不住的唐朝人打起了酒器的主意。

唐朝人開創了一個三色酒器,酒器周身由黃、白、綠三色構成,摻雜著些許翠藍,香醇的葡萄酒倒入精美的酒器時,五彩絢麗的色彩無疑戳中了酒鬼們的致命點,「飲中八仙」恨不得能倒在酒池下,日日暢飲美酒。

酒俗酒令

美酒美器近在眼前,一時間,喝到渾然忘記通宵的唐朝人大有人在,「醉鬼」遍布長安城。

但此「醉鬼」非彼「醉鬼」,盛唐時,對宵禁的管控極為嚴格,飲酒之人只能在坊內飲酒。為加強管控,不讓醉鬼影響市容,唐朝人頒布了酒令的規定,並設置了酒令崗位。

酒令,起源於西周時期,是古時人們在酒宴上開設的類似於助興的活動,在酒令開始後,席上的眾人可以參加投壺、飛花令、流觴曲水等遊戲,唐時新發明了酒牌葉子。酒牌葉子形似抽籤,被抽中的人需按照酒牌上的規定飲酒。

酒令開始後,會推舉其中一人作為酒令官,負責主持酒宴和維持秩序。盛唐時,專門為酒令官設置了明府的官職,同時新增了錄事的崗位,充當明府的助手。

當選成明府和錄事的要求頗是嚴格,需要熟練各種酒令小遊戲、公私分明,對酒量的要求比常人高出一節,一旦席上有人違反規定,錄事會協同明府,當場宣讀懲罰。

唐朝人簡直把飲酒當成一項高雅之事。

不光是日常宴請,科舉士子間亦會舉行宴會,唐朝人把這種宴請稱為「鄉飲酒」,多是在解試放榜的第二天,地方官員會邀請金榜題名的學子舉辦「行鄉飲酒禮」,落榜的學子無法參加,結束時地方官員們會為學子們送行。

等到進京趕考的學子高中後,又一次迎來宴會,統稱為「聞喜宴」,多為學子間私下的宴會活動,這次沒人出資,全靠學子們湊份子,頗有現代版AA制的雛形。

玩到盡興時,赴宴的眾人會醞釀情感,賦詩一首,酒俗酒令使酒成為盛唐雅俗共賞的樂事。

普通人愛酒,「飲中八仙」嗜酒,汝陽王李璡恨不能把封地遷到酒泉去,李白戲稱日飲300杯,這般下去,喝酒傷身矣。

實則不然,局限於唐朝的技術和環境,唐朝酒中的酒精含量不高,虛驚一場罷了。

酒與唐朝,神奇地融合到了一起,構成光彩奪目的盛唐時代。

結語

在古老的華夏王朝中,美酒似乎永遠站在「壞事」、「誤事」的天平上,唯獨唐朝讓美酒佳肴展露出酒水的特性,從中脫穎而出,很難想像在兩千多年前,究竟是怎樣的盛世方能造就盛唐繁華的酒文化。

在兩萬多首唐詩中,與酒有關的詩詞占據了七千首,詩與酒對詩人而言,是不可割捨的一部分,正是唐朝人愛酒的表現,讓胡商不遠千里前去異國他鄉經商。

一杯小小的葡萄酒讓中原民族與西域諸國加強了聯繫,帶來了繁榮的商業往來和民族之間的友好交流、往來,讓不同民族在盛唐的酒香中不斷交流、碰撞。

酒,讓盛唐充滿浪漫,也充滿無限遐思。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