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子彈為什麼沒在實戰中用過?1950年3月8日蘇聯第一枚原子彈試爆

薩沙 發佈 2024-04-07T03:41:03.914124+00:00

為什麼中子彈實戰價值那麼高,至今卻也沒有國家在實戰中使用過?1950年3月8日:蘇聯塔斯社發布消息,蘇聯第一枚原子彈試爆成功。


薩沙歷史上的今天。

作者:薩沙

本文章為薩沙原創,謝絕任何媒體轉載

為什麼中子彈實戰價值那麼高,至今卻也沒有國家在實戰中使用過?1950年3月8日:蘇聯塔斯社發布消息,蘇聯第一枚原子彈試爆成功。




目前為止,世界上只用過兩次核武器,也就是二戰中兩次轟炸日本。

之後,即便是有核國家也不敢對無核國家使用核彈。

任何國家使用核武器,後果都很難預料。一旦爆發核戰爭,可能是兩敗俱傷,誰也沒好果子吃。

中子彈就比較特殊,並不會大面積摧毀建築物,似乎是比較適合使用的核武器。

資料中這麼寫:一顆1000噸級的中子彈在120米高空爆炸,離爆心2公里範圍內的人員即使不會當即死亡,也會在一天到一個月後死於放射病。中子流的貫穿能力極強,占總能量的80%左右,距爆心800公尺處的中子流可以穿透30厘米厚的鋼板、重型坦克、建築物、磚牆去殺傷人員,而坦克、建築物和武器卻能完好的保存下來,因此被稱為乾淨的武器,爆炸區在一天之後,軍隊很快可以進入目標區作戰。中子彈其神秘面紗源自於此。



那麼,為什麼中子彈也沒有國家使用呢?

原因如下:

第一,中子彈誕生較遲。

美國在1958年開始研究中子彈,很多技術難題無法解決,直到1977年才大體研究成功。

其他國家的研究時間就更遲了,基本是80年代以後才陸續研究成功中子彈,比如中國是1988年。

可以說,中子彈生不逢時。

現代唯一可能使用核武器的,恐怕就是六七十年代的冷戰高峰時期。到了八十年代,冷戰已經趨於結束。以北約為例,在六七十年代由於常規軍力較弱,很強調利用戰術核武器對付華約進攻部隊。

美國之所以不惜代價研究中子彈,主要就是對付蘇聯坦克裝甲部隊,尤其是在北約領土使用。



中子彈可以穿透坦克裝甲車的鋼板,殺傷車內的敵人士兵,卻不會大面積摧毀建築物,沒有大的核污染。

在北約的計劃中,如果華約裝甲洪流突入北約國家領土,迫不得已就用中子彈轟炸。這些中子彈造成的污染較少,可以摧毀蘇聯坦克裝甲車,卻不會將北約領土嚴重破壞。

到了80年代,中子彈大量裝備的時候,冷戰已經接近尾聲,蘇聯瀕於解體。核大戰已經不可能爆發,無論原子彈、氫彈、中子彈都無用武之地。



第二,中子彈研究門檻較高。

全世界共有9個國家被認為擁有核武器,分別是美國、俄羅斯、法國、中國、英國、印度、巴基斯坦、朝鮮和以色列。

有意思的是,只有其中5個國家擁有中子彈。其中的印度、巴基斯坦、朝鮮和以色列都被認為沒有成功研發中子彈。

為什麼會這樣?

中子彈有較高的技術門檻,研發的難度比原子彈大了幾十倍。最關鍵的是,中子彈研發和使用成本都非常高。

目前擁有核武器的國家,多是利用核武器進行威懾,而並不是直接用它作戰。那麼有了原子彈就足夠了,沒有必要研發代價如此高昂的中子彈。



第三,中子彈的裝備成本太高。

中子彈的研發成本很高,維護和保存成本更高。

以目前的技術水平,任何一枚中子彈保存時間不超過10年。

中子彈的主要熱核材料是昂貴稀有氘氚混合氣體,成本高昂尚且其次,關鍵在於氚氣的半衰期只有12年。

換句話說,一枚中子彈正常來說只能保存6年左右就要更換內核。氘氚混合氣體不穩定,頻繁出現提前更換內核的情況,維護起來也非常麻煩。

以往要應付冷戰的核大戰,各國不惜代價也要保存一些中子彈。

現在世界大戰不可能爆發,誰還會勞民傷財去裝備這種華而不實的玩意。

一般認為,有中子彈的5個大國中,只有3個擁有實戰化的中子彈。



第四,軍隊對於中子彈還是有辦法的。

中子彈雖然厲害,卻不是沒有辦法防禦的。

中子彈主要用於摧毀敵人裝甲機械化部隊,殺傷坦克裝甲車內的敵人。

在冷戰的技術條件下,各國以往沒有什麼好辦法對付中子彈。

今天的科技不同了,對中子彈有一整套預防手段。

如可以在裝甲鑲上一層特殊的襯裡,或在裝甲中間加上特殊的夾層,才削弱中子彈的殺傷力。

在20年前美國測試表明,夾層可以將對抗中子彈能力提高到原來的5倍。

另外,如果是固定建築的防禦能力更強:多層高強度的金屬與塑料複合材料也可以作為理想的防護材料,而且諸如水、木材、聚乙烯塑料等都可以較好地慢化並吸收中子。

雖然這些手段不可能徹底讓中子彈失效,卻能夠大大降低軍隊傷亡,削弱中子彈的威力。

話說來說去,中子彈仍然是非常可怕的東西。



法國電影《暴力13街區》中,架空的法國政府就試圖用1枚中子彈,徹底摧毀這個政府無法控制的黑社會街區,將上百萬人無論好壞一起幹掉,卻不會對巴黎有太大影響。

聲明:

本文參考

圖片來自網絡的百度圖片,如有侵權請通知刪除。

關鍵字: