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和皇后大婚,住在一起3天,孝莊連忙提醒:第4天不能同居了

笙簫盡陌 發佈 2024-04-06T21:55:25.857631+00:00

公元1665年,七月初七,臨時兼任司禮官的鰲拜宣太皇太后懿旨:承天意順民心,行大婚之禮,赫舍里氏乃輔政大臣一等公索尼之孫、索額圖之女也,聰慧孝順、柔媚秀麗,特立為中宮皇后,母儀天下。

影視劇《康熙王朝》裡有這樣一個橋段。

公元1665年,七月初七,臨時兼任司禮官的鰲拜宣太皇太后懿旨:

承天意順民心,行大婚之禮,赫舍里氏乃輔政大臣一等公索尼之孫、索額圖之女也,聰慧孝順、柔媚秀麗,特立為中宮皇后,母儀天下。

是日,12歲的康熙同11歲的赫舍里氏,遵照孝莊的懿旨,隆重舉辦了大婚典禮。

以政治聯姻之計對抗鰲拜

誠然,跳脫出劇情,真實的歷史仍是如出一轍,赫舍里氏即後來的孝誠仁皇后,正是於1655年成為康熙的結髮之妻。

然而,這樁皇家貴族之間的婚事,並非表面上這般風光。

在背後執意撮合的,是康熙的祖母孝莊太后,意圖則是「政治聯姻」。

而在一紙婚約面前,年少的康熙無法左右。

四年前(1661年),父親順治駕崩,八歲的愛新覺羅·玄燁被推上了皇位,是為康熙帝。

父親臨終前,特意留給他四位聲名顯赫的輔佐大臣: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

資歷尚淺,無力治國,少年康熙便倚靠著他們,換得天下安寧。

四年後(1665年),朝政之上,愈來愈多的大臣提議,康熙已年長,可考慮親政之事。

可是,此時位居四大輔政大臣之末的鰲拜在朝中一家獨大,霸道蠻橫地把持著朝廷大權。

比如朝廷諸多至關重要的崗位,都安插著鰲拜之人。

其弟穆里瑪被安置為滿洲都統,被授予靖西將軍等;次弟巴哈擔任議政大臣,領侍衛內大臣;其子那摩佛也是領侍衛內大臣,還被授予二等公爵;就連鰲拜的門生故吏,也是各部院的堂官。

可謂是,滿朝上下的文武之臣里,都有鰲拜門下。

也由此,在鰲拜極力反對親政之策時,雖不敢太肆意囂張,但其實仍根本不把小皇帝放在眼裡。

如此,隨著鰲拜的權勢愈發強勁,康熙即便是身居高位,也難免心有餘悸。而在這種情境下,若是真的要奪回實權親政,就急需一位能夠與鰲拜相抗衡的輔臣相助。

細數下來,索尼年事已高,且是努爾哈赤時代的人,歷經四朝,對紛亂的政事選擇袖手旁觀,還時常以生病作為託詞。

而蘇克薩哈此前本是多爾袞的手下,後因背叛主人「投誠」,獲得順治信任。但他是正白旗,加上又是中途交的「投名狀」,因此素來與其餘出身純正的輔政大臣不合。而康熙如果執意拉攏他,也會得罪其他三位。

僅剩的遏必隆則是個「牆頭草」,對鰲拜更是構不成什麼威脅。

輔臣皆對鰲拜毫無招架,正當康熙焦頭爛額之時,孝莊太后倒是心生了一計。

當時張狂貪婪地鰲拜甚至將手伸向孝莊太后,將其圈禁。

為了守住太后之位,孝莊也必須讓康熙穩坐皇位,她親自出馬,要與仗勢的鰲拜抗衡。

於是一日,孝莊昭告天下:要為皇帝立後。換言之,就是要「政治聯姻」。

孝莊務必要尋得一位能夠幫助康熙穩固皇權的大臣女眷,皇后的人選也自然變得極為講究。

她盤算起朝中大臣,思來想去,還是覺得唯有老臣索尼能夠平衡局面,因此立他的孫女為皇后便最為合適。

被奴才們抬著轎子,孝莊晃晃悠悠地來到索府。索尼親自接駕,一進門,孝莊便與他寒暄:「近來,病好些了嗎?」

雖然索尼在平日裡假裝病態,以躲避朝政之事,但這客套話也需到位:「有勞太皇太后惦記,老臣有罪,眼下正是朝政忙碌的時候,老臣病的真不是時候,不過有幸太皇太后駕到,老臣突然精神煥發,這病,好像好了一大半了。」

孝莊點點頭:「不過這上了歲數,總有不舒服的時候,甭急,還是先慢慢調養著。」

此時,在索府里的索尼孫女「赫舍里」端著茶水而入。

孝莊一瞧,道著:「這不赫舍里嘛,真是女大十大變。」

索尼這個老狐狸也是見縫就插:「是啊,還孝順得很,老臣生病時都是孫女給我端湯倒水。」

此話正合孝莊之意,又經一番寒暄,赫舍里離開房間。孝莊開始與索尼談起正事:「皇上現在是龍性初成,正值青春茂盛之際,是該大婚了,我吶,老想給他找個可心人,沒承想,今兒我看上你孫女赫舍里了。她知書達禮,聰明孝順,你乾脆就讓她進宮吧。」

「你放心,我會把她當成自己的親孫女一樣疼她,嬪妾不合適,妃子也不合適,那就直接冊封你孫女為正宮皇后。隨後,你兒子索額圖,就作為國丈了,你呢就是太國丈。」

索尼想不到孝莊此行竟是這番目的,只要他答應,索尼一族就此平步青雲,於是索尼趕緊跪地,哭腔道:「臣接懿旨,太皇太后恩重如山!」

康熙政治聯姻下的真情流露

公元1665年,七月初七,是孝莊選定的大婚之日。

此次婚事,孝莊太后親自操勞,多次吩咐要採用皇家最高的規格禮數。

根據《大清會典》記載,此次光光禮單就包括了:黃金二百兩、白銀萬兩、金茶筒一、銀茶筒二、銀盆二、緞千匹、文馬二十匹。

除了傷財外,宮裡各大行政機構繁忙勞累的運轉了數月,從彩禮、婚禮、封典儀式、祭祖、拜謁太祖太后、宴請宗室大臣,每一個環節,他們都要確保萬無一失。

終於,幾經折騰下來,康熙的大婚之日來臨,宮裡也被整頓得既規矩又一派喜氣洋洋。

遵照前朝的禮儀,舉辦大婚時,皇后的鳳輿在儀仗隊伍經大清中門進入在太和殿台階前下轎,步行到坤寧宮與皇帝行合卺禮。

合卺禮上,康熙和赫舍里在已婚的侍衛夫婦的滿語歌聲中食用生羊肉、豬牛肉、金酒(黃酒)、銀酒(白酒)等。

而後他們需繼續參加團圓宴,並祭祀太廟、奉先殿。再之後,赫舍里需攜女眷拜見皇太后,康熙則回到前朝接受百官朝拜,而後還要親自去太和殿,按立後儀冊立。

最後,是舉行盛大的宮筵宴,百官都可前來大快朵頤。這些大婚禮儀都與順治帝和第一任皇后新婚時略為相同。

直到深夜,經過繁瑣的婚禮儀式,康熙終於正式迎娶了赫舍里皇后

此前,康熙根本就沒有見過祖母孝莊口中偶爾提到的赫舍里。

而且因為基於政治聯姻的背景,兩人也毫無感情基礎。

可是,這樁由長輩包辦的政治婚姻,卻頗為意外的順利轉化為真感情。

康熙對赫舍里一見鍾情。他發現赫舍里不僅容貌清秀美麗,而且十分體貼與善解人意。

好感之下,康熙連著三天都與赫舍里住在一起。可是就在康熙帝準備連宿在皇后宮中的第四日時,孝莊太后派人放話,毫不客氣地告誡他,第四天萬萬不可再同居了,否則就以於禮不和處置。

作為太后的懿旨,康熙也不得不尊崇,只好與皇后分隔開。

可是孝莊此舉的目的又是為何?

其實,這之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有祖制約束。在康熙他爸順治統治期間,有一條特意定下的規矩,即皇帝與皇后新婚後,同房最長不得超過三天。這主要是為了防止皇后專權、外戚專權,不利於皇帝的權力集中。

還有一個原因即是,兩人是政治婚姻,如果感情過於濃密,必然不利於朝政,對康熙皇權之路只怕百害無一利。

康熙也明理,便不再多言的與皇后暫時分開,踏上了為親政做準備的正路。

如今,政治聯姻後,索尼成為太國丈,被綁在了自己人的船上,他總是處處擺明:有哪位要是膽敢欺負我孫女婿,我這把老骨頭就跟誰拼了。

而在立場上,索尼也自然與康熙站在了同一陣營,也就不得不盡心盡力協助康熙扳倒鰲拜。

朝中局勢逐漸平衡,康熙六年三月,索尼終於得以出手,他在朝堂之上藉機以當年順治十四歲便可親政為由,提議康熙到歲數了,也應該自此親政,輔政大臣只需協助理政。

這樣的形勢下,鰲拜不敢多言,康熙故意三辭,最後在眾臣的一片擁戴聲中,正式走上了親政之路。

很快兩年後,康熙在索尼第三子索額圖的建議下,帶領諸勇士活捉擒拿並消滅鰲拜及其黨羽,全面掌權!

康熙痛失愛子又痛悼愛妻

康熙八年冬季,大清王朝在康熙的重新執政下,生機勃勃。

赫舍里皇后婚後向來與太后、皇太后相處融洽,史料中記載赫舍里「上事太皇太后、皇太后,克誠誠孝,」「勤兩宮之孝養,嫻以承顏,」「積深愛以事兩宮,每迎色笑。」,深得他們的歡心。

而也是在這一年冬季(1669年12月底),皇后赫舍里為康熙生下嫡長子,康熙親自為其取名「承祜」,這一起名的深層意思為:有立其為太子之意。

可惜的是,「承祜」雖天資聰穎、乖巧可愛,卻未能像其父所企及的那樣,還不到三歲就意外夭折。

痛失愛子,康熙寢食難安,據記載,他上朝議政時眼裡都含著淚。而皇后更是傷心至虛弱萬分,終還是病倒了。

皇后病倒前,又恰逢孝莊太后身體抱恙,康熙在外面陪同祖母在湯化療養,但聽聞皇后的身體狀況也不佳後,就立馬向太后請旨回宮探望,直到皇后病情康復,才離開皇宮。

此後,直到1674年,赫舍里皇后再次懷有身孕,為康熙誕下嫡子。

康熙大喜,當即賜乳名「保成」(皇二子胤礽),祈禱他能夠健康平安成長。

然而瞬息之間,喜悲轉換的過於唐突。赫舍里皇后因難產致使昏迷不醒,數個時辰後都不見任何轉機,太醫院請來最好的御醫,然而他們使盡渾身招數,仍無力回天。年僅二十出頭的赫舍里氏皇后於一日申時,咽下了最後一口氣。

兩天後,康熙已下令讓大臣前往孝陵附近相度萬年吉地,但又因康熙帝陵寢尚未營建,只得先將梓宮移到京北的鞏華城殯宮暫安。一個月後,赫舍里皇后被諡為「孝誠仁皇后」。

此外這一年,正是三藩叛亂的第二年,叛軍攻占半片國土,氣焰囂張,而清軍平叛,前線戰事緊鑼密鼓。康熙忙碌於朝政,還要指揮戰事,日夜奔波,殫精竭慮。

就在這日理萬機的緊繃時期,康熙為了痛悼皇后,不惜輟朝整整五日之久。除此之外,從五月初六日至五月三十日這25天裡,有20天康熙一有空就去梓宮祭奠,斟上一杯酒。五月二十七日,康熙還親自把皇后靈柩送到鞏華城,在靈柩梓宮前默哀許久,陪伴皇后直到晚上才返宮。相傳,皇后逝後半年內,康熙去鞏華城共計34次,常常一去就是一整日,還不讓侍從跟隨。甚至使臣求見,康熙亦不願召見。

由於對赫舍里皇后思念過度,即便到了康熙晚年,他都難以忘懷,甚至親口直言道:「胤礽乃皇后所生,朕煦嫗愛惜,親加訓諭…」。同時也向臣子們透露因與皇后深情,因此更要親加訓諭冊立皇太子。

在取得太皇太后獲准後,康熙才得以按照自己的意願立年僅兩歲的胤礽為皇太子。

而在康熙之前,未曾出現過極早預立皇太子之例,無疑突破清朝祖宗八代的慣例。

康熙二十年(1681年)二月十九日,陵寢建成,仁孝皇后的靈柩被移往山陵,康熙親自隨著一眾人護送。三月初八日寅時,正式入葬景陵地宮。

康熙與孝誠仁皇后雖是利益捆綁下的政治聯姻,但二人卻恰到好處的情投意合,宮闈式化,淑德彰聞,皇權之下,也可見得真情。

參考資料:

1.《康熙朝實錄》、《清史稿》、《大清會典》、《聖祖仁皇帝實錄》

2.苑洪琪.乘龍配鳳 二姓之好 清代皇帝的大婚禮儀[J].紫禁城,2019,(04):27-47.

3.孫宏年.清朝前期政治聯姻的多種形態及影響淺析[J].中國邊疆學,2014(00):95-110.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