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味非遺口述史丨成都糖畫傳承人吳逢全①:勾勒舌尖上的「中國風」

封面新聞 發佈 2024-04-06T23:57:44.493543+00:00

封面新聞記者 舒俊瑜 攝影 顏佳【個人簡介】吳逢全,1968年3月出生,四川省成都市青白江區人。四川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糖畫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成都市錦江區民間糖畫藝術協會理事。他從9歲便開始跟隨父親學習糖畫,後師從有「糖畫泰斗」之稱的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樊德然。

封面新聞記者 舒俊瑜 攝影 顏佳

【個人簡介】

吳逢全,1968年3月出生,四川省成都市青白江區人。四川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糖畫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成都市錦江區民間糖畫藝術協會理事。他從9歲便開始跟隨父親學習糖畫,後師從有「糖畫泰斗」之稱的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樊德然。

獨當一面後,吳逢全開始在成都推廣糖畫。上世紀90年代開始,他受邀前往法國、荷蘭、德國、盧森堡、日本、新加坡等國家進行文化交流。2008年,「糖塑(成都糖畫)」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第二年,吳逢全成為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糖畫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在其40餘年的糖畫生涯中,他獲得過成都市首屆民間藝術節特別獎、望江樓民族民間藝術節一等獎、四川糖畫電視表演賽第二名、北京亞運會成都參銷團先進服務獎等殊榮。

吳逢全平日裡會去塔子山公園出攤,他那件亮紅色的緞面唐裝工作服,在一片青綠的早春景象中顯得格外醒目。只見他坐在攤前,先是將熬好的硬糖在鍋中融化,用一柄小銅勺舀出,再將糖液滴落在光潔如鏡的大理石板上,肘移腕轉間,不到1分鐘,一隻翩翩起舞的蝴蝶便躍然案板之上。

「這種小貨比較簡單,也是絲絲貨,都是用粗細、厚薄、走向不同的線條來勾勒,頗有中國畫白描和民間剪紙的韻味。」

吳逢全在塔子山公園製作糖蝴蝶。顏佳/攝

見圍觀拍照的遊客多了起來,吳逢全開始做一件體積更大、工藝更複雜的大貨。他一會兒執勺,在大理石板上游糖如絲,一會兒又拿著起子「拭皮子」,將糖液刮拭成薄片,再用柄尖刻劃、戳點出紋路,待半凝固時,在糖畫上粘上一根細竹籤,然後用起子一點點鏟起。

「是大象!好漂亮!」幾位圍觀者看明白後驚呼。

吳逢全製作的糖象。顏佳/攝

2023年2月下旬,封面新聞記者多次採訪吳逢全,聽他講述艱苦的學藝成才之路,以及成都糖畫的歷史與發展。在他看來,糖畫不僅是老少咸宜的甜食,更承載著傳統藝術的風格,理應得到保護和傳承。「糖畫在發展過程中,吸收了繪畫、書法、雕塑、戲曲的養分。我希望有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輕人,能接觸、喜愛糖畫,一起把這份甜蜜的事業傳承下去。」

1

9歲學糖畫

「3年才出師,學問和規矩全在攤子上」

多年以後,當吳逢全展示著一桌子的獎狀證書時,他仍清晰地記得,父親帶他出攤、練習糖畫的那些遙遠的日子。

「我父親年輕時,跟他的老表一起去學過糖畫,那時候成都叫『倒糖餅兒』。我小時候讀書不行,父親去擺攤就帶上我,他想讓我學一門手藝,讓我以後起碼有個營生。」吳逢全的父親當時還在彌牟鎮(註:隸屬於四川省成都市青白江區)的大隊上拉車搬磚掙工分,所以只有逢年過節,父子倆才會去離家不遠的唐家寺、川化擺攤。

那一年,吳逢全9歲,他不會想到,不久後改革開放的春風將吹拂到成都,帶他和父親去到更遠的地方。「改革開放後,政府給你辦手續,你就可以出去擺攤了。我父親就帶我去新都、廣漢、茶店子、曹家巷,去青羊宮參加燈會。」吳逢全還記得,上世紀80-90年代的文化公園燈會總是熱鬧非凡,附近的琴台路也流光溢彩。

吳逢全出攤製作糖畫。圖據受訪者

對年輕人來說,可以自由支配擺攤的時間是一件美事,但學習糖畫的過程並不輕鬆。「以前要3年才能出師,不是說你一去,師父就讓你做。你要先學擺攤、打掃,買主來了要打招呼,結束了要收攤,回家還要磨竹籤,這些都得一步一步來。」

在吳逢全看來,這些小事雖然繁瑣,但糖畫的學問和規矩全在小攤上。出攤的小推車包含頭盤、中盤、尾盤。頭盤是攤位右邊的方盤,上面繪有各種圖樣,多為簡單的小貨,中心插著竹箭供顧客「轉運氣」。中盤是製作糖畫的操作台,上面放置「太和」,即打磨光滑的大理石板。尾盤在左手邊,圖樣多為大貨,收費也高一些。攤前還有一根竹竿,頂部綁上麥草,用來插放糖畫作品,行話叫「銅錘」,一般學徒都要扛著「銅錘」走街串巷。

無論做大貨還是做小貨,學徒都要先從做子子貨開始。所謂子子貨,就是一個個圓如紐扣的糖餅兒。這是糖畫技藝的基本功,藝人必須眼准、手穩、快速,讓糖液滴落呈正圓形,然後利落地抖動勺子,使糖液斷絲利落。「一個糖餅兒倒好了,還要連排練習,做到每個的形狀、大小、厚薄一致。」

吳逢全展示糖畫基本功——倒子子貨。顏佳/攝

子子貨倒熟練了,父親才讓吳逢全倒桃子、喜鵲、公雞等相對複雜的圖樣,而最複雜的是龍、鳳、獅、虎、孔雀和立體的金魚、花籃等。「難就難在,它們不光是絲絲貨,還有板板貨,要用塊面造型,再雕刻細節;有填裝貨,先用糖絲勾勒,再用糖液填滿;有按頭子,用來做立體造型。」

吳逢全製作的糖龍。圖據受訪者

2

熬糖起爭執

「父親的嚴厲,是因為對我有期望」

除了倒糖餅兒,熬糖也讓年輕的吳逢全頭疼。熬糖的火候掌握不好,要麼糖太軟,不利於塑型,要麼糖太焦,吃起來苦澀。「有時候糖熬老了還要加水,我們就說加點『龍宮』。」

有一年夏天,父親讓吳逢全用桶裝熬好的青糖,沒想到挨了一頓訓斥。「青糖是青皮甘蔗熬的,天氣一熱就發酵,翻砂冒泡把蓋子頂翻了,流了一地。父親上來就給我兩巴掌,說『你弄得是啥子』,我也委屈,就還嘴說『怪我啥子,那是天氣問題』。」

出攤用的糖須提前熬好,畫的時候再融化。顏佳/攝

每想到此,吳逢全便深感父親的嚴厲。怎麼擦拭工具,怎麼插「銅錘」,怎麼搓竹籤,父親都會仔細過問。「我們常起爭執,他說我這弄不好,那弄不好,那時候我還小,犟得很,一氣之下就跑了。」

等到自己有了孩子,成了別人的師傅,他才漸漸體味到父親的用心良苦。「他對我期望高,希望我能認真對待糖畫。」

(除備註來源外,其他圖片均翻拍自《四川糖畫》)

相關閱讀>>>

川味非遺口述史丨成都糖畫傳承人吳逢全②:拜師特級大師 眼界技藝提高

川味非遺口述史丨成都糖畫傳承人吳逢全③:三代傳承 願更多人守護「甜蜜」藝術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