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武廟供奉18位名將,有12位是中國人,他們為何要這樣設置?

歷史巨樂鋪 發佈 2024-04-06T17:40:31.218160+00:00

中越兩國在歷史上交往兩千多年,無論是兩國民族的交融,還是文化的交流,都留下了深深的烙印。這座寺廟供奉了18位名將,其中有12位是中國人。

歷史長河,滾滾向前。今天的歷史即是昨天的繼續,一脈相承。中越兩國在歷史上交往兩千多年,無論是兩國民族的交融,還是文化的交流,都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中越關係從古到今,有很多問題值得人們研究和討論。

越南是自古以來就一直受到各種文化的影響。越南當代文化中保留下來的具有鮮明土著文化特色的成分很少,更多的是後來在中原族群南下帶來的華夏文化與當地世居族群文化融合的基礎上,吸收外來文化並逐步本土化的產物,其中華夏文化始終居主導和基礎地位。

越南武廟是越南傳統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它是越南武術文化的代表性建築之一,同時也是越南傳統文化和中華文化的重要結合體現。

越南武廟是一座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的古建築。這座寺廟供奉了18位名將,其中有12位是中國人。這個設置似乎有些奇怪,讓人不禁想要了解其中的原因。

首先,我們需要了解越南和中國的歷史淵源。中越兩國在歷史上交往兩千多年,無論是兩國民族的交融,還是文化的交流,都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從象郡的建立一直到唐末宋初,中國在交趾(交州、安南)地區治理時間長達1182 年。越南把這一段歷史稱為「北屬時期」。這一時期可以分為5段:象郡、南越國、兩漢時期的三郡、東吳至兩晉南朝時期的交州以及隋唐時期的安南。

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了中央集權的國家。此時,秦帝國的南部邊界尚未超越五嶺,五嶺之外仍是「百越」各部族居住的地方。秦始皇建立了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後,繼續將其統一事業往南推進。

經過7年的苦戰,到公元前214年,秦軍終於打敗了越人,平定了嶺南,在這裡設置了南海、桂林、象郡。象郡包括今越南北部和中部的部分地區。

劉邦建立了強漢朝後。西漢王朝兩次派使臣陸賈出使南越,冊封趙佗為南越王,並說服趙佗稱臣,這樣,使南越大部分時間成為西漢王朝的一個諸侯國。

漢朝在消滅南越國後,由中央朝廷直接委派出刺史來治理該地區,中央在管理該地區時,除直派朝廷大員外,還要依賴當地的部落首領來一起管理。在管理的過程中,朝廷命官與當地的部落首領也常常會發生矛盾,因而發生了二征起義與馬援征交趾的故事。

隨著管理的加強、當地治理結構的完善、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到兩漢結束時,該地區的發展程度與內地已不相上下。

魏晉時期,南越仍奉行秦漢制度。 經濟上,輸入中原的先進技術,發展與中原的貿易,引進了鐵器農具和牛、馬、羊等畜牧品種;文化上,推廣先進的漢文化。尤其是實施保護中原移民,「合輯百越」,「漢越雜處」,加速民族融合的政策,促進了當地經濟、社會、文化的全面發展。

隋唐時期,特別是唐代,中國的經濟和文化得到了高度發展。作為中國的一個州和縣,安南也不例外。特別是安南地處南部沿海,地理環境和自然條件優越。作為一個重要的港口,它在唐朝與東南亞、南亞和西亞的經濟和文化交流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自秦至唐,安南一直都在中國版圖內,但到宋初,安南獨立建國了。為什麼會在這一時段獨立出去呢?

首先,宋朝軍事實力比較軟弱,國力已大大下降,難以顧及邊遠地區了。

還有,越南遠離中原中心,隨著地區的發展,其民族意識日益勃發,中央對此鞭長莫及。而且,安南歷代君主靈活多變,一方面在用實力強行獨立的同時,另一方面則在外交手段上也十分圓滑。一旦圈地成功,就會遣使認罪,稱臣請封。

這樣,既通過納貢來滿足大國的虛榮心,同時也坐地稱王,獲得實惠。阮朝是越南最後的一一個封建王朝,阮福映於1802年向清朝納貢請封,強烈主張將國號改為「越南」。

在北屬時期,我們可以形容出越南社會生活中漢文化因素無所不在,如:漢字學校、中藥行業、造紙業、印刷業、雕花業、紡織業、金環業、陶瓷等。

通過越南與中國在歷史上的特殊關係,中國傳統文化價值體系自古已滲透到越南社會,曾經是越南各個封建王朝社會的官方意識形態和道德修養、科舉教育、民間文化等因素的準則。

據史料記載,至唐朝開元年間, 太公廟正式在國家和地方普遍設置, 祭祀儀禮由朝廷明文規定, 一年中在中春及中秋上戊日兩祭, 牲品及禮樂制度同於孔廟。

對於唐朝開武廟祭姜太公的原因, 眾說紛紜。有人認為, 唐朝統治者推崇道教為國教, 姜太公雖生在在老子之前, 但卻被尊為道教中重量級人物, 立廟祭祀姜太公是出於尊崇道教的原因;還有人認為姜太公高壽, 符合自古領導者對長生不老的追求。當然大部分說法還是, 作為武廟主祀, 國家上下對姜太公崇拜一以貫之, 主要還是因為他的軍事成就。

總之, 出於種種原因, 姜太公在唐朝得以登峰造極, 被統治者請入廟堂, 供奉祭拜。由太公崇拜引發的武廟成為唐朝軍功崇拜的最高精神載體。

相對於姜太公地位的無可非議, 武廟「十哲」中張良「亞聖」地位因在名分上僅次於太公, 在後世也爭議較大。張良乃漢初輔佐漢高祖劉邦定天下之謀士, 始終位居「亞聖」之位, 得以配享武廟, 原因耐人尋味。從時代先後、軍事成就等方面而言, 俱不好明斷。唯一原因就是認為張良直接傳承了姜太公兵學衣缽, 以太公弟子視之。

跟姜太公、張良經歷非常相似的還有諸葛亮, 也入選「十哲」之列。配享六十四將中, 類此還有管仲、范蠡等人, 位次較高。

綜合上述種種, 可知唐人更為尊奉姜太公、張良、管仲、諸葛亮這樣謀略輔國的「政兵家」, 而對白起、孫武、韓信這樣的「正兵家」位視次之。然綜合武廟配享諸將, 顯然還是正兵家占絕對多數。

當時,唐德宗站在國策立場上,安撫武將,只聽取了兵部尚書李澍等人的溫和意見,下令不得建造武廟。取而代之的是,太公的祭品,張良的祭品,其餘將軍的祭品都有減少。寺廟祭祀的儀式規範有所減少,而其他制度保持不變。

唐朝武廟雖然其後經過宋朝的發展, 但到了明清時期卻成為供奉關羽的廟宇, 姜太公黯然退位, 確實已是時過境遷!不過在唐朝設立之初衷完全是為了表達統治者對軍功的宣揚和崇拜, 是尚武信仰的強烈表現。

唐代武廟的評選雖有偏袒本朝之嫌, 但是道德因素並沒有占到很大比重, 可是宋代執政者更重視為將者的道德因素, 白起、吳起等人就因為殺降、背主等原因被逐出「十哲」之位。

在思想上,中越兩國關係主要表現在承襲和借鑑中國思想體制、承襲和借鑑中國儒學和科舉等方面。首先,很重要的是安南作為藩屬國對宗主國中國的請封和朝貢,宗主國對藩屬國的冊封與回贈。

再次,實行中國式科舉制度,取士任官,如李朝、陳朝到最後的封建王朝阮朝,越南透過中國式的科舉制度完善了中央及地方官吏任用制度。

在經濟上,由於中國是一個封建大國,生產力已相當發達,越南獨立後就不斷輸入中國先進的工具、技術、工藝等,來發展農業和工業,提升工農業生產的水平,促進整個經濟的發展。

同時,兩國貿易往來也不斷發展,除了官方通過朝貢的貿易外,地方之間也有貿易交流,尤其是中越交界地區的邊境貿易,如當時的廣東欽州、廣西邕州就有邊境貿易的市場,越南邊民過來與中國邊民進行交易。

在文化上,百姓居民承襲了華夏的祖宗崇拜、儒釋道信仰等。安南佛教一直都是大乘佛教。為了得到《大藏經》等佛教經典,安南李朝多次派遣使臣到中國宋朝來求取。安南一直沿用中國的曆法,繼續使用漢字,一直到20世紀30年代官方才停止使用漢字。

中國的文學作品也對越南文學發展產生了深刻而廣泛的影響。有越南的《紅樓夢》之稱的古代著名文學名著《金雲翹傳》,其故事情節就取材於中國清朝的同名小說。

越南武廟是越南傳統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它是越南武術文化的代表性建築之一,同時也是越南傳統文化和中華文化的重要結合體現。

由於朝代的變遷,又出現了新的軍事家,於是越南的武廟在太公尚父廟所供奉軍事家的基礎上略做改動。

因此,越南武廟對一些中國名將的崇拜可以被視為這一歷史淵源的表達。這些名將不僅代表了中國的歷史,也代表了越南和中國之間的交流與互動。通過將這些名將安置在越南武廟,越南可以對中國表示尊重和感謝,並繼續強調兩國之間的關係。

此外,這種歷史紀念可以幫助越南人民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身份和文化,並繼承和發揚歷史上的精神。同時,這種設置還可以被視為一種文化交流。中國和越南之間的文化交流歷史悠久,這種設置可以進一步促進兩國之間的文化交流。

通過越南武廟這個場所,中國人可以更好地了解越南的文化和歷史,並且欣賞越南人民對中國名將的尊敬和敬意。這種文化交流可以加強兩國之間的聯繫,促進和諧相處。

最後,這種設置還可以被視為一種歷史教育。在越南武廟中,供奉的不僅僅是名將,同時也有一些歷史事件和重要人物的雕像。這些雕像可以幫助越南人民更好地了解歷史,並從歷史中獲取文化自信,增強民族自信心。

總之, 武廟是對姜太公為代表的前朝當朝功勳武將的供奉祭祀, 並濫觴為軍功崇拜的意識潮流。武廟又對當朝軍功起到一定的刺激作用。

唐朝武廟雖然其後經過宋朝的發展, 但到了明清時期卻成為供奉關羽的廟宇, 姜太公黯然退位, 確實已是時過境遷! 不過在唐朝設立之初衷完全是為了表達統治者對軍功的宣揚和崇拜, 是尚武信仰的強烈表現。

而當下,影響越南發展的因素中,很大程度還是要看我們對越南的影響。有越南學者說,中國變,越南一定會變;而越南變,則對中國不會有多少影響。中國與越南都是組織領導的思想國家,而且組織是處於長期的絕對執政領導地位,思想、經濟、文化等國情是世界上最相似的,人的價值觀和思維邏輯很接近。

目前無論是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和推進思想建設的過程中,還是發展舉措的做法都大同小異,面臨的問題很相似。中國的發展舉措比越南要早,越南借鑑了中國很多經驗,包括先經濟後其它,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三者關係等都跟中國差不多。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